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教化培育。
教育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传承性,就是人(长者,或为师者)以已有和现有的经验、学识演示并推敲于人(后人,或者学生、徒弟),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就是在人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以日趋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日益接近真理。人在受教育进而施教于人的过程中,逐渐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由于每一个个人都有其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和自我的感官维度,作为社会生活的教育,又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新型的极为丰富和复杂的过程。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也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思想和内心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和提高的过程。站在这样的逻辑和理论的高度,做教育工作的人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而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正像马克思曾在《科伦日报》上著文指出的那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就是教育。如今,教育的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予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在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人类通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即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则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与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这些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的说法。在中国,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和文化教育历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学界研究表明,“教”“育”合用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清廷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随着媒体革命风暴的到来,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教育将以更加多元、丰富和复杂的形态,作用于生生不息、代代延续的人类社会。做教育工作的人要从实际出发,探教育之源,明教育之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地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冯荣光]
教育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传承性,就是人(长者,或为师者)以已有和现有的经验、学识演示并推敲于人(后人,或者学生、徒弟),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就是在人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以日趋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日益接近真理。人在受教育进而施教于人的过程中,逐渐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由于每一个个人都有其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和自我的感官维度,作为社会生活的教育,又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新型的极为丰富和复杂的过程。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也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思想和内心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和提高的过程。站在这样的逻辑和理论的高度,做教育工作的人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而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正像马克思曾在《科伦日报》上著文指出的那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就是教育。如今,教育的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予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在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人类通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即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则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与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这些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的说法。在中国,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和文化教育历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学界研究表明,“教”“育”合用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清廷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随着媒体革命风暴的到来,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教育将以更加多元、丰富和复杂的形态,作用于生生不息、代代延续的人类社会。做教育工作的人要从实际出发,探教育之源,明教育之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地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冯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