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是影响报纸视觉效果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一张报纸是否可读、是否易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眼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然而眼下某些报纸的版面形式多且杂,版面色彩重而乱,在色彩使用上不加节制,这些看似“抢眼”的做法实际上影响了版面秩序,违背了人的正常视觉心理,增加了读者的不和谐感。
报纸版面的设置与优化必须遵循视觉美学自身的规律,不能想当然。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会有助于克服视觉元素的滥用现象。
一、视觉整体与视觉中心
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整体优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对于某一个具体版面而言,根据总体设计的原则,内容主次的把握、黑白灰的安排、点线面的处理和版面布局的分寸都应统筹规划,使局部服从整体;版面各视觉要素间要能够形成恰当而优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
但是,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视觉中心即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早期报纸的版面,标题无长短,字号无大小,字体无区别,栏宽无差异,组合无主次,属于各个部分的特征轻而易举地在整体中消失了。这样做既不能吸引读者注意,又难以体现编辑意图。没有了视觉中心,又何谈整体优化呢?按照报纸版面的优化规律,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其特征就越容易参与到整体中去。换句话说,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像《安徽商报橙周刊》一直坚持整体版面风格的规整与统一,单个版面可以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排版,但整体上,报眉设计统一,版面文章大标题字号与字体统一,各个版面突出主打稿件,强化主要配图效果,这样做使得橙周刊的视觉中心非常明显,也容易强化读者对它的印象,增强读者的忠诚度。
当今不少报纸的新闻版,有时只重点处理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稿件,将其配以大幅照片,加框,其余小稿单独组栏,占用较小版面,这种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除依仗新闻自身“抢眼”外,版面设计者还往往采取改变字体,加大字号,竖排版,配图片,组合报道,添加线条、底纹、底色,选取不规则板块外形、留白等手法,让读者被版面上的某一点所吸引。其实,不仅仅是新闻类报纸采取这类做法,不少生活类、时尚类的报刊杂志,均追求版面的组合效果,显得精致、洋气。比如《上海壹周》、《外滩画报》采取分叠外包的方法,各分叠有自己的主体内容,在栏目设置、链接内容等方面运用线条、色块等予以强化视觉效果,追求“抢眼”。
不过,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而报摊上报纸的折叠摆放往往使报纸的视觉中心被迫集中在左上角,这也是版面编辑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南方人物周刊》从创刊至今,封面一直保持着固有的风格:以红色的粗线条为框,将读者的视觉牢牢吸引在每期的主打封面人物与内容上,使人一目了然。
二、对称版式与平衡版式
版面的对称与平衡是版面设计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对称指以中轴线为中心分成相等两部分的对应关系,而平衡的结构则是一种自由生动的结构。在版面上,对称与平衡产生的视觉效果不相同:对称形式给人以稳定、统一、端庄的感觉,产生秩序;而平衡是指版面的上与下、左与右取得面积、色彩、重量等量上的大体均衡,这种版式生动活泼,稳重大方。对于一位出色的版面编辑来说,应善于把对称和平衡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比如在整体上使用平衡版式,但在局部运用对称的标题。
在实践中,大多数编辑在设计版面时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求得版面的平衡。在设计中如果过分强调对称均等就容易显得呆板,设计者应巧妙运用版式平衡的规律,充分调动版面张力,平中求险,比如在重心即将失衡的临界点上追求均衡和平衡。因为在视觉活动中,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巧妙构建“险形”,能摆脱整体过于统一带来的僵化,给人以新奇之美、生动活泼之感。
对于一位熟练的版面编辑来说,图与底、群组与间距、主次与聚散、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关系都与版面的均衡密切相关。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巧用比例是实现平衡优化的重要经验。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我们经常采用的“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0.618),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都是实现版面视觉均衡的好办法。《安徽商报橙周刊》每期有主打的策划稿件,一般有四个版面的文字稿与图片内容,这需要采编人们在版面安排上有所区分与取舍,同时讲究版面内容的衔接性,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快感,既讲究版式的平衡效果,又可以打破版面的平衡感,出其不意,险中取胜,以二分之一版的图片或者是整版的照片,突破传统版式风格,形成视觉冲击。
三、形的组合与色的组合
按照版面设计的组合规律,如果两个视觉元素相似,或在空间中彼此接近,就容易被看作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对版面视觉元素进行组合的目的在于,为读者预先设置最佳的阅读板块和路径,尽量减轻读者阅读时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设计者常使用的方法是“模块式排版,相似性组合”,也就是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它稿件交叉。这样,读者读完一栏自然转到下一栏,无需像不规则的穿插式那样,在读完一栏文字后还要搜寻下一栏,难以锁定视线,而且模块式编排能够产生一种简洁而规整的美感,以及独立于文字表达之外的隐含信息。
除了形的组合之外,色的组合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利用类似的组合规律,我们可以运用色彩做内容联系的手段,比如当文章、照片、图表等元素形成组合报道时,在其后用带色底纹形成一种背景色,表示这些元素是有关联的一组。有时版面上出现几个同样的色彩元素,也往往表示它们有关。
彩色的运用不能毫无章法。如果一幅构图的所有色彩要成为相互关联的,它们就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组合起来。但是,我们也必须反对那种僵化的色彩和谐,因为版面上不能缺少重心和主色调,否则极易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主色调是报纸的信息代码,体现了一张报纸的形象理念。
在色彩构图时,设计者还应该注意让所有临近的颜色相互配合,避免干扰,因为运用色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色相对比来区分版面的层次,增加版面的活力,从而突出重点,丰富视觉表现力。也就是说,报纸版面的色彩组合应该有取舍,有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报纸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报纸版面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同时,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必须与新闻本身的冲击力相得益彰,利用版面进行恶性炒作和渲染,只能导致“泡沫版面”,对读者和报纸都毫无益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读者最后还是认内容,报纸的内在品质和特色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报纸版面的设置与优化必须遵循视觉美学自身的规律,不能想当然。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会有助于克服视觉元素的滥用现象。
一、视觉整体与视觉中心
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整体优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对于某一个具体版面而言,根据总体设计的原则,内容主次的把握、黑白灰的安排、点线面的处理和版面布局的分寸都应统筹规划,使局部服从整体;版面各视觉要素间要能够形成恰当而优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
但是,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视觉中心即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早期报纸的版面,标题无长短,字号无大小,字体无区别,栏宽无差异,组合无主次,属于各个部分的特征轻而易举地在整体中消失了。这样做既不能吸引读者注意,又难以体现编辑意图。没有了视觉中心,又何谈整体优化呢?按照报纸版面的优化规律,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其特征就越容易参与到整体中去。换句话说,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像《安徽商报橙周刊》一直坚持整体版面风格的规整与统一,单个版面可以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排版,但整体上,报眉设计统一,版面文章大标题字号与字体统一,各个版面突出主打稿件,强化主要配图效果,这样做使得橙周刊的视觉中心非常明显,也容易强化读者对它的印象,增强读者的忠诚度。
当今不少报纸的新闻版,有时只重点处理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稿件,将其配以大幅照片,加框,其余小稿单独组栏,占用较小版面,这种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确的中心指向性,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除依仗新闻自身“抢眼”外,版面设计者还往往采取改变字体,加大字号,竖排版,配图片,组合报道,添加线条、底纹、底色,选取不规则板块外形、留白等手法,让读者被版面上的某一点所吸引。其实,不仅仅是新闻类报纸采取这类做法,不少生活类、时尚类的报刊杂志,均追求版面的组合效果,显得精致、洋气。比如《上海壹周》、《外滩画报》采取分叠外包的方法,各分叠有自己的主体内容,在栏目设置、链接内容等方面运用线条、色块等予以强化视觉效果,追求“抢眼”。
不过,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而报摊上报纸的折叠摆放往往使报纸的视觉中心被迫集中在左上角,这也是版面编辑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南方人物周刊》从创刊至今,封面一直保持着固有的风格:以红色的粗线条为框,将读者的视觉牢牢吸引在每期的主打封面人物与内容上,使人一目了然。
二、对称版式与平衡版式
版面的对称与平衡是版面设计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对称指以中轴线为中心分成相等两部分的对应关系,而平衡的结构则是一种自由生动的结构。在版面上,对称与平衡产生的视觉效果不相同:对称形式给人以稳定、统一、端庄的感觉,产生秩序;而平衡是指版面的上与下、左与右取得面积、色彩、重量等量上的大体均衡,这种版式生动活泼,稳重大方。对于一位出色的版面编辑来说,应善于把对称和平衡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比如在整体上使用平衡版式,但在局部运用对称的标题。
在实践中,大多数编辑在设计版面时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求得版面的平衡。在设计中如果过分强调对称均等就容易显得呆板,设计者应巧妙运用版式平衡的规律,充分调动版面张力,平中求险,比如在重心即将失衡的临界点上追求均衡和平衡。因为在视觉活动中,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巧妙构建“险形”,能摆脱整体过于统一带来的僵化,给人以新奇之美、生动活泼之感。
对于一位熟练的版面编辑来说,图与底、群组与间距、主次与聚散、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关系都与版面的均衡密切相关。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巧用比例是实现平衡优化的重要经验。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我们经常采用的“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0.618),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都是实现版面视觉均衡的好办法。《安徽商报橙周刊》每期有主打的策划稿件,一般有四个版面的文字稿与图片内容,这需要采编人们在版面安排上有所区分与取舍,同时讲究版面内容的衔接性,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快感,既讲究版式的平衡效果,又可以打破版面的平衡感,出其不意,险中取胜,以二分之一版的图片或者是整版的照片,突破传统版式风格,形成视觉冲击。
三、形的组合与色的组合
按照版面设计的组合规律,如果两个视觉元素相似,或在空间中彼此接近,就容易被看作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对版面视觉元素进行组合的目的在于,为读者预先设置最佳的阅读板块和路径,尽量减轻读者阅读时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设计者常使用的方法是“模块式排版,相似性组合”,也就是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它稿件交叉。这样,读者读完一栏自然转到下一栏,无需像不规则的穿插式那样,在读完一栏文字后还要搜寻下一栏,难以锁定视线,而且模块式编排能够产生一种简洁而规整的美感,以及独立于文字表达之外的隐含信息。
除了形的组合之外,色的组合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利用类似的组合规律,我们可以运用色彩做内容联系的手段,比如当文章、照片、图表等元素形成组合报道时,在其后用带色底纹形成一种背景色,表示这些元素是有关联的一组。有时版面上出现几个同样的色彩元素,也往往表示它们有关。
彩色的运用不能毫无章法。如果一幅构图的所有色彩要成为相互关联的,它们就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组合起来。但是,我们也必须反对那种僵化的色彩和谐,因为版面上不能缺少重心和主色调,否则极易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主色调是报纸的信息代码,体现了一张报纸的形象理念。
在色彩构图时,设计者还应该注意让所有临近的颜色相互配合,避免干扰,因为运用色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色相对比来区分版面的层次,增加版面的活力,从而突出重点,丰富视觉表现力。也就是说,报纸版面的色彩组合应该有取舍,有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报纸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报纸版面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同时,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必须与新闻本身的冲击力相得益彰,利用版面进行恶性炒作和渲染,只能导致“泡沫版面”,对读者和报纸都毫无益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读者最后还是认内容,报纸的内在品质和特色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