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是处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确实,美存在于鲜花绿叶中,存在于蓝天白云中;存在于你我交谈中,存在于擦肩而过时;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社会里……语文是这许许多多存在的一个缩影,语文教学便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通过审美教学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注意,提高审美素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品味阅读,感知美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审美感觉从哪里来?从学生对文本文字的阅读中来。学生对文字吃透了,审美感觉就有了。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读诗”分成四个阶段: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感情,由把握作者情感而融入情感,进而品味它、美读它。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等多种感官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投入情感,才能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就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内在情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随着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他们在语文阅读中丰富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美
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审美感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阅读过程中培养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感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阅读《藤野先生》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祭妹文》品味骨肉间的血肉亲情;阅读《梅花岭记》感受对国家事业的正义之情;阅读《最后一课》品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就自然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审美情感。学生阅读时,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呈现文章中的形象、意境,从而走近它、感受它。例如,我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时,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远看小屋”“俯视小屋”“绿树掩映中的小屋”“夕阳西下时的小屋”“烟雨朦胧中的小屋”和“灯光迷梦中的小屋”多个画面。学生在想象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的存在,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小屋,有的说发现一个“被花瓣包裹着的”去处,还有的说想变只彩蝶片刻不离的萦绕“我的空中楼阁”……想象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真正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三、揣摩语言,欣赏美
对美的欣赏是在审美感知、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揣摩语言,欣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的美、环境氛围的美、社会风尚的美、情节曲折的美等。
例如散文作品要让学生揣摩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小说戏剧作品要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和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诗歌作品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和意境美。
在研读朱自清的《绿》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描写“绿”的语言的独创性,笔者先让学生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中挑选一种描写,要求写三百字左右。学生都觉得不容易。再让学生从《绿》中找出朱自清写“绿”的文字,谈谈语言有没有创造性。学生必然会在心中暗暗钦佩,同时明白创新的可贵和价值。他们会自觉付诸行动,自觉探索寻觅美感。
阅读小说戏剧作品,情节的曲折生动本身就是充满魅力和美感的,但这不是作品的精髓部分,真正能检测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标准应该是能通过作品中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作品的美,能从看似平淡无奇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匠心。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语言:“噢。是金子!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反复念叨揣摩这段文字,同时揣测葛朗台的心理,学生觉得语言实在精妙绝伦,把一个对金子痴迷若狂的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这样的引导及品味下,学生喜欢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因为人物语言是那么美妙。
另外,《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
这样揣摩,你会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学会从揣摩语言入手,字斟句酌,不仅让学生有美感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潜心钻研,创造美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由于审美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了基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身边普通人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现美的场地,如校园出版的《我是小主人》专门开辟了寻美园地、每周早读专设了新闻报道时间、让小组成员及时向全体学生传递美的信息、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美人美事、设立收集美词美文的摘录本等。关键是教师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掘事物的美。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及特点,并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发生的情节中想象出新的情节,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能力,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出具有美的感受能力、美的欣赏能力、美的创造能力的“美”少年少女。
一、品味阅读,感知美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审美感觉从哪里来?从学生对文本文字的阅读中来。学生对文字吃透了,审美感觉就有了。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读诗”分成四个阶段: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感情,由把握作者情感而融入情感,进而品味它、美读它。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等多种感官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投入情感,才能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就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内在情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随着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他们在语文阅读中丰富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美
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审美感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阅读过程中培养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感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阅读《藤野先生》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祭妹文》品味骨肉间的血肉亲情;阅读《梅花岭记》感受对国家事业的正义之情;阅读《最后一课》品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就自然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审美情感。学生阅读时,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呈现文章中的形象、意境,从而走近它、感受它。例如,我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时,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远看小屋”“俯视小屋”“绿树掩映中的小屋”“夕阳西下时的小屋”“烟雨朦胧中的小屋”和“灯光迷梦中的小屋”多个画面。学生在想象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的存在,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小屋,有的说发现一个“被花瓣包裹着的”去处,还有的说想变只彩蝶片刻不离的萦绕“我的空中楼阁”……想象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真正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三、揣摩语言,欣赏美
对美的欣赏是在审美感知、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揣摩语言,欣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的美、环境氛围的美、社会风尚的美、情节曲折的美等。
例如散文作品要让学生揣摩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小说戏剧作品要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和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诗歌作品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和意境美。
在研读朱自清的《绿》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描写“绿”的语言的独创性,笔者先让学生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中挑选一种描写,要求写三百字左右。学生都觉得不容易。再让学生从《绿》中找出朱自清写“绿”的文字,谈谈语言有没有创造性。学生必然会在心中暗暗钦佩,同时明白创新的可贵和价值。他们会自觉付诸行动,自觉探索寻觅美感。
阅读小说戏剧作品,情节的曲折生动本身就是充满魅力和美感的,但这不是作品的精髓部分,真正能检测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标准应该是能通过作品中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作品的美,能从看似平淡无奇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匠心。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语言:“噢。是金子!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反复念叨揣摩这段文字,同时揣测葛朗台的心理,学生觉得语言实在精妙绝伦,把一个对金子痴迷若狂的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这样的引导及品味下,学生喜欢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因为人物语言是那么美妙。
另外,《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
这样揣摩,你会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学会从揣摩语言入手,字斟句酌,不仅让学生有美感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潜心钻研,创造美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由于审美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了基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身边普通人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现美的场地,如校园出版的《我是小主人》专门开辟了寻美园地、每周早读专设了新闻报道时间、让小组成员及时向全体学生传递美的信息、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美人美事、设立收集美词美文的摘录本等。关键是教师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掘事物的美。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及特点,并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发生的情节中想象出新的情节,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能力,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出具有美的感受能力、美的欣赏能力、美的创造能力的“美”少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