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是阅读诗歌的切入点,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题材、线索、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且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从“送魏二”这几个字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送别诗,凭借此就可以调动起阅读送别诗的有关知识来完成这个题目。
通过研究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有如下之发现:
一是可以确定诗歌的题材。如上文所举的2010年高考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再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这两首诗,诗题直接地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
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可以从诗题中表现出来。除了送别诗,还有很多种,如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乡诗。我们就可以借用关于怀乡诗的一些知识来作答有关问题。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刘孝绰《咏素蝶诗》,诗题也很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有关咏物诗的一些知识点就可以用上了。
二是可以明确诗歌的线索。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试题(宋)郭祥正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诗题“访隐者”的“访”字就是这首诗的线索,揭示了人物的主要活动。
三是可以确定与诗歌相关的时间与空间。赏析古代诗歌需要知人论世,而弄清与创作有关的一些时间与空间,是“知人论世法”的一个具体的方面,这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关于创作时间,如马戴《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诗题中的“落日”是最典型的诗歌意象之一,最容易勾起诗人的情感。
关于创作空间,如杜牧《题乌江亭》和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这两首诗的诗题都表现了作诗的地点或诗人曾经观察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具有相当的历史内涵:乌江亭是项羽身死的地方,岭南道是古代受贬南方的必经之路。把握这些,对理解诗歌很有好处。
四是可以确定诗歌的主题。如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借古讽今,这一点在读诗之后当然会得到证实。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诗题“秋夜怀吴中”与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其“诗骨”是 。
(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秋夜怀吴中”中的“怀”表怀乡之情,诗中的 “消客恨”“浮家泛宅”及“柳”等都是鲜明的佐证。 (2)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3)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2.(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3.(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4.(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5.(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6.(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2)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他此时凄迷烦烦乱的心绪。
7.(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8.(1)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2)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作者:唐立法,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
通过研究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有如下之发现:
一是可以确定诗歌的题材。如上文所举的2010年高考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再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这两首诗,诗题直接地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
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可以从诗题中表现出来。除了送别诗,还有很多种,如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乡诗。我们就可以借用关于怀乡诗的一些知识来作答有关问题。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刘孝绰《咏素蝶诗》,诗题也很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有关咏物诗的一些知识点就可以用上了。
二是可以明确诗歌的线索。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试题(宋)郭祥正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诗题“访隐者”的“访”字就是这首诗的线索,揭示了人物的主要活动。
三是可以确定与诗歌相关的时间与空间。赏析古代诗歌需要知人论世,而弄清与创作有关的一些时间与空间,是“知人论世法”的一个具体的方面,这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关于创作时间,如马戴《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诗题中的“落日”是最典型的诗歌意象之一,最容易勾起诗人的情感。
关于创作空间,如杜牧《题乌江亭》和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这两首诗的诗题都表现了作诗的地点或诗人曾经观察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具有相当的历史内涵:乌江亭是项羽身死的地方,岭南道是古代受贬南方的必经之路。把握这些,对理解诗歌很有好处。
四是可以确定诗歌的主题。如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应是借古讽今,这一点在读诗之后当然会得到证实。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诗题“秋夜怀吴中”与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其“诗骨”是 。
(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秋夜怀吴中”中的“怀”表怀乡之情,诗中的 “消客恨”“浮家泛宅”及“柳”等都是鲜明的佐证。 (2)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3)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2.(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3.(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4.(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5.(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6.(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2)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他此时凄迷烦烦乱的心绪。
7.(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8.(1)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2)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作者:唐立法,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