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集聚是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已进入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产业为案例,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比较分析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的情况。从研究淮海经济区产业集聚的视角,初步筛选产业空间集聚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淮海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对淮海经济区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并与发展较早且较好的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不足,深入分析其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提出空间联系模式。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给出淮海经济区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能够切实为淮海经济区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聚;综合评价;对比分析;政策建议
一、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的分析
淮海经济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中介区”,目前,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从产业层面探讨省际边界区域经济联系,讨论产业集聚情况,对于推动省际边界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情况如下:
首先,在经济方面从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以生产总值为例,搜集数据,得到下表1与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18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生产总值徐州位于榜首,淮北最低。但通过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的GDP均有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好。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以淮海经济区第二产业产值与金融业增加值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下图3。
从图2与图3结合上述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城市第二产业结构占比都在40%以上,且与以往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发展较好的城市,近年呈现平稳趋势。金融业作为高端行业,各城市发展趋势都很良好,故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较为良好。
然后,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代表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下图4。
由上表1与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政策等支持下,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徐州由于环境保护等原因,增长趋势不太明显。
最后,从金融服务中心方面进行分析,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表2与图5如下。
从上表2与图5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存款与贷款余额比例相对平衡,并且2018年存款与贷款余额之比在1.5 左右波动,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
二、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1.多元统计分析处理指标
查找徐州、商丘、连云港等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统计局年鉴得到所选指标的具体数据,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降维。
本文所分析的指标数量m=12,评价对象n=20,利用SPSS软件依据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处理,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和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80%,提取出前四个主因子,得到如下6碎石图:
由碎石图可知上述所选取的12个指标可以取四个主成分因子,四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如下表3:
2.基于熵值法对徐州市历年建设情况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主成分因子的旋转矩阵求出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来的四个主成分的值,使用熵权法求权重,通过Matlab对上述的公式进行求解求,得出权重如下表5与图7:
求得权重后根据综合得分公式计算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的得分,根据综合得分值就可以进行评价。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产业聚集的综合得分可以见下图8:
由上图8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20个城市的产业聚集状况差别较大,其中周口由于自身的发展原因,产业聚集状况最差。连云港、泰安、枣庄几个城市情况较为正常,产业聚集状况较好,而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产业聚集状况综合得分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徐州高污染性企业较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三、淮海经济区与发展较早的产业聚集区对比分析
1.经济水平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最直接的指标,其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总体的发展水平,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如自然灾害、政策改革等)。针对于淮海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本文借助地区历年的GDP与2018年的GDP总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如下条形图。
由图9不难看出,淮海經济区的GDP总量要远低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从占地面积来看,淮海经济区的面积为17.8万平方公里,而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均在22万平方公里左右,GDP总量少与面积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差距过大的原因不仅仅是面积因素在起作用。
2.产业结构
根据2017年,淮海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分配的比重绘制如下百分比堆积柱形图进行比较分析。
由图10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导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小,而另外三个发展较早较好的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大于50%,第一产业均小于5%。这可能是由于淮海经济区内的老工业区较多,所以在第二产业上与两大城市群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第三产业的比重直接决定城市经济、创新等实力的水平,因此淮海经济区在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应加快产业的转型,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四、政策建议 对于淮海经济区而言,合理有效地对区域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建良好的产业聚集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立足淮海经济区的产业聚集现状,以及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聚集发展的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1)立足各类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持续发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好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要围绕高端产业、金融服务、商品和要素市场、现代物流等重点业态整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心城市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高效配置的基础。
(2)立足特色产业和产业融合持续发力。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并不断完善中高端产业链条要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能够起到区域示范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按照《中国制造2025》做好补链、拓链、强链工作,提升产业链中高端水平。
(3)立足对内对外开放持续发力。加强区域联动以及与国内外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优化战略布局鉴于全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不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亚欧大陆重要节点城市优势,要打好区域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的心理根基。
参考文献:
[1]程文亮.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模式研究——基于TRIZ冲突解决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2):119-123.
[2]刘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02):165-167.
[3]陈星,刘国宁.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产业集聚——铜牛电影产业园案例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9(01):45-48.
[4]蓝发钦,黄嬿.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杜宾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2):163-171+188-189.
[5]刘洁.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比较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学报,2019,32(15):127-128.
[6]葛尧.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聚集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统计与 决策,2019,35(16):111-114.
[7]傅远佳,王晓松.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策略——以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开放平台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174-177.
[8]蔣忱悦.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D].苏州大学,2018.
[9]江瑶,高长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半参数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7(03):115-122+148.
[10]吴亚菲,孙淼.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的关联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05):44-50.
关键词:产业集聚;综合评价;对比分析;政策建议
一、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的分析
淮海经济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中介区”,目前,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从产业层面探讨省际边界区域经济联系,讨论产业集聚情况,对于推动省际边界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情况如下:
首先,在经济方面从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以生产总值为例,搜集数据,得到下表1与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18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生产总值徐州位于榜首,淮北最低。但通过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的GDP均有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好。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以淮海经济区第二产业产值与金融业增加值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下图3。
从图2与图3结合上述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城市第二产业结构占比都在40%以上,且与以往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发展较好的城市,近年呈现平稳趋势。金融业作为高端行业,各城市发展趋势都很良好,故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较为良好。
然后,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代表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下图4。
由上表1与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政策等支持下,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徐州由于环境保护等原因,增长趋势不太明显。
最后,从金融服务中心方面进行分析,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例进行分析,搜集数据得到表2与图5如下。
从上表2与图5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存款与贷款余额比例相对平衡,并且2018年存款与贷款余额之比在1.5 左右波动,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
二、淮海经济区产业聚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1.多元统计分析处理指标
查找徐州、商丘、连云港等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统计局年鉴得到所选指标的具体数据,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降维。
本文所分析的指标数量m=12,评价对象n=20,利用SPSS软件依据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处理,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和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80%,提取出前四个主因子,得到如下6碎石图:
由碎石图可知上述所选取的12个指标可以取四个主成分因子,四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如下表3:
2.基于熵值法对徐州市历年建设情况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主成分因子的旋转矩阵求出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来的四个主成分的值,使用熵权法求权重,通过Matlab对上述的公式进行求解求,得出权重如下表5与图7:
求得权重后根据综合得分公式计算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的得分,根据综合得分值就可以进行评价。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产业聚集的综合得分可以见下图8:
由上图8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20个城市的产业聚集状况差别较大,其中周口由于自身的发展原因,产业聚集状况最差。连云港、泰安、枣庄几个城市情况较为正常,产业聚集状况较好,而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产业聚集状况综合得分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徐州高污染性企业较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三、淮海经济区与发展较早的产业聚集区对比分析
1.经济水平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最直接的指标,其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总体的发展水平,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如自然灾害、政策改革等)。针对于淮海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本文借助地区历年的GDP与2018年的GDP总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如下条形图。
由图9不难看出,淮海經济区的GDP总量要远低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从占地面积来看,淮海经济区的面积为17.8万平方公里,而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均在22万平方公里左右,GDP总量少与面积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差距过大的原因不仅仅是面积因素在起作用。
2.产业结构
根据2017年,淮海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分配的比重绘制如下百分比堆积柱形图进行比较分析。
由图10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导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小,而另外三个发展较早较好的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大于50%,第一产业均小于5%。这可能是由于淮海经济区内的老工业区较多,所以在第二产业上与两大城市群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第三产业的比重直接决定城市经济、创新等实力的水平,因此淮海经济区在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应加快产业的转型,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四、政策建议 对于淮海经济区而言,合理有效地对区域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建良好的产业聚集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立足淮海经济区的产业聚集现状,以及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聚集发展的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1)立足各类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持续发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好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要围绕高端产业、金融服务、商品和要素市场、现代物流等重点业态整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中心城市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高效配置的基础。
(2)立足特色产业和产业融合持续发力。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并不断完善中高端产业链条要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能够起到区域示范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按照《中国制造2025》做好补链、拓链、强链工作,提升产业链中高端水平。
(3)立足对内对外开放持续发力。加强区域联动以及与国内外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优化战略布局鉴于全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不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亚欧大陆重要节点城市优势,要打好区域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的心理根基。
参考文献:
[1]程文亮.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模式研究——基于TRIZ冲突解决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2):119-123.
[2]刘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02):165-167.
[3]陈星,刘国宁.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产业集聚——铜牛电影产业园案例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9(01):45-48.
[4]蓝发钦,黄嬿.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杜宾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2):163-171+188-189.
[5]刘洁.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政策比较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学报,2019,32(15):127-128.
[6]葛尧.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聚集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统计与 决策,2019,35(16):111-114.
[7]傅远佳,王晓松.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策略——以北部湾经济区钦州开放平台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174-177.
[8]蔣忱悦.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D].苏州大学,2018.
[9]江瑶,高长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半参数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7(03):115-122+148.
[10]吴亚菲,孙淼.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的关联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0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