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化学实验教学更高效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我们如何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高效呢?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化学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兴趣
  1.1 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1.2 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1.3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初中化学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原来学生只在作业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2 让学生多做“想象实验”
  2.1 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某些实验,由于受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乃至是学生利用现有智力能进行创造想象的,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其结果,再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现行条件下,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可由教师讲解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2.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做完“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如何设计实验予以证明?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而完成。这样,既要求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其草图,还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要取定量的乙醇与过量的钠反应并准确测定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尔后经过计算才能确定。对解决这一问题感到有困难的学生,可引导其回忆已做过的测定电石纯度的实验习题。
  2.3 指导学生做实验习题。实验习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实验表象储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不难单独拟定出实验方案,然后各自在实验小组讨论,由实验小组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报经教师审查。实验方案不要作统一规定,只要实验设备允许且实验无多大危险性,应尽量按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仪器、药品和適当的指导帮助;即使个别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可行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试一试,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
  3 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能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总之,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加强映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初中学生的好朋友。农村中学尽管条件差,但化学实验不能省,我们要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中获得无限的收获!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业批改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作业批改要注意批改形式的多样化、批改语言的艺术化,要立足于作业批改的过程及发展,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批改策略,充分发挥作业批改中教师批语的引导功能,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 作业批改 形式多样 语言艺术  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
期刊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个途径,使学生具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永久的课题。在高考中,现代文考试的比分比较高,如何把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达到令人满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1 研究做题的思路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
期刊
2011年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学习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课标对数学情感教学的重视。  1 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點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语文 学生 主体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优
期刊
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汉族有句俗语:“软是水,硬也是水。”脑白金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读到这些语句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玩味其中的内涵。究其原因,从审美经验过程描述来说,这种破格的语言图式对读者的语言逻辑意识产生刺激作用,使读者在日常意识中引起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继而,知觉到其完形,身体产生同构性反应,获得感性愉快,接着进入审美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1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创新环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期刊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的生动有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 什么是活动教学  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
期刊
在许多物理示范课、评优课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气氛热闹非凡。但是,看似热闹的探究背后却存在着探究低效的问题。首先,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探究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其次,从探究组织上看,“热闹式”探究有温度无深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再次,从探究形式上看,“花哨式”探究有形式无内容,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有些探究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