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3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物理示范课、评优课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气氛热闹非凡。但是,看似热闹的探究背后却存在着探究低效的问题。首先,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探究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其次,从探究组织上看,“热闹式”探究有温度无深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再次,从探究形式上看,“花哨式”探究有形式无内容,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有些探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的探究热情;教师的探究指导有时也不够到位,使学生的探究得不到有效的帮助。这些探究的低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1 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要使死的材料活起来,就要求教师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二是所选材料要为探究的问题服务,并有助于深入探究;三是材料要有变化,以保证探究的严密性、正确性,只有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教师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准备好典型的、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把学生熟悉的两个乒乓球按瘪,再把其中一个乒乓球上钻一个小孔,这就使材料变得有结构了。又如,在教学“测量长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形状不同、分度值不同的尺子以及一些形状、大小一样的器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测量长度的多种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有结构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2 有价值的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敢提问,愿提问,会提问。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量少,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在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凭着已有的经验与感觉,敏锐地发现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在导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首先将完全相同的8个“6V、0.3A”小灯泡分成两组分别并联在6V的蓄电池和6V的干电池两端,并在电源两端并联电压表监视电路电压,让学生猜想,接通电源后,两电路电压是否相同?两组小灯泡是否一样亮?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两电压表示数必然相同,两组小灯泡也一定一样亮。实验结果却发现,与蓄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基本没有变化,而与干电池连接的电压表示数降低了2V左右,且与干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比与蓄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暗。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两电路的不同,猜想现象原因,发现对电路的研究必须考虑电源内阻,引出考虑电源内阻的全电路定律。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了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3 活动前的思考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目标和探究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我发现,学生是乐于动手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他们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然而却不善于动脑,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在一次听课中,教师教学《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在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弹簧秤,也就是弹簧测力计,然后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测力计,让学生观察。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弹簧秤的弹簧、指针、刻度板等并不感兴趣,而是对测力计下面的挂钩很感兴趣,都在往挂钩上挂重物。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都没有讲测力计的各部分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而是说:我的文具盒有多重,我的钢笔有多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是探究,却忽略了在让学生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探究式。科学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是手脑并用的一个学习过程。实验前的动脑是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一环,动手操作前的准备不仅是认识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理清需要观察什么;在实验时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应该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在动手实验之前,学生体验和感受到了思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渗透了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方法,从而保证了后续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提高有效探究的关键,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适时的引导是有效探究的支柱
  探究学习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相当多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不可能通过自主发现来完成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的伙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考虑到控制变量实验对于学生来还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当学生探究实验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大小不同的小球,为什么要用不同物体做成的表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对比实验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難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帮助,出示设计实验提示卡或几个提示性的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有效地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5 课后的研究是有效探究的延续
  科学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整地呈现所有内容,也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的物品一一准备齐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也不可能全部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因此,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探究的兴趣正浓,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欲罢不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因为这说明学生是在真正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呵护学生这种探究的热情,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后得以继续进行。如我在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潜望镜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在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后,一堂课的时间也要结束了,这时有一位学生把自己做的潜望镜不小心撕成了两截,立即拿起来看看还能不能粘起来,不想粘拧了,从中只能看到旁边同学的头发,却看不到前面的老师了,就举手提问:老师,潜望镜不小心被我撕坏了,我把它粘了起来怎么看不到你,却看到了旁边同学的头发呢?这时下课铃响了,我提出问题:请你观察现在的潜望镜和没坏前的潜望镜有什么不同。这位学生好像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我随机又抛出了又一个问题:谁能制作一个看到自己后面情景的潜望镜呢?谁又能制作一个只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左面或右面的潜望镜呢?老师期盼你们的新发现,教室里又沸腾起来。
  教师要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在有结构的材料、方法的指导、问题的设计等方面下功夫,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同样,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要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高一《简谐运动》有一个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平衡位置,一般错误地认为平衡位置是指物体受力平衡的位置,实际上,平衡位置和受力平衡是两个概念,下面通过对单摆平衡位置的理解和分析来加深对平衡位置的理解。  所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平衡位置的确切含义应为物体所受的回复力为零的位置:如水平弹簧振子处于弹簧无形变的位置,单摆摆球(摆角小于5°)
期刊
【摘 要】 作业批改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作业批改要注意批改形式的多样化、批改语言的艺术化,要立足于作业批改的过程及发展,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批改策略,充分发挥作业批改中教师批语的引导功能,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 作业批改 形式多样 语言艺术  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
期刊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个途径,使学生具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永久的课题。在高考中,现代文考试的比分比较高,如何把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达到令人满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1 研究做题的思路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
期刊
2011年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学习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课标对数学情感教学的重视。  1 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點重要的共识——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并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认真做好语文教改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语文 学生 主体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优
期刊
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汉族有句俗语:“软是水,硬也是水。”脑白金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读到这些语句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玩味其中的内涵。究其原因,从审美经验过程描述来说,这种破格的语言图式对读者的语言逻辑意识产生刺激作用,使读者在日常意识中引起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继而,知觉到其完形,身体产生同构性反应,获得感性愉快,接着进入审美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1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创新环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期刊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的生动有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 什么是活动教学  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