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渊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茶艺专业课程,但是茶艺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多茶艺教学还是按以前简单的茶艺冲泡程序,忽略了茶文化本身的内涵,因此,我們需要改进优化茶艺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把茶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
一、关于茶的来源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明代起开始流行泡茶。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2008年6月7日,茶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关于茶艺课程教学的思考
1、茶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茶艺教师,教授茶艺的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很多都是其他专业的任课教师,他们大多都是转行或兼职教授该茶艺课程。大多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前,只进行过短期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系统了解到茶艺的内涵,所以,教师能为学生传达的知识比较浅薄也是皮毛,深层的知识无法教授到学生,学生对茶艺的理解就是喝茶泡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茶艺中的人生百态。由于很多老师都不是茶艺专业的老师,所以他们对茶艺知识也没有深入了解,在为学生讲解用热水泡茶时,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做一下示范,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茶艺知识理论进行分析,没有把热水泡茶与冷水泡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对比,也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只能粗略模仿教师的动作,却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因此也就提不起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专业的茶艺教师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茶艺教师不仅要懂茶,更要爱茶,要了解与茶相关的各类知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专业的茶艺教师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学习资源也有限,专业技能无法更好的得到提升。此外,很多专业茶艺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茶艺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
2、茶艺教学创新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教学体系是影响茶艺课创新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茶艺课相关理论教学体系的研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茶艺课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结合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中职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茶艺课是实践动手力很强的一门课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茶艺的服务技巧。通过专业的学生社团活动,达到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效果。
三、结束语
茶艺文化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的创新改革,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茶艺人才,把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茶艺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强化茶艺课程,优化课程模式,增强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茶艺的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自我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吕品. 中职茶艺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00(035):246-247.
[2] 万继雯. 海南省中职学校茶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7, 000(008):98.
[3] 朱文琼, 祁德梅. 中等职业学校茶艺课教学初探[J]. 科学咨询, 2015(33):144-145.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
一、关于茶的来源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明代起开始流行泡茶。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2008年6月7日,茶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关于茶艺课程教学的思考
1、茶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茶艺教师,教授茶艺的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很多都是其他专业的任课教师,他们大多都是转行或兼职教授该茶艺课程。大多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前,只进行过短期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系统了解到茶艺的内涵,所以,教师能为学生传达的知识比较浅薄也是皮毛,深层的知识无法教授到学生,学生对茶艺的理解就是喝茶泡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茶艺中的人生百态。由于很多老师都不是茶艺专业的老师,所以他们对茶艺知识也没有深入了解,在为学生讲解用热水泡茶时,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做一下示范,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茶艺知识理论进行分析,没有把热水泡茶与冷水泡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对比,也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只能粗略模仿教师的动作,却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因此也就提不起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专业的茶艺教师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茶艺教师不仅要懂茶,更要爱茶,要了解与茶相关的各类知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专业的茶艺教师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学习资源也有限,专业技能无法更好的得到提升。此外,很多专业茶艺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茶艺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
2、茶艺教学创新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教学体系是影响茶艺课创新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茶艺课相关理论教学体系的研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茶艺课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结合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中职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茶艺课是实践动手力很强的一门课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茶艺的服务技巧。通过专业的学生社团活动,达到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效果。
三、结束语
茶艺文化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的创新改革,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茶艺人才,把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茶艺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强化茶艺课程,优化课程模式,增强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茶艺的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自我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吕品. 中职茶艺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00(035):246-247.
[2] 万继雯. 海南省中职学校茶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7, 000(008):98.
[3] 朱文琼, 祁德梅. 中等职业学校茶艺课教学初探[J]. 科学咨询, 2015(3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