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然而,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却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等。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是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并介绍了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在提升心理课专业性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形成的成果。最后,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性;教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32-04
一、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为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工作内容。
教学设计[1]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目前,在教学设计环节,心理教师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是自己设计课程,缺少团体的研讨、支持和反馈;大学受训的知识框架难以有效迁移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对于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常常只依靠手中仅有的几套教材或者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这显然远远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識、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课程。基于心理活动课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学生、主题、理论、方法和步骤。
“学生”指的是教师需要对任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累积学生在自我、人际、情绪、学习、生活适应、生涯、生命等方面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充分了解,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需求上的心理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主题”是指教师需要对上课的主题进行澄清,明确该主题的定义,比较分析与其他相近主题的异同。明确课程主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聚焦、明晰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要达成的具体任务。
“理论”是指教师需要查阅与上课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从中找到契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观念与素材,作为支撑起本次教学设计的“骨架”,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是指可以达成教学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操作法。除此之外,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与技术可以极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也是可以被运用于课程中的。
“步骤”指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步骤,包括热身导入、主体活动、总结分享、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同的,以45分钟的课程为例,热身导入大约5分钟,主体活动25~30分钟,总结分享5~10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下面,我以自己曾经上过的“换位,宽容的钥匙”这堂公开课进行具体阐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功课: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人际伤害事件,从中找到比较有共性的事件作为上课的素材。
第二,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澄清宽容和宽恕的不同,并明确定义了宽容: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并不等同于被冒犯者在行为上与冒犯者和解。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明确了教学目标。
第三,整理了关于宽容与宽恕领域的理论,找到宽恕的模型[2]。宽恕的模型包括回忆伤害、共情、承认、承诺和执行、克服不宽恕。宽恕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的行为方式取代了消极的行为方式,而这一过程需要以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共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为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第四,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我选择了故事导入、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脑力激荡的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是交往的模式,是人与人的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这种关系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基础,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能动、互动的精神建构过程,使得参与者的关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协作、对话的关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对话的关系,这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需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好奇学生的内在发生。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更深更真实的关系,也才有机会影响学生、支持学生。当然,心理教师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不同的,心理教师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明确正确价值导向的任务。因而,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心理课的实施规范和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并坚定地执行。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性;教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32-04
一、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为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工作内容。
教学设计[1]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目前,在教学设计环节,心理教师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是自己设计课程,缺少团体的研讨、支持和反馈;大学受训的知识框架难以有效迁移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对于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常常只依靠手中仅有的几套教材或者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这显然远远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識、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课程。基于心理活动课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学生、主题、理论、方法和步骤。
“学生”指的是教师需要对任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累积学生在自我、人际、情绪、学习、生活适应、生涯、生命等方面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充分了解,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需求上的心理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主题”是指教师需要对上课的主题进行澄清,明确该主题的定义,比较分析与其他相近主题的异同。明确课程主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聚焦、明晰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要达成的具体任务。
“理论”是指教师需要查阅与上课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从中找到契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观念与素材,作为支撑起本次教学设计的“骨架”,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是指可以达成教学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操作法。除此之外,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与技术可以极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也是可以被运用于课程中的。
“步骤”指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步骤,包括热身导入、主体活动、总结分享、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同的,以45分钟的课程为例,热身导入大约5分钟,主体活动25~30分钟,总结分享5~10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下面,我以自己曾经上过的“换位,宽容的钥匙”这堂公开课进行具体阐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功课: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人际伤害事件,从中找到比较有共性的事件作为上课的素材。
第二,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澄清宽容和宽恕的不同,并明确定义了宽容: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并不等同于被冒犯者在行为上与冒犯者和解。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明确了教学目标。
第三,整理了关于宽容与宽恕领域的理论,找到宽恕的模型[2]。宽恕的模型包括回忆伤害、共情、承认、承诺和执行、克服不宽恕。宽恕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的行为方式取代了消极的行为方式,而这一过程需要以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共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为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第四,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我选择了故事导入、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脑力激荡的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是交往的模式,是人与人的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这种关系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基础,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能动、互动的精神建构过程,使得参与者的关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协作、对话的关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对话的关系,这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需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好奇学生的内在发生。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更深更真实的关系,也才有机会影响学生、支持学生。当然,心理教师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不同的,心理教师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明确正确价值导向的任务。因而,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心理课的实施规范和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并坚定地执行。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