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有关技术创新的相关指标数据的系统梳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以系统阐述其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找出制约其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探求适宜的创新路径、促进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103
2013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较为关键的一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大关,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逐步落实,但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原料药产能过剩、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等技术学习经费支出缺乏等问题依旧突出,医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1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剖析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其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该行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统计资料,下面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
其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强度不断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简称研发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已达283.3亿元,同比增长34%;新产品开发经费达308.2亿,同比增长32%。其中生物药品制造的R&D经费增长率和研发强度最高,分别为53.6%和2.3%。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医药制造业,其创新投入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见图1所示。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曲线高度相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在2011-2012年间有大幅度增长,而用于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及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水平相对研发投入而言,总额较低且无明显增长趋势。
其二,各项产出明显提高。
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提高。2012年,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量达1.4976万件,较上年增长34.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5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5058件,比上一年增长43.3%;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928.6亿元,较2011年增长26.4%,利润额达1865.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1%,行业利润率达11%,与上一年持平。图2给出了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近年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情况,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化学药品制造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57%,中成药和生物药的变化曲线相似,其中中成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3%上升到22.5%。医药制造业中中成药、生物药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其三,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特色突出。
在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推动下,大批实力较强的医药集团出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石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江苏恒瑞、浙江海正、天士力、神威药业、深圳迈瑞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骨干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产业链集成整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型医药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其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工艺园区建设迅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优势地位明显,辐射能力大大提升,2012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五省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主营业收入总和分别达6688.71亿元、6438.28亿元,约占全国总值的45%左右,销售收入前100名的企业中约2/3集中在此三大区域中。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制剂面向发达国家出口取得突破,通过欧美质量体系认证的制剂企业从4个增加到24个,境外投资开始起步。
其四,国内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一方面,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呈现快速稳定增长态势。在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内需部分贡献接近90%,因此国内需求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保障、启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对国内医疗需求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上升显著带动居民医疗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大幅上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3年8,500亿的投资计划,直接促进了医药行业规模的扩大。庞大人口及增长、城镇化、老龄化拉动医药需求增长被喻为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
其五,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程度差异显著。
Lawless & Anderson(1996)及OECD在2005年均采用新产品产值率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由图3可知,从时间趋势来看,2009年以前新产品产值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9-2010年有明显下滑,2010-2011年又缓慢回升;从地区来看,新产品产值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创新程度的测量指标的话,东部地区的创新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全国平均创新水平较低,近年来均值仅12.49%,而中部地区尚不足10%。
(1)从创新程度高低来看(见表1):医药制造业下属三个子行业中的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最高,中成药其次,化学药制造的创新程度最低;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中成药生产子行业基本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制造行业2009~2011年创新程度逐步提升,但2012年下降明显。 (2)从创新产出总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总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由2009年的8601件、5166件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4976件、9050件,总量增幅明显,但发明专利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创新程度有所下降。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创新程度的降幅明显,中成药的创新程度则保持增长态势。
在关注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医药制造业依然面临多重严峻挑战:生产率低下、研发周期漫长、FDA通过率下滑。药物发现和研发过程环境变化剧烈,例如,进入研发阶段的药品中仅有10%能够上市销售,上市销售的药品中仅有20%能够收回投资。在巨额的研发投资背景下,全球医药生产公司面临新药获批数量日益减少、研发生产率降低(Enyinda,2008;Hirscher,2011)的困境。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研发投资总额大幅增长而获批新药数量却明显下滑,快速增长的药品研发成本导致较低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企业和行业中的相关组织都在承受着与日俱增的多方的压力:消费者,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利益群体,要求降低药品价格。
因此,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找出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市场集中度低,医药制造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强度低。
研发投入强度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值,研发投入最多的前几位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20%左右,可见世界制药巨头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及研发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处于模仿阶段,利润单薄,没有足够的利润以加大研发强度。因此国内的新药研发多为仿制。如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低水平竞争激烈。2005-2012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持续增长,但研发强度并无明显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12.16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第二号)。
其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不够。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是医药制造业提升模仿创新能力的两个阶段,应将两者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对此认识不够。日本等国的医药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通常是引进经费的数倍,他们认为只有花费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成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从2007年开始用于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的经费明显低于引进技术经费,更谈不上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消化吸收经费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技术引进经费有三次较大波动;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在2005、2008、2010年有三次交叉,期间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呈现此消彼长,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差距明显。
从省域来看,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明显高于技术引进经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低下与其技术学习支出低下、重引进轻吸收、不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统计显示,企业自有资金是其研发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以内部投入为主,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等体现外部合作研发、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速度的外部技术获取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显然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
其三,政府职责不清,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医药制造企业在美国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创新的主力军。美国等制药强国一贯强调以企业为主导角色的创新体系网络建设,且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定位。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构建公平、鼓励竞争、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给企业创新予以引导与保护,而非大力资助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样,德国政府也积极努力旨在为其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机制,健全的法制环境,以及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研发合作的重视和实践,大大提升了该国的创新速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一直都作为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到上世纪90年代后,企业才逐渐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美国政府主要负责通过法制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保护;政府非常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科研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上,为企业创新提供引导、保护及相应服务。而对科研投入较为有限,侧重于创新体系主体中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研究的资助。 3 总结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技术获取,而开放式动态创新组合才是其最佳的创新路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自身的创新实力、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包括外部创新环境的培育。
通过前文的总结发现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障碍在于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企业创新基础薄弱、盈利能力及研发投入水平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重视等;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高校未实现合理分工,政府应立足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及构建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等方面;而企业应拓展创新资金筹资渠道,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强度、提高创新效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合作研发及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研发成本、分摊研发风险,进而全面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程度。
其一,企业应加大对消化吸收经费等技术学习支出的投入,重视在提高技术引进水平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引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的规模同时提高引进水平;鼓励和支持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沿着消化、吸收、改进,直至技术创造的路径发展。
其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合理分工,以医药制造企业为主导的合作研发创新应成为今后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企业一方面应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应与其他企业组建联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推进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进行战略选择。具备一定创新实力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较强的研发人员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灵魂;实力弱、资金人才缺乏的小企业可模仿以创新为基础,通过积累资本和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进一步开展开放式合作创新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9,23(3):121125.
[2]宋慧勇,章仁俊.基于DEAMalmquist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变动分析[J].企业经济,2014,(06):100104.
[3]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9(8):913.
[4]王淼.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8892.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103
2013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较为关键的一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大关,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逐步落实,但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原料药产能过剩、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等技术学习经费支出缺乏等问题依旧突出,医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1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剖析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其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该行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统计资料,下面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
其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强度不断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简称研发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已达283.3亿元,同比增长34%;新产品开发经费达308.2亿,同比增长32%。其中生物药品制造的R&D经费增长率和研发强度最高,分别为53.6%和2.3%。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医药制造业,其创新投入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见图1所示。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曲线高度相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在2011-2012年间有大幅度增长,而用于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及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水平相对研发投入而言,总额较低且无明显增长趋势。
其二,各项产出明显提高。
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提高。2012年,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量达1.4976万件,较上年增长34.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5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5058件,比上一年增长43.3%;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928.6亿元,较2011年增长26.4%,利润额达1865.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1%,行业利润率达11%,与上一年持平。图2给出了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近年来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情况,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化学药品制造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57%,中成药和生物药的变化曲线相似,其中中成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3%上升到22.5%。医药制造业中中成药、生物药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其三,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特色突出。
在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推动下,大批实力较强的医药集团出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石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江苏恒瑞、浙江海正、天士力、神威药业、深圳迈瑞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骨干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产业链集成整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型医药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其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工艺园区建设迅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优势地位明显,辐射能力大大提升,2012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五省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主营业收入总和分别达6688.71亿元、6438.28亿元,约占全国总值的45%左右,销售收入前100名的企业中约2/3集中在此三大区域中。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制剂面向发达国家出口取得突破,通过欧美质量体系认证的制剂企业从4个增加到24个,境外投资开始起步。
其四,国内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一方面,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呈现快速稳定增长态势。在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内需部分贡献接近90%,因此国内需求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保障、启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对国内医疗需求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上升显著带动居民医疗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大幅上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3年8,500亿的投资计划,直接促进了医药行业规模的扩大。庞大人口及增长、城镇化、老龄化拉动医药需求增长被喻为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
其五,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程度差异显著。
Lawless & Anderson(1996)及OECD在2005年均采用新产品产值率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由图3可知,从时间趋势来看,2009年以前新产品产值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9-2010年有明显下滑,2010-2011年又缓慢回升;从地区来看,新产品产值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创新程度的测量指标的话,东部地区的创新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全国平均创新水平较低,近年来均值仅12.49%,而中部地区尚不足10%。
(1)从创新程度高低来看(见表1):医药制造业下属三个子行业中的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最高,中成药其次,化学药制造的创新程度最低;生物药品制造的创新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中成药生产子行业基本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制造行业2009~2011年创新程度逐步提升,但2012年下降明显。 (2)从创新产出总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总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由2009年的8601件、5166件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4976件、9050件,总量增幅明显,但发明专利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创新程度有所下降。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创新程度的降幅明显,中成药的创新程度则保持增长态势。
在关注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医药制造业依然面临多重严峻挑战:生产率低下、研发周期漫长、FDA通过率下滑。药物发现和研发过程环境变化剧烈,例如,进入研发阶段的药品中仅有10%能够上市销售,上市销售的药品中仅有20%能够收回投资。在巨额的研发投资背景下,全球医药生产公司面临新药获批数量日益减少、研发生产率降低(Enyinda,2008;Hirscher,2011)的困境。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研发投资总额大幅增长而获批新药数量却明显下滑,快速增长的药品研发成本导致较低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企业和行业中的相关组织都在承受着与日俱增的多方的压力:消费者,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利益群体,要求降低药品价格。
因此,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找出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市场集中度低,医药制造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强度低。
研发投入强度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值,研发投入最多的前几位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20%左右,可见世界制药巨头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及研发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处于模仿阶段,利润单薄,没有足够的利润以加大研发强度。因此国内的新药研发多为仿制。如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低水平竞争激烈。2005-2012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持续增长,但研发强度并无明显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12.16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报(第二号)。
其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不够。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是医药制造业提升模仿创新能力的两个阶段,应将两者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对此认识不够。日本等国的医药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通常是引进经费的数倍,他们认为只有花费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成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从2007年开始用于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的经费明显低于引进技术经费,更谈不上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消化吸收经费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技术引进经费有三次较大波动;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在2005、2008、2010年有三次交叉,期间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呈现此消彼长,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差距明显。
从省域来看,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明显高于技术引进经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低下与其技术学习支出低下、重引进轻吸收、不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统计显示,企业自有资金是其研发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以内部投入为主,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等体现外部合作研发、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速度的外部技术获取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显然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
其三,政府职责不清,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医药制造企业在美国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创新的主力军。美国等制药强国一贯强调以企业为主导角色的创新体系网络建设,且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定位。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构建公平、鼓励竞争、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给企业创新予以引导与保护,而非大力资助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样,德国政府也积极努力旨在为其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机制,健全的法制环境,以及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研发合作的重视和实践,大大提升了该国的创新速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一直都作为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到上世纪90年代后,企业才逐渐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美国政府主要负责通过法制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保护;政府非常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科研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上,为企业创新提供引导、保护及相应服务。而对科研投入较为有限,侧重于创新体系主体中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研究的资助。 3 总结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技术获取,而开放式动态创新组合才是其最佳的创新路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自身的创新实力、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包括外部创新环境的培育。
通过前文的总结发现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障碍在于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企业创新基础薄弱、盈利能力及研发投入水平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重视等;创新体系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高校未实现合理分工,政府应立足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及构建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等方面;而企业应拓展创新资金筹资渠道,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强度、提高创新效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合作研发及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研发成本、分摊研发风险,进而全面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程度。
其一,企业应加大对消化吸收经费等技术学习支出的投入,重视在提高技术引进水平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引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的规模同时提高引进水平;鼓励和支持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沿着消化、吸收、改进,直至技术创造的路径发展。
其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合理分工,以医药制造企业为主导的合作研发创新应成为今后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企业一方面应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应与其他企业组建联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推进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进行战略选择。具备一定创新实力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较强的研发人员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灵魂;实力弱、资金人才缺乏的小企业可模仿以创新为基础,通过积累资本和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进一步开展开放式合作创新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9,23(3):121125.
[2]宋慧勇,章仁俊.基于DEAMalmquist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变动分析[J].企业经济,2014,(06):100104.
[3]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9(8):913.
[4]王淼.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