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的湘赣大地生机盎然,相伴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农民们进入了一年的春耕大忙时节。在湖南浏阳市,当地有名的农机手曹修叨早就转变为“机农合一”的种植大户,流转土地面积从300多亩扩大到1700多亩,光机械和谷仓投入就有几百万元。这些天,他正带着家人平整耕地、浸种育苗,一门心思琢磨如何种好粮。
置身火热的春耕生产中,深切感受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新脉动:土地流转逐年加速成为新趋势,种粮作为土地流转大户的现实选择成为新常态,“机农合一”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中的新亮点。
传统的“机”主要是指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他们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获取收益,自身很少耕作大量土地,替人耕种收是其主业或收入主要来源。传统的“农”则是指种田农户,耕种土地上的产出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当下的湖南浏阳和岳阳,原本两种不同的生产主体正在悄悄发生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经营主体,而且大有燎原之势。
从“机”看,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连年实施,农户农机保有量持续提升,一方面带来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机的使用效率下降,农机手单纯通过提高作业面积增加收入越来越难。大户种粮发家的案例,不断刺激着农机手的致富梦想,这群原本农民群体中活跃分子,渴望从种粮中分享收益。于是一批农机手开始大量流转土地,农机主要为自己服务,空闲时提供社会服务,迅速成为“机农合一”的主体力量。湖南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鲜活例子。
从“农”看,农户认识到保护价收购政策使种粮稳赚不赔,纷纷增加转包土地加大经营规模,一大批中小规模户成长为流转大户。种粮没有种植经济作物那么大的市场价格风险,所以湖南当地的大户们大多选择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高的双季稻。在规模小时,农户们对农机的依赖程度较低,一旦种植规模大幅增加,全程机械化生产就成为必要条件。而且,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必然包括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在湖南,农民购置农机最高可以享受全额60%的叠加补贴,种粮大户迅速成为大型农机的拥有者。大户使用农机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重要农时的作业质量,达到稳产高产目的。
从湖南实际来看,“机农合一”方兴未艾,随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必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第一,这是农业规模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耕种承包地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一方面基于多年生产习惯种田,另一方面他们种田更多是为了保证口粮和吃着放心,很多人并不在意几千元种粮收益。随着这部分农民因年龄原因退出种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将来真正的土地流转大户和种粮主体肯定从懂技术、有闯劲、有头脑、有积累的农民中产生,农机手就是最佳人选。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香游湖村党支部书记郑春宝是一位农机大户,去年只耕种100多亩土地,即使今年每亩租金增加了400多元,但他耕种的土地还是增加到400多亩,因为他看到了种粮的规模效益。
第二,这是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浏阳北盛镇农民张元克的妻子说:“以前种4亩地累得要死,现在用机械种200多亩不费事”。一个人抛秧一天最多一亩多地,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插七八十亩。从支出看,人工成本远远高于机器折旧支出。规模生产特别是耕作几百上千亩土地,不但要求经营者有机器,还要会用机器,才能实现种完田和种好田的统一,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农机手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这是农业科技提升的最佳载体。农业的出路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大部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是由农机合作社或种植合作社中的领头人先行先试的,如工厂化育秧技术、油菜浅耕开沟直播技术、水稻和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等等。一些合作社领头人和农机手在实践中也摸索出很多当地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浏阳市,百环农机合作社的多层育秧架改进技术、龙港农机合作社的锅炉空谷壳灰自制育秧基质技术、永安农机合作社的淤泥机育秧技术、北盛众益农机合作社的多功能一体化机库和加工库房等都出自当地农机手的发明创造。
第四,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实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谁来种地”一直困扰社会各界。而最可靠的机制一定是利益捆绑型的联结机制。中小规模农户对收益比较敏感,且船小好掉头,靠他们保数量保供给难度较大。工商资本追求高收益,流转土地脱农脱粮倾向明显。只有农机大户,他们在购买农机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同时熟悉农村、热爱农业、收益预期合理,是可信赖的持久生产者,也一定是未来现代农业的践行者。
置身火热的春耕生产中,深切感受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新脉动:土地流转逐年加速成为新趋势,种粮作为土地流转大户的现实选择成为新常态,“机农合一”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中的新亮点。
传统的“机”主要是指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他们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获取收益,自身很少耕作大量土地,替人耕种收是其主业或收入主要来源。传统的“农”则是指种田农户,耕种土地上的产出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当下的湖南浏阳和岳阳,原本两种不同的生产主体正在悄悄发生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经营主体,而且大有燎原之势。
从“机”看,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连年实施,农户农机保有量持续提升,一方面带来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机的使用效率下降,农机手单纯通过提高作业面积增加收入越来越难。大户种粮发家的案例,不断刺激着农机手的致富梦想,这群原本农民群体中活跃分子,渴望从种粮中分享收益。于是一批农机手开始大量流转土地,农机主要为自己服务,空闲时提供社会服务,迅速成为“机农合一”的主体力量。湖南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鲜活例子。
从“农”看,农户认识到保护价收购政策使种粮稳赚不赔,纷纷增加转包土地加大经营规模,一大批中小规模户成长为流转大户。种粮没有种植经济作物那么大的市场价格风险,所以湖南当地的大户们大多选择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高的双季稻。在规模小时,农户们对农机的依赖程度较低,一旦种植规模大幅增加,全程机械化生产就成为必要条件。而且,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必然包括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在湖南,农民购置农机最高可以享受全额60%的叠加补贴,种粮大户迅速成为大型农机的拥有者。大户使用农机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重要农时的作业质量,达到稳产高产目的。
从湖南实际来看,“机农合一”方兴未艾,随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必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第一,这是农业规模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耕种承包地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一方面基于多年生产习惯种田,另一方面他们种田更多是为了保证口粮和吃着放心,很多人并不在意几千元种粮收益。随着这部分农民因年龄原因退出种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将来真正的土地流转大户和种粮主体肯定从懂技术、有闯劲、有头脑、有积累的农民中产生,农机手就是最佳人选。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香游湖村党支部书记郑春宝是一位农机大户,去年只耕种100多亩土地,即使今年每亩租金增加了400多元,但他耕种的土地还是增加到400多亩,因为他看到了种粮的规模效益。
第二,这是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浏阳北盛镇农民张元克的妻子说:“以前种4亩地累得要死,现在用机械种200多亩不费事”。一个人抛秧一天最多一亩多地,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插七八十亩。从支出看,人工成本远远高于机器折旧支出。规模生产特别是耕作几百上千亩土地,不但要求经营者有机器,还要会用机器,才能实现种完田和种好田的统一,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农机手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这是农业科技提升的最佳载体。农业的出路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大部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是由农机合作社或种植合作社中的领头人先行先试的,如工厂化育秧技术、油菜浅耕开沟直播技术、水稻和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等等。一些合作社领头人和农机手在实践中也摸索出很多当地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浏阳市,百环农机合作社的多层育秧架改进技术、龙港农机合作社的锅炉空谷壳灰自制育秧基质技术、永安农机合作社的淤泥机育秧技术、北盛众益农机合作社的多功能一体化机库和加工库房等都出自当地农机手的发明创造。
第四,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实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谁来种地”一直困扰社会各界。而最可靠的机制一定是利益捆绑型的联结机制。中小规模农户对收益比较敏感,且船小好掉头,靠他们保数量保供给难度较大。工商资本追求高收益,流转土地脱农脱粮倾向明显。只有农机大户,他们在购买农机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同时熟悉农村、热爱农业、收益预期合理,是可信赖的持久生产者,也一定是未来现代农业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