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 实现双赢的小学语文课堂

来源 :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尽可能少教,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实现双赢。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学;语文课堂;双赢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教,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才能让语文课堂实现双赢。
  一、教师提问少一点,学生质疑多一些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遭到教育界内外人士一致的口诛笔伐后,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了现在的“满堂问”。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木偶人?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但为什么课堂上却很少看到学生的质疑呢?一是学生没有质疑的条件和时机,因为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不会质疑,不知从何质疑,该提些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后者。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便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便会从读的体会中出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生动地读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角度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诸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题目,你想知道写什么?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毁灭的?是谁?为什么要毁灭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二、合作探究少一点,自主学习多一些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主动性。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所有的、而不是部分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个问题。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俗话说得好,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老师指导下、家长的教育下、个体的努力下,如果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作为向导,在学习的旅途上主动去跋涉、攀登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然而让学习在各种好奇、兴趣的陪伴下,在一个个动力的驱使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于是就有了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要学”成为自主学习的一个原动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无论有无讨论的必要,都要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番,其结果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诚然,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学习,但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不是万能的法宝,不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我们要准确、完整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丰富内涵,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讲求课堂的实效,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对于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必大兵团作战,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注重设计教法,又要注重设计学法,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活动形式上,要增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应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归根结底,自主是前提,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提升,是深化。无论选用哪一种教学方式,一定要服从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那样只会走入死胡同。
  参考文献:
  [1] 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2.7
其他文献
5月10日,教育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又一重大战略性任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
期刊
摘要: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付出,只是徒劳。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需要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目的,注重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质疑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潜心“育人”。  当前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育人”根本
期刊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以小就开始的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小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最基础的时段,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的思想萌芽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主要任务是通过语文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一定的敏感,以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艺,并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所以为了在小学
期刊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这是在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中小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改进中
期刊
一、充分认识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改进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在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数学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课是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新课型,它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教学,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农村不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尽人意,表达和交际能力达不到课标要求。农村很多中学的口语交际课被边缘化甚至省略。针对这些情况,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让口语
期刊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
期刊
摘要: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很抽象,要想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理解和吸收,必须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用,扎实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新课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创设、建立、展开、发挥、关注、体味、提供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认为关键是个人
期刊
摘 要: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遵循其内在规律才真正具有实效性。该文从道德认同、道德教育和道德体验的角度,初步探讨了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认同;道德教育;道德体验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知、情、意、念、行的发展历程。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和信念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转化的某种作用,其中内化作用是关键所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外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