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还是美国?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i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不少学生都有出国留学的想法。在这股留学热潮中,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机会和选择,难免有所犹豫。应该有哪些思考和判断呢?究竟哪个国家适合自己留学呢?不如听听任意(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现供职于国内一家金融机构)怎么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担负将子女送出国外读书。这就涉及到就读国家的选择。
  在国外读书无疑有诸多的好处。一是学习语言;二是更好的教育,包括通识与素质教育,也包括具体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看到中国高等院校利用枯燥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三是扩大视野、积累国际经验:孩子能够更近距离的学习并感受发达国家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社会的人打交道,丰富并扩大视野。这对人的成长非常有益。在国际化的时代大局下,也变得尤其重要。四,也许是最重要的,能够帮助孩子绕开(而非“逃避”)残酷的高考独木桥。对于许多外地的普通学生而言,考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进入差一点的国内院校,就很容易在就业上与北京、上海的顶尖机构无缘。从这个角度讲,海外留学是一种对国内缺乏机会平等的高等教育制度的补充,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工具。
  去国外读书,两个领先的英语国家——英国和美国——是最多人关注的。其他的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更加接近;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则可以视为第二甚至第三梯队。
  我由于既有英国留学的经验,又有美国的留学经验,也常会给朋友提供一些咨询和建议。现在,也想借此机会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经验与总结,不可能完全客观,也不可能在每一点上都与时俱进,但我反映的大图景应仍然存在,仅供读者参考。
  要指出的是我本人的经验主要来自社会科学及文科。除非特指,主要面向普通学校的本科。
  学制
  英国的学制是本科三年,硕士一年;美国通常是本科四年,硕士两年。所以完整取得硕士学位,英国花的时间要少得多,是图快捷人士的选择。但大家也不难猜想,在这样的学制安排下,两国学生的体验及学位的含金量也不可能是一样的。这将在后面进一步探讨。
  费用
  英国的费用显著低于美国。在不考虑任何奖学金的情况下,国际学生在英国留学的成本是1.5-2万英镑(相当于2.4-3万美元)/年;三年就是4.5-6万英镑(相当于7-9万美元)。美国方面,私立学校在5-6万美元/年,四年就是20-24万美元;公立学校稍便宜一点,但现在也是3-4万美元一年,四年就是12-16万美元。在美国,除了少数如加州伯克利分校外,好的并且在国内有较高认可度的学校还是以私立为主。
  申请难度
  总体而言,同样质量的学校,英国的门槛无论在推荐信、学术背景要求都比美国低一些,或者说更加灵活一些。而且英国很多学校都提供各种形式的预科,可以念一年再升本科。预科的门槛更低。总的原因是英国学校全部是公立学校,资金方面不宽裕(甚至窘迫),因此很热衷吸引留学生(对国际学生征收的费用依法高于英国本土学生)。这个结果就是——至少是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英国的中国学生素质更加参差不齐。(至于两国具体的申请流程,可以咨询留学机构。本文就不进一步探讨了。)
  择校及中国内地对学位的认同
  选择什么学校好呢?当然是越出名的学校越好了。不要迷信特定年份的排名,因为它变来变去。更不用专注你所在的专业的排名——对于本科生而言,这和你关系不大。主要看历史知名度。这里,英国被世界公认并在中国知名的好学校比美国要少得多。最精英的两所,牛津、剑桥,其他的包括伦敦经济学院、Warwick、帝国理工、UCL等都列于第二梯队,再就是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兰卡斯特、纽卡斯尔、Durham、Bath等大学,都是不错的学校。其实除了牛津剑桥外,英国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别是比较小的,很同质化。作为中国学生,选择的标准无非是在国内知不知名。
  关于学位的认同。如前所述,由于英国学制较短,门槛没那么高,所以现在内地对英国学位的认同度不如早些年了(譬如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纪初)。每年的就业市场上有大量的英国留学生。这时比较看重的就是两条:一是排名尽可能靠前(譬如Warick、帝国理工、UCL等),二是毕业成绩一定要好(考虑到近年来英国大学发放学位等级越来越水,优秀学生应该取得First Class Degree;至少不能低于2∶1)。由于近年来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人比较多,所以大家对英国学位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苛刻了。
  至于美国,美国学校的名誉度和认可度还是高于英国很多。从各种全球大学排名情况就可以看出美国的实力。基本上美国前三十的大学都是质量非常高的大学,社会认可度非常高;在排名前十大学的本科毕业,基本都可以自动被认定为“精英”(相比之下,对英国留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疑问)。这里还要额外提一下的就是美国有university和college之分。University就是综合型大学,全面并且注重学术科研;college更注重教学,许多美国中产及上层精英都选择就读college(譬如希拉里毕业于Wellesley College)。这些学校的特点是教学水平高,美国人很认,但在中国内地知名度一般。
  学习与教学质量
  国外学校的本科教育和国内不一样,比如说一般什么班的概念,就是学生选课上课,组织比较离散。师生关系不紧密,课余时间也很多,所以很依赖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好的,积极向上的,善于利用学校资源的,在英国一所普通的学校也可以学得非常好;学习习惯不好的,放到美国常青藤也可能学不出来。
  回到课堂。我在美国和英国都听过课。在美国,听过一些哈佛大学的本科课。总体感觉,英国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均衡和可靠。英美大学教学一般分两部分,一是lecturing,讲课;一是seminar,课后讨论。Seminar部分非常关键。我在英国上的所有课都是教授或讲师亲自主持的。而美国的university特别是常青藤名校,教授都过于注重科研甚至社会活动,不太重视教学,搞到lecturing有不少时候居然是助教在讲(哈佛就一直有这个问题);而seminar几乎肯定是助教(往往是博士生)主持的。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就受到很大影响了。这方面,美国的college比较好,师生比显著优于名牌university,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   综上,对于真正想得到最好教育的,美国的college是上选;英国的大学一般而言还是比较可靠的,美国的university(包括哈佛、耶鲁),专业、课程、教授之间差别就比较大了。
  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学不光是课堂,还有课外活动。这一点美国大学优势较大。在好的大学都有非常丰富的活动例如各式各样的讲座、学术会议及交流活动等,学生可以广泛参加,而英国学校这方面要弱一些。所以在美国上学,整个经验和视野可能更开阔一些,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
  非学术研究生教育(就是一般的硕士)
  所谓的学术研究生教育就是博士,具体要看学校在具体专业的教授和研究能力,这里就不涉及了。我们主要谈面向职业市场的非学术研究生教育。在这个领域,美国的质量和认可度明显优于英国——无论是MBA、法学硕士、公共管理,还是其他领域的硕士。现在对英国硕士的看法就是学制太短,硕士居然12个月就出来了(很多人才刚刚适应,英语还不利落呢),进入门槛也不高,有点花些钱就能上的意思,水分比较大,如果本科在国内上,去英国拿过硕士只是很有限的补充;如果本科在英国上,再加一个硕士(除非到了牛津剑桥),效果也有限。所以硕士教育,除非是图快,或者出于经济的考虑,或者是自己之前背景的限制,还是建议美国。
  学生的社会化
  这个问题,英国和美国差别比较大。在英国留学的学生普遍有融入当地社会比较难的问题——英国人不那么热情开放,对中国留学生说实话没啥兴趣。很多人抱怨在英国上中学,呆了八九年都交不到一个英国朋友。对于在英国念本科甚至念硕士而言的人就更加如此了。结果就是华人学生扎堆。住也住在一起,吃也吃在一起,玩也玩在一起,和英国学生不来往。最后的结果就是呆了几年,对英国社会还是很隔阂,觉得自己是过客,而且在语言等各方面的锻炼都差强人意。
  美国就不同了,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很多,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很多。美国人通常比较开放热情。所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融入校园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不少人会有“不觉得自己是留学生”的这种感觉。结果是在美国的留学生受所在地熏陶相对更多,更加“西化”,甚至英语各方面都更好。(当然这只是大图景,不针对具体人)。
  职业意识与就业机会
  这方面美国明显优于英国,而且差距不小。在美国念本科,由于校园的氛围——比如美国大学都有能力很强很尽职的帮助学生找工作的机构;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各种企业来访招聘也很多,西方学生也有这种意识。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的实习/就业意识会比较强,更加“早熟”,例如大多知道该积极地安排假期实习。但在英国就不一定有这种意识了,首先因为缺乏这种氛围,其次也很取决于你所在的中国学生群体。另外还和能接触到的机会有关。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世界顶级企业众多;举凡在大城市就读,接触职场的经历会很多。
  还有一个希望强调的就是学制。英国学制三年,也就是到毕业就学只有两个暑假(大一、大二)。而美国四年,有三个暑假。这就是一个暑期实习的差别,对履历的贡献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正规的国际机构、企业都是在本科生毕业当年的春天确定招聘)。再考虑到美国校园更成熟的职场意识,更开放的环境,更丰富的求职机会等,差别就成倍放大了。总之,依我个人的经验,在美国,学生在职场意识上会更早熟。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寻找从美国到大中华地区的工作机会,而且在就学与工作的衔接上可能更有效率(即本科后直接工作,之后再根据需要就读含金量更高的硕士,如名校MBA)。英国学生更加被动,本科读完就读硕士,读硕士忙碌的一年又要匆匆忙忙地找工作,学业和工作兼顾得很辛苦。
  还有一点考虑就是美国是移民国家,热衷于吸引国际人才,也容易容纳国际人才,好的就业机会也多,所以毕业后留下来的机会更大。相比之下,留在英国就更难。英国留学生毕业后多选择回国。
  (文章选自纽约时代中文网)
其他文献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1938 年5 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1956 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历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二届副会长。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撰有《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等文,著有《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
期刊
主持词:这是够青春、够给力的文章大集合,你可看到风格多样、精彩纷呈的好作品。这里不预设任何门槛,本着“不放过任何好的作品,不放过任何好的作者”原则,只要是本人原创,未在正式媒体发表过的文章均可投稿,地址是[email protected]。  也许这个小小的舞台,将是你一生辉煌的起点。生命在于运动,心动不如行动。热爱写作的你,还在等什么呢?  ☆本期主角:逄杭之(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学生)  别怪
期刊
编者按:“早恋”,说也甜蜜,说也残酷,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早恋也有不同的含义。处于青春期的你,如果有这种情感的萌芽,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最近,《某中学老师致早恋男生的一封信》在网上传得火热,这位有着14年教学经验,10年班主任经历的老师,抛开教条,用真挚的文字或许可以告诉你,什么是爱,面对早恋,应该怎么办。  致亲爱的高三·一班的同学们:  你可以喜欢王滨的可爱,但请不要喜欢可爱的王滨,你可以喜欢
期刊
近些年来,特别是2010年发布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明显增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顺利展开,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着纵深推进。教育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也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民群众也对教育提
期刊
语文是一门富有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能穿梭于文字中,感受文字的曼妙,还可以与很多年轻的思想碰撞,让自己永远充满梦想。课堂就是我们成就梦想的舞台。打造精品语文,助力学生成长,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浅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读过的一篇文章《语文天生浪漫》中有这样的文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
期刊
编者按:  经验+反思=成长,当教师的较容易形成自己的教学惯性,认为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策略都是无懈可击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老古董的一些教学经验、法则可能已不适用当下的环境和学生的需求。不妨看看下面这篇文章,想想会教的老师与不会教的老师究竟有何区别——  1.会教的老师能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了;不会教的教师则会把简单的知识教复杂了。  2.会教的老师能把难学的知识教容易了;不会教的老
期刊
一个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因而加强自身管理、提升师资力量成为一个学校的内在衡量标准;而市场口碑、学生家长的认可度就是外部监督的一种很好的体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生产力的支持,而这里提出的生产力就是指学校的教师力量。学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如何提高教书育人的成效成为了我们打造精品学校的重点。  一、精美环境打造品牌学校  我校始建于19
期刊
十分赞赏一位同仁这样评价高效课堂教学,用哲学家般的宏观视野来思考课堂,用工程师般的精密思维来解构课堂,用艺术家般的细腻风格来优化课堂。实际上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决不能用“说课万能稿”“操作流程图”“赏识模块化”这种定义来规范高效课堂教学。否则会导制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模糊不清,对高效课堂构成要件的认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偏高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偏袒学习目标
期刊
编者按:人们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洞开一个新世界,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意义,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之哲学思辨中能生发
期刊
学校不同于其他场所,仅做到绿化、美化、净化、静化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文化气、育人气当不可忽视。要让人一踏进校园,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校园气息——文化的底蕴、道德的飞扬。我校历经多次整合,校名也几经变更。搬入新校区后,学校急需凝练和构建校园精神,积淀学校的办学底蕴,凝聚师生智慧情感。基于此,学校主广场正前方的“校训石”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建源题写的校训“有道正业”。校训语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