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苗减量免疫新生儿的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产82-2批和83-1批(HBsAg含量分别为20μg、23μg/ml)乙肝疫苗用AlOH3佐剂盐水稀释成1:2、1:4、1:8和原倍,分别接种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婴儿。采用0、1、2个月3针肌肉免疫方案,第1针在出生后48小时之内进行。

其他文献
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预防作用,有效地制止乙型肝炎的流行,应选择最易遭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人群作为接种对象。
期刊
慢性HBV携带者的清除病毒治疗迄今尚未解决。国外应用阿糖腺苷(Ara-A)、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和干扰素或两者联合治疗,可见DNA聚合酶(DNAP)明显下降或消失,但停药后大都迅速上升到原来水平。
期刊
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因联系,已由于应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到HBV-DNA序列,整合到肝癌宿主基因组中而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虽然组织病理学已发现了从慢性肝炎到肝硬化,然后发展到肝癌的逐步演变过程,可是对于在肝炎阶段HBV-DNA的存在情况了解较少。
期刊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和卫生部科委病毒性肝炎专题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于1984年12月25~30日在南宁市举行。到会正式代表247人,列席代表131人。包括临床、流行病学、防疫、病毒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及检验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及专家。大会共收到论文455篇。本次会议论文的特点为基础和临床结合紧密,特别是在肝炎的病理学研究及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防治研究方面,显示了我国
期刊
常用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两种,即标准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期刊
从1984年3月在旧金山召开的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和1984年12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资料来看,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疫苗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进展尤为迅速。相对说来,治疗方面的进展较小,较慢。
期刊
近年来有条件的单位,对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开展了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的研究,提示病理活检对明确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也不是完全可靠,而且很多单位难以做到。至于一般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也不完全具备早期诊断的特点。因此我认为亚急性重症肝炎的早期诊断,仍以临床综合诊断为主。初步体会有以下四点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期刊
这是因为:第一,急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大都良好,只要经过严格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一般都会顺利恢复;第二,目前尚没有肯定有效的药物;因此,可根据当时当地的药物情况,适当应用1~2种中、西药物。
期刊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最常见的肝脏病变外,由HBsAg以及与之相结合的IgG、IgM、C3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沉积在淋巴结及脾脏的生发中心、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脉络丛发生退行性及炎性改变。
期刊
人从出生到成年,打预防针是经常的事情,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可是如果不注意的话,反而会传播肝炎。目前很多地方进行预防注射时,每注射一个人只换针头不换针筒,如果人群中有肝炎病毒的携带者,通过被血污染的注射器就能传播乙型肝炎或非甲非乙型肝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