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是铭刻在甲骨文中的古老民族,因只有语言无文字记载,文化的传承方式仅靠口授。因此,本着文化传承的“扬弃”要求,简要分析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地区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新思路,为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及自然旅游资源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体育是羌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羌族居民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羌族体育活动,是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28.27%,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在历史的变迁中,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体育文化。而古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地域、生产生活、军事、尚武、宗教祭祀、礼仪、民俗、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羌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发展研究方向。“5.12”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抢救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潮,使这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汶川县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乡村特色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可进行开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
汶川旅游产业现状
汶川县行政区划有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以羌、藏、回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中,汶川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步伐。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使该地区近年来的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境内有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水磨古镇、三江5A生态旅游区、映秀地震遗址、萝卜羌寨、西羌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尽管汶川县的旅游业自2008年“5.12地震”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旅游业在该地区尚属新兴产业,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交通不方便、资金短缺,通讯技术滞后、经验欠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使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羌族体育文化特征及发展
羌族体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征服自然,求得生存的现实,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生活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极其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汶川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羌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这种民族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相联系,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从《释比图经》中能看到羌族的各种赖以生存的骑射、拳脚等活动。千古流传的本土文化演绎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其形式内容多样、广博,健身娱乐融为一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成为汶川体育旅游的一大亮点,也为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与素材。
地震后,抢救、保护、发掘、整理成为该地区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批示和条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保障,使其羌族体育文化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羌族体育的健身娱乐和参与性较强,文化特色鲜明,震后,社会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在“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等盛大的节日活动中,也引入了推杆、莎朗、爬天杆、荡秋等部分羌族体育活动,深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喜爱,同时,游客的需要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羌族体育活动的行列中,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羌族传统体育与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羌族体育文化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羌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互利互惠,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一种“互为肢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丰富的资源
羌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广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资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羌族体育120余项,这些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当地节日庆典、风俗风情、乡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紧密相连,已渗入到民众生产生活中,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诸如藏羌锅庄、爬山、漂流、野营等已融入旅游过程之中,不自觉地成为旅游产品,这些丰富的羌族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绚丽的风土人情,从多视角审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给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源开发可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汶川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羌族体育与旅游之间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风景区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经营者,都借助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与羌族体育文化密切结合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羌历年、古羌文化艺术节”,已由单纯的娱乐竞技活动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层次发展,成为集体育竞赛、民族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聚会。在当前体育市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促进羌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汶川旅游投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产品日趋成熟,美丽汶川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汶川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地,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据汶川县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近60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102.2万元,2013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4亿元。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旅游是一种流动极强的活动,但也是进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这种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活动,为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旅游已成为旅游者了解和体验羌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成为促进羌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互动发展的要旨
建立机制 完善建设
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监管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创造优质的旅游环境。
加强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景区的软硬件建设,探索其管理体制,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投入,着力提升其规模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对景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投资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与相关经营者搞联合开发,实行股份制经营。
强化宣传 拓展市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加旅游宣传投入。二是创新促销方式,根据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筛选出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羌族体育项目与产品种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与雅化,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三要继续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环境 扩宽服务空间
积极推进羌族体育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市场开发策略与产品营销方式等。分批逐步地把羌族体育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以2014年智慧旅游年建设契机,完善面向广大网民游客,且符合网友审美习惯、用户体验,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旅游信息及在线电子商务的旅游综合平台。包括景区智能导游、导航、导购、导览四大功能 ,将实现全县景区导游电子化,具有全程真人语音讲解,景区全景及景区附近地图,旅游线路规划及景区附近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让游客获得全面、丰富的导游服务,完全实现把“导游装进手机里”。
招引体育旅游投资项目 推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地区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助推旅游拓景扩容、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旅游富民效益的关键。
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要着眼县域和全州旅游发展格局,科学统筹,根据游客需求等内容多层面、全方位探索相互依存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招引重大体育旅游投资项目落地,以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旅游要素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游览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强化从业群众经营、服务等的规范化培训,提升景区发展软实力。强化整体意识和互补互动意识,坚持差异化与互补化发展,深入挖掘地区体育文化、自然人文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突出优势,真正做到以特色为魂,实现地区旅游大发展。
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以悠久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与羌族体育资源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资源间的内在关系,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全新的节庆品牌,以巩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部署和落实,为羌族体育文化和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更需要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去引导,开辟全方位思维视角,使其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羌族体育是羌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羌族居民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羌族体育活动,是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28.27%,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在历史的变迁中,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体育文化。而古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地域、生产生活、军事、尚武、宗教祭祀、礼仪、民俗、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羌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发展研究方向。“5.12”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抢救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潮,使这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汶川县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乡村特色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可进行开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
汶川旅游产业现状
汶川县行政区划有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以羌、藏、回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中,汶川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步伐。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使该地区近年来的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境内有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水磨古镇、三江5A生态旅游区、映秀地震遗址、萝卜羌寨、西羌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尽管汶川县的旅游业自2008年“5.12地震”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旅游业在该地区尚属新兴产业,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交通不方便、资金短缺,通讯技术滞后、经验欠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使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羌族体育文化特征及发展
羌族体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征服自然,求得生存的现实,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生活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极其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汶川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羌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这种民族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相联系,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从《释比图经》中能看到羌族的各种赖以生存的骑射、拳脚等活动。千古流传的本土文化演绎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其形式内容多样、广博,健身娱乐融为一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成为汶川体育旅游的一大亮点,也为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与素材。
地震后,抢救、保护、发掘、整理成为该地区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批示和条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保障,使其羌族体育文化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羌族体育的健身娱乐和参与性较强,文化特色鲜明,震后,社会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在“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等盛大的节日活动中,也引入了推杆、莎朗、爬天杆、荡秋等部分羌族体育活动,深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喜爱,同时,游客的需要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羌族体育活动的行列中,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羌族传统体育与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羌族体育文化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羌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互利互惠,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一种“互为肢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丰富的资源
羌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广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资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羌族体育120余项,这些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当地节日庆典、风俗风情、乡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紧密相连,已渗入到民众生产生活中,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诸如藏羌锅庄、爬山、漂流、野营等已融入旅游过程之中,不自觉地成为旅游产品,这些丰富的羌族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绚丽的风土人情,从多视角审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给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源开发可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汶川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羌族体育与旅游之间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风景区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经营者,都借助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与羌族体育文化密切结合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羌历年、古羌文化艺术节”,已由单纯的娱乐竞技活动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层次发展,成为集体育竞赛、民族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聚会。在当前体育市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促进羌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汶川旅游投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产品日趋成熟,美丽汶川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汶川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地,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据汶川县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近60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102.2万元,2013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4亿元。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旅游是一种流动极强的活动,但也是进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这种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活动,为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旅游已成为旅游者了解和体验羌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成为促进羌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互动发展的要旨
建立机制 完善建设
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监管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创造优质的旅游环境。
加强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景区的软硬件建设,探索其管理体制,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投入,着力提升其规模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对景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投资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与相关经营者搞联合开发,实行股份制经营。
强化宣传 拓展市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加旅游宣传投入。二是创新促销方式,根据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筛选出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羌族体育项目与产品种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与雅化,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三要继续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环境 扩宽服务空间
积极推进羌族体育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市场开发策略与产品营销方式等。分批逐步地把羌族体育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以2014年智慧旅游年建设契机,完善面向广大网民游客,且符合网友审美习惯、用户体验,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旅游信息及在线电子商务的旅游综合平台。包括景区智能导游、导航、导购、导览四大功能 ,将实现全县景区导游电子化,具有全程真人语音讲解,景区全景及景区附近地图,旅游线路规划及景区附近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让游客获得全面、丰富的导游服务,完全实现把“导游装进手机里”。
招引体育旅游投资项目 推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地区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助推旅游拓景扩容、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旅游富民效益的关键。
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要着眼县域和全州旅游发展格局,科学统筹,根据游客需求等内容多层面、全方位探索相互依存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招引重大体育旅游投资项目落地,以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旅游要素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游览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强化从业群众经营、服务等的规范化培训,提升景区发展软实力。强化整体意识和互补互动意识,坚持差异化与互补化发展,深入挖掘地区体育文化、自然人文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突出优势,真正做到以特色为魂,实现地区旅游大发展。
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以悠久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与羌族体育资源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资源间的内在关系,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全新的节庆品牌,以巩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部署和落实,为羌族体育文化和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更需要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去引导,开辟全方位思维视角,使其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