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管、弦乐演奏为例,论述了器乐演奏中对音质进行评价的几个重要依据。提出器乐演奏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教学实践更具科学性,并且突破常规对器乐演奏领域进行量化与细致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学科创新与引领意识。
关键词:器乐演奏;音质;评价
以往我们研究器乐演奏的音质,基本从乐器的材质和音色、演奏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入手,而这些研究方向最大的局限就在于主观因素过多,无论教师或学生,只能依靠个人经验判断音质的好坏。我国器乐表演专业一直没有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为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器乐表演专业的研究,急需突破传统方式与科技结合,用科学的方式与角度研究、解释演奏的音质,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实际演奏。
笔者以管、弦乐演奏为研究对象,经过大量的实验、测量、论证,得出对器乐演奏音质评价最重要的四个依据,以供同行及相关专业研究的交流与参考。
1 音量的科学控制
在乐音的三要素中,“音强”指的就是音量,音量的大小决定着音响的效果。而在物理学范畴的音量,通常用声压级(Lp)来表示,单位为分贝(dB)。这里我们不细究声压级的概念,只要知道声压级体现乐器的共振,其大小反映的是音量的大小就可以了。科学上把人耳能听见的最小音量,定为0dB,而超过120dB就能致聋。在音乐演奏中,人耳感觉舒适的音量大概在60dB左右。为了音乐表达的效果,声压级会随着乐曲表现及乐器特性的需要而有所改变,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如何在演奏中控制音量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以管乐为例,经过测量得出,演奏的声压级在55dB~110dB之间。①那么按照乐谱的要求,如果是ppp(极弱),演奏的声压级应尽量控制在55dB左右,依次的音量由小到大p(弱)、mp(中弱)、ff(很强)等。这些要求的音量控制也应该按其声压级范围分出适合的等级,这样的演奏在听者的耳朵里才能够达到完美音质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器乐演奏时,尽量注意对音量声压级的控制。重要的是演奏者要习惯某件乐器不同音量的声压级的音响感觉,并且保持这种声音共振的均匀持续,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养成固定的习惯,就可获得良好的音质效果。
2 音准的技术控制
在器乐演奏时,我们经常提到音准的概念。普遍意义上音准,指的是音高符合一定的调置结构,或者称“律制”,而得到的固定音响。一般由于乐器结构、激发原理等方面的不同,使得管乐演奏的音准较易把握,而弦乐则需要演奏者具有更多的经验,甚至是长期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良好的音准要求。要培养一个演奏者的固定音感,通常是靠演奏者自身地磨练,因为每个人的音感都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排除训练的因素,从人耳先天的听觉上就已经存在了。比较科学地讲,音是人耳感受到的乐器被激发时震动的频率,当频率达到固定音高时,产生了音准。也就是说,多件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频率一致时,其音准也一致。
我们在评价演奏音质时,音准是前提,只有保证音准,才能谈音质的优劣。而在教学或日常练习时,音准的训练也十分的重要,可以辅助一些仪器,如校音器类的设备或软件,来达到固定音准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在听觉上固定音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改变演奏技巧来调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才能保证音高的准确度,以确保音质的完美。
3 音色的合理控制
器乐演奏中的音色处理,通常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尽可能在演奏中呈现出乐器本身应有的声音特点。而音色又属于音质的一种特性,所以评价器乐演奏的音质时,音色是重要的衡量依据。
音色不仅可以被感知,还是可以测量的,用频谱仪测量不同乐器的频谱,会清晰地看到(如图1),乐音是由基音和泛音构成的,基音即音高。前面提到过,当音高一致时其音准一致,而当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高时,其基础音相同,泛音不同,也就是说,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取决于其产生的泛音情况。
乐器演奏的频谱中,有一系列的泛音,我们叫其泛音列。实验证明,当泛音列成整数倍存在时,演奏产生的音色比较优美动听,而当泛音列杂乱无章,并没有规律时,其音色就不能被人接受,大多比较刺耳或不够优美。而形成的泛音列个数越多、整数的倍数越大,演奏的音色效果就越饱满,音质也越好。因此,我们要提高器乐演奏的音色,完全可以通过泛音列的练习来提高。利用各种技巧及手段,控制乐器产生的泛音列,使泛音列达到尽可能大的整数倍且个数尽量的多。这样使得演奏能够充分发挥出乐器本身的声音特性,从而更好地演绎乐器、诠释乐曲。
4 声场的有效控制
器乐演奏的声场控制,是相对于听众而言的,乐器在声场中的表现,是乐器本身音质的反映。不同声场环境中,空间对声音的吸收反射程度不同。乐器具有指向性,不同乐器在同一环境下由于本身的特性,所产生的声音能量分布也不同,造成演奏的音质感觉也一定不同。因此,器乐演奏的音质其实是与演奏所处的环境共同协调的结果。对音质的评价,必须要考虑演奏所处的声场环境。
声场环境可以划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对声音具有吸收和反射作用,而室外则属于自由声场。室外适合大型的器乐演奏,这里不作为重点考虑。而室内声场,又分很多种,如音乐厅、汇报厅、排练室等。当声场环境吸声多反射少,则清晰度好,适合弦乐演奏;声场环境吸声少反射大,则丰满度好,适合管乐演奏。
如果我们想追求更好的音质,就要注意演奏的声场控制,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声场的吸收与反射程度,以达到为听众提供最佳的音质感受。
当今世界,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与研究相对领先,越来越多地利用科技手段指导实际,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果。而在我国,将音乐与科技结合,从而指导实践的研究比较薄弱,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成果而忽略过程,事实上,科研手段的进步,才是最终推动教学成果的保障。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寻求多元化的技术支撑,器乐表演专业这一传统领域更加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高教学及专业的品质。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定量地对专业技术与理念进行指导,并站在科学的高度突破传统进行发掘,从而创新地推动未来专业研究的领域及方向。
注释:①每个乐器演奏的声压级范围都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声学基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齐娜,孟子厚.音响师声学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器乐演奏;音质;评价
以往我们研究器乐演奏的音质,基本从乐器的材质和音色、演奏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入手,而这些研究方向最大的局限就在于主观因素过多,无论教师或学生,只能依靠个人经验判断音质的好坏。我国器乐表演专业一直没有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为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器乐表演专业的研究,急需突破传统方式与科技结合,用科学的方式与角度研究、解释演奏的音质,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实际演奏。
笔者以管、弦乐演奏为研究对象,经过大量的实验、测量、论证,得出对器乐演奏音质评价最重要的四个依据,以供同行及相关专业研究的交流与参考。
1 音量的科学控制
在乐音的三要素中,“音强”指的就是音量,音量的大小决定着音响的效果。而在物理学范畴的音量,通常用声压级(Lp)来表示,单位为分贝(dB)。这里我们不细究声压级的概念,只要知道声压级体现乐器的共振,其大小反映的是音量的大小就可以了。科学上把人耳能听见的最小音量,定为0dB,而超过120dB就能致聋。在音乐演奏中,人耳感觉舒适的音量大概在60dB左右。为了音乐表达的效果,声压级会随着乐曲表现及乐器特性的需要而有所改变,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如何在演奏中控制音量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以管乐为例,经过测量得出,演奏的声压级在55dB~110dB之间。①那么按照乐谱的要求,如果是ppp(极弱),演奏的声压级应尽量控制在55dB左右,依次的音量由小到大p(弱)、mp(中弱)、ff(很强)等。这些要求的音量控制也应该按其声压级范围分出适合的等级,这样的演奏在听者的耳朵里才能够达到完美音质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器乐演奏时,尽量注意对音量声压级的控制。重要的是演奏者要习惯某件乐器不同音量的声压级的音响感觉,并且保持这种声音共振的均匀持续,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养成固定的习惯,就可获得良好的音质效果。
2 音准的技术控制
在器乐演奏时,我们经常提到音准的概念。普遍意义上音准,指的是音高符合一定的调置结构,或者称“律制”,而得到的固定音响。一般由于乐器结构、激发原理等方面的不同,使得管乐演奏的音准较易把握,而弦乐则需要演奏者具有更多的经验,甚至是长期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良好的音准要求。要培养一个演奏者的固定音感,通常是靠演奏者自身地磨练,因为每个人的音感都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排除训练的因素,从人耳先天的听觉上就已经存在了。比较科学地讲,音是人耳感受到的乐器被激发时震动的频率,当频率达到固定音高时,产生了音准。也就是说,多件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频率一致时,其音准也一致。
我们在评价演奏音质时,音准是前提,只有保证音准,才能谈音质的优劣。而在教学或日常练习时,音准的训练也十分的重要,可以辅助一些仪器,如校音器类的设备或软件,来达到固定音准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在听觉上固定音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改变演奏技巧来调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才能保证音高的准确度,以确保音质的完美。
3 音色的合理控制
器乐演奏中的音色处理,通常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尽可能在演奏中呈现出乐器本身应有的声音特点。而音色又属于音质的一种特性,所以评价器乐演奏的音质时,音色是重要的衡量依据。
音色不仅可以被感知,还是可以测量的,用频谱仪测量不同乐器的频谱,会清晰地看到(如图1),乐音是由基音和泛音构成的,基音即音高。前面提到过,当音高一致时其音准一致,而当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高时,其基础音相同,泛音不同,也就是说,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取决于其产生的泛音情况。
乐器演奏的频谱中,有一系列的泛音,我们叫其泛音列。实验证明,当泛音列成整数倍存在时,演奏产生的音色比较优美动听,而当泛音列杂乱无章,并没有规律时,其音色就不能被人接受,大多比较刺耳或不够优美。而形成的泛音列个数越多、整数的倍数越大,演奏的音色效果就越饱满,音质也越好。因此,我们要提高器乐演奏的音色,完全可以通过泛音列的练习来提高。利用各种技巧及手段,控制乐器产生的泛音列,使泛音列达到尽可能大的整数倍且个数尽量的多。这样使得演奏能够充分发挥出乐器本身的声音特性,从而更好地演绎乐器、诠释乐曲。
4 声场的有效控制
器乐演奏的声场控制,是相对于听众而言的,乐器在声场中的表现,是乐器本身音质的反映。不同声场环境中,空间对声音的吸收反射程度不同。乐器具有指向性,不同乐器在同一环境下由于本身的特性,所产生的声音能量分布也不同,造成演奏的音质感觉也一定不同。因此,器乐演奏的音质其实是与演奏所处的环境共同协调的结果。对音质的评价,必须要考虑演奏所处的声场环境。
声场环境可以划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对声音具有吸收和反射作用,而室外则属于自由声场。室外适合大型的器乐演奏,这里不作为重点考虑。而室内声场,又分很多种,如音乐厅、汇报厅、排练室等。当声场环境吸声多反射少,则清晰度好,适合弦乐演奏;声场环境吸声少反射大,则丰满度好,适合管乐演奏。
如果我们想追求更好的音质,就要注意演奏的声场控制,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声场的吸收与反射程度,以达到为听众提供最佳的音质感受。
当今世界,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与研究相对领先,越来越多地利用科技手段指导实际,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果。而在我国,将音乐与科技结合,从而指导实践的研究比较薄弱,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成果而忽略过程,事实上,科研手段的进步,才是最终推动教学成果的保障。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寻求多元化的技术支撑,器乐表演专业这一传统领域更加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高教学及专业的品质。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定量地对专业技术与理念进行指导,并站在科学的高度突破传统进行发掘,从而创新地推动未来专业研究的领域及方向。
注释:①每个乐器演奏的声压级范围都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声学基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齐娜,孟子厚.音响师声学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