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运用CHARLS 2011、2013、2015年三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准自然实验框架,分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中老年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城乡和收入两个角度对制度实施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大病保险制度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中老年居民住院医疗服务及健康,增加中老年居民住院概率1.03%,提高住院次数0.022次,提高住院总费用10.4个百分点,总体健康水平提高0.023个单位;制度实施主要促进了农村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的改善,对低收入人群住院医疗服务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CHARLS 2011、2013、2015年三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准自然实验框架,分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中老年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城乡和收入两个角度对制度实施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大病保险制度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中老年居民住院医疗服务及健康,增加中老年居民住院概率1.03%,提高住院次数0.022次,提高住院总费用10.4个百分点,总体健康水平提高0.023个单位;制度实施主要促进了农村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的改善,对低收入人群住院医疗服务影响有限,且对城镇居民和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大病保险制度实施通过提高居民医疗服务利用进而起到改善其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表明大病保险制度对中老年居民的住院服务利用和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其他文献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23处,共采集包括手斧在内的各类石制品110件.新发现的遗址点均位于三级及以上的河流阶地上;石制品毛坯以砾石为主,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和工具修理方式,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手斧等.这些发现填补了川西高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为研究东亚地区手斧的分布与源流、高海拔地区早期人类演化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目前在澜沧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属于旧—新过渡阶段的遗址和地点共计8处,在时代上属于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阶段,这些遗存以景洪娜咪囡洞穴遗址为代表,在石器技术面貌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复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剥片技术上采用锤击法、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等多种方法,在工具类型上以砾石石器为主,小石片石器和局部磨光石器为辅,并形成以陡刃砍砸器和砸研器为主要类型的工具组合,从而在旧—新过渡阶段形成了一类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石器工业体系.经初步分析和研究,这类石器工业的形成是晚更新世以来古人类对热带和亚热带地
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早期的一处代表性城址.通过对走马岭遗址石器的矿相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的原料类型为板岩和砂岩,结合地质资料和地质调查对周边岩层的鉴定,遗址东部的桃花山可能是石器原料的主要产地.根据石器技术与原料的整合分析,发现走马岭先民在石料的选择、开发和使用方面具有一定偏好,且很有可能已经利用了周围发达的水系来获取原料.对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石器进行的溯源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石器原料利用的共性和差异奠定了基础.
松家湾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梅家沟镇梅家沟村四队松家湾.2010年2月,在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过程中发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座,其中1座破坏较为严重,其余3座保存尚好,为长方形双室墓或单室墓.此次发掘的4座墓葬虽被严重破坏,但墓葬结构基本得以保存,墓壁及底部均用石板砌作,顶部以石板覆盖,这种墓葬形制在绵阳及其临近区域有一定的代表性.3座墓葬均未见有明确纪年遗物出土,但有不少随葬器物出土,其中M4出土莱菔纹瓷碗为明弘治民窑常见纹饰,瓷碗造型敦厚,胎质略粗
年龄的增长是否必然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往的实证研究仍存在争议.使用CLHLS数据,区分不同人群,采用两部模型研究年龄和临近死亡时间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低龄群体中医疗费用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高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显著下降;在死亡样本中医疗费用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存活样本中并未发现年龄的显著影响.然而,临近死亡时间越短则医疗费用越高,这一规律在各群体中保持稳健.临近死亡时间并未显著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却显著提高了一年内死亡样本的照料费用.研究表明,寿命的延长并未导致医疗费
坛罐山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岷江支流东醴泉河南岸,2020年3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600平方米,出土及采集石制品246件.石制品大多以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断片/碎屑及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刮器、重型刮削器、锯齿刃器、使用砾石等工具,共有3组可拼合标本.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坛罐山遗址为成都平原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
三星堆遗址区北端发现的4件灰褐色大玉料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推断玉料或产自遗址附近龙门山脉南段,但缺乏实地调查与玉器、玉料及产地岩矿的科学鉴定材料支撑.以三星堆出土的两件大玉料为研究对象,考虑当时运输条件及运力,以及对龙门山地区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溯源调查方法,由近及远从三星堆遗址循湔江往上游根据河流漂卵石成分进行示踪研究,初步确定玉料产地靶区后刻槽取样,对比分析靶区岩层、河流漂卵石及三星堆大玉料的岩石薄片测试数据,寻找与玉料生成环境相匹配的矿带.溯源调查及详细的岩矿薄片鉴定表明:彭州
板棚式支烧具是一种由棚板和支柱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窑具,具有间隔和支烧等多重功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落灰对器物釉面的污染.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这类窑具在隋唐时期的巩义窑、邢窑就已出现,主要用于烧造唐三彩,也用于装烧白瓷和其它釉色的瓷器.盛唐时期随着唐三彩制作中心的西迁而传入陕西黄堡窑.安史之乱爆发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板棚支烧法随着人口的流动进入山东和安徽,并逐渐扩散到周边区域.北宋时期枣庄和宁阳等地的许多瓷窑都流行这种装烧方法,金代初期还偶有使用,金代中期以后消失.因为稳定性不高,这
2017年6月至7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等对处于三峡库区消落区的丰都壕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一片丰富的窑业堆积.本次发掘出土了执壶、碗、盘、盏、罐、瓶、香炉等大量瓷器以及支钉、支圈、垫环等窑具,出土遗物的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该遗址与附近的石板溪、沙溪嘴、大沙坝、老院子、铺子河等窑业遗存出土的陶瓷器在种类、胎釉、器形等方面均相似,这批陶瓷遗址与三峡地区已认识的涂山窑等窑址区别明显,当为自成一系的窑业遗存.壕沟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峡江地区两宋时期的民窑状况、商品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
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有一幅T形帛画,两幅帛画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三号墓T形帛画较长,是由于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位置的下移造成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两幅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无论从面容衣着,还是体形特征来看,都不是同一人物.不仅如此,他们的性别表征与帛画下部人间的墓主也显示出一致性.结合《楚辞·远游》所载楚地登昆仑、经天门、入帝宫升天成仙并周历天地的升天成仙信仰来看,帛画上部的“人首蛇身”人物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各种人皇或神怪,而是墓主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虽是如此,很明显一号墓帛画中软侯夫人端坐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