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中国城市的快速建设令世界瞩目,但因为快速建设而出现的建设侧重点不均衡而被多家国外媒体诟病,作为我们本国人在生活中也会多多少少感觉到生活环境的冰冷与人情的冷漠。而公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可以起到人与人,环境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粘合剂。笔者找到北京以公共艺术作为手段进行地铁南锣鼓巷站设计创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设与改造中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情感;激发活力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市经历许多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例如首钢集团的建设,万达商场店铺建设,中关村科技产业街区的建设,还有以天通苑为代表的房地产建设,以及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音乐产业等都有着各自快速发展的历程,这些产业建设在北京的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北京的基础建设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城市情感逐渐冷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刘易斯·沃思(Louis Wirth)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他认为异质性越大的新城市,可能引致一系列明显的影响。由于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的人口往往强调视觉的认同和象征主义,因而,居住区域成为身份的象征。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系统,金钱往往成为唯一的价值度量指标。而北京正是这样一个异质性大的城市。每年大量涌入北京的人群以及离开的人群使北京变得拥挤和焦虑。北京因趋于功能建设的冷漠,导致城市缺乏了活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冷漠了,老北京人的乡愁变得模糊了。更严重的是,在中国相比北京缺乏活力的城市还有很多。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北京的一些建设方针及政策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重新创造城市活力的新希望。
公共艺术重塑城市情感——南锣鼓巷地铁为例
北京地铁中的公共艺术项目,伴随着北京地铁的建设而产生,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壁画式公共艺术发展到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产生的公共艺术一体化公共艺术设计,再到如今的公众可参与互动型公共艺术。可以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笔者作为地铁公共艺术《北京.记忆》创作团队的一员,深知其创作凝结了诸多创作者的汗水和北京市民的记『l乙与期盼。南锣鼓巷作为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元朝,是北京老城区的重要组成构件,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诉说了几百年来北京的故事。
《北京·记忆》的创作原型取材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片段。构成这些生活片段形象剪影的单元体是一个一个封存有北京老物件的琉璃块。为了收集这些老物件我们采用田野式采访征集的办法,同时我们也会邀请市民共同参与征集和鼓励北京市民捐赠自己对于北京城市记忆的起承载作用的小物品。此次此征集行为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1000余件物品,我們将其分别安放于定制的琉璃模块中。征集来的分别有粮票/邮票/鼻烟壶/纪念章/老照片等物品,并且每个物品都有对应的文字故事说明或原始主人所讲述这些物件背后故事音频,甚至是视频等形式。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进入我们创建的数据库连接读取到每个物件对应的故事。这些安置与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物件,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故事也及其庞大,承载了北京市民的对于北京这座城市变迁所留下的记忆,体现了公共艺术传承和再造城市活力的意义;使城市的记忆得以延伸,是文化上链接新老城市的记『l乙桥梁,也是人与人故事交换的重要媒介。最近由于少数人的素质问题,这件由大量琉璃块组成的作品被轻微破坏,丢了几块琉璃,此事被周边居民得知后引起大家的愤慨,民众中的退休大爷大妈自发组成监护小队,每天都会不定时的有几个老伙伴或带着小孙子到站厅内参观遛弯,在给孩子们将讲述这些作品内的老物件背后故事的同时也去保护作品与这些破坏者做斗争。此事虽然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也让我们看到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魅力,它已经融入了这片社区,被大众所爱戴并影响着这里的大众情感。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从根本上说,是对北京城市文脉的延伸与传承,以史为“忆”,将历史的记忆传递到当下的环境,当城市的情感逐渐被慢慢忽视隐藏后,公共艺术发挥其情感属性,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媒介,将逐渐分散的群体重新聚合起来,重新将情感链接起来,使民众重新感觉到彼此并认识自己的存在,唤醒情感记忆的同时为城市增添一份现代的活力。
公共艺术的激活属性
在北京地铁南锣鼓巷站我们看到了公共艺术的魅力。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更多的去追求功能与效益,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缺少了交流,缺少了对生活共鸣性的喜悦。而在公共艺术营造的环境里,大众的情感,行为,身体的接触与沟通能力得到复苏。公共艺术会使人们不知不觉的融人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物或人产生共鸣。
公共艺术具有文化激活的属性,它既可以使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恢复活力,又能够将那些已经被收入博物馆的文化记忆走出展厅重新生长。公共艺术就像是催化剂,可以引导民众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修复民众错误的价值观。公共艺术既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影响大众情趣带动空间活力。
结语
在改善城市空间创造城市时公共艺术具有单纯的功能主义建设所没有的优势,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多的伸缩性,可以经受时代的演变,它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前进而消失.反而会因为时间而进化,尽管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公共艺术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依然可以保持前行。而且公共艺术更善于参与创造新的环境,并且能在城市的过去与将来之间构建平衡。这些,都是单纯的环境建设所做不到的。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层面公共艺术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更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和文化福利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公共艺术建设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从数量上看,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仍然停留在艺术装点空间的意义上,在介入城市问题方面仍然较为被动。要想完全从公共艺术装点空间的基础层面升华到公共艺术激活空间的层面还需要有更多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走在路上,相信不远的将来公共艺术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情感;激发活力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市经历许多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例如首钢集团的建设,万达商场店铺建设,中关村科技产业街区的建设,还有以天通苑为代表的房地产建设,以及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音乐产业等都有着各自快速发展的历程,这些产业建设在北京的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北京的基础建设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城市情感逐渐冷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刘易斯·沃思(Louis Wirth)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他认为异质性越大的新城市,可能引致一系列明显的影响。由于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的人口往往强调视觉的认同和象征主义,因而,居住区域成为身份的象征。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系统,金钱往往成为唯一的价值度量指标。而北京正是这样一个异质性大的城市。每年大量涌入北京的人群以及离开的人群使北京变得拥挤和焦虑。北京因趋于功能建设的冷漠,导致城市缺乏了活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冷漠了,老北京人的乡愁变得模糊了。更严重的是,在中国相比北京缺乏活力的城市还有很多。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北京的一些建设方针及政策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重新创造城市活力的新希望。
公共艺术重塑城市情感——南锣鼓巷地铁为例
北京地铁中的公共艺术项目,伴随着北京地铁的建设而产生,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壁画式公共艺术发展到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产生的公共艺术一体化公共艺术设计,再到如今的公众可参与互动型公共艺术。可以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笔者作为地铁公共艺术《北京.记忆》创作团队的一员,深知其创作凝结了诸多创作者的汗水和北京市民的记『l乙与期盼。南锣鼓巷作为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元朝,是北京老城区的重要组成构件,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诉说了几百年来北京的故事。
《北京·记忆》的创作原型取材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片段。构成这些生活片段形象剪影的单元体是一个一个封存有北京老物件的琉璃块。为了收集这些老物件我们采用田野式采访征集的办法,同时我们也会邀请市民共同参与征集和鼓励北京市民捐赠自己对于北京城市记忆的起承载作用的小物品。此次此征集行为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1000余件物品,我們将其分别安放于定制的琉璃模块中。征集来的分别有粮票/邮票/鼻烟壶/纪念章/老照片等物品,并且每个物品都有对应的文字故事说明或原始主人所讲述这些物件背后故事音频,甚至是视频等形式。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进入我们创建的数据库连接读取到每个物件对应的故事。这些安置与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物件,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故事也及其庞大,承载了北京市民的对于北京这座城市变迁所留下的记忆,体现了公共艺术传承和再造城市活力的意义;使城市的记忆得以延伸,是文化上链接新老城市的记『l乙桥梁,也是人与人故事交换的重要媒介。最近由于少数人的素质问题,这件由大量琉璃块组成的作品被轻微破坏,丢了几块琉璃,此事被周边居民得知后引起大家的愤慨,民众中的退休大爷大妈自发组成监护小队,每天都会不定时的有几个老伙伴或带着小孙子到站厅内参观遛弯,在给孩子们将讲述这些作品内的老物件背后故事的同时也去保护作品与这些破坏者做斗争。此事虽然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也让我们看到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魅力,它已经融入了这片社区,被大众所爱戴并影响着这里的大众情感。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从根本上说,是对北京城市文脉的延伸与传承,以史为“忆”,将历史的记忆传递到当下的环境,当城市的情感逐渐被慢慢忽视隐藏后,公共艺术发挥其情感属性,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媒介,将逐渐分散的群体重新聚合起来,重新将情感链接起来,使民众重新感觉到彼此并认识自己的存在,唤醒情感记忆的同时为城市增添一份现代的活力。
公共艺术的激活属性
在北京地铁南锣鼓巷站我们看到了公共艺术的魅力。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更多的去追求功能与效益,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缺少了交流,缺少了对生活共鸣性的喜悦。而在公共艺术营造的环境里,大众的情感,行为,身体的接触与沟通能力得到复苏。公共艺术会使人们不知不觉的融人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物或人产生共鸣。
公共艺术具有文化激活的属性,它既可以使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恢复活力,又能够将那些已经被收入博物馆的文化记忆走出展厅重新生长。公共艺术就像是催化剂,可以引导民众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修复民众错误的价值观。公共艺术既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影响大众情趣带动空间活力。
结语
在改善城市空间创造城市时公共艺术具有单纯的功能主义建设所没有的优势,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之所以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多的伸缩性,可以经受时代的演变,它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前进而消失.反而会因为时间而进化,尽管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公共艺术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依然可以保持前行。而且公共艺术更善于参与创造新的环境,并且能在城市的过去与将来之间构建平衡。这些,都是单纯的环境建设所做不到的。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层面公共艺术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更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和文化福利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的公共艺术建设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从数量上看,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仍然停留在艺术装点空间的意义上,在介入城市问题方面仍然较为被动。要想完全从公共艺术装点空间的基础层面升华到公共艺术激活空间的层面还需要有更多的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走在路上,相信不远的将来公共艺术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