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问时下的年轻人对生活有什么要求,他们往往会告诉你希望房地产的价格能比外出旅游的花销还低得多。高昂的房价令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他们宁可选择与传统的持家观念相悖的“激进”生活,也不愿受沉重的购房抵押借款的束缚。对他们而言,在多尔多涅省(位于法国西南部,以古堡和红葡萄酒而闻名)拥有第二个家的吸引力远不如尽情享受与护照和行李建立亲密关系所带来的自由。况且,搭乘伦敦地铁周游三个地区的费用实际上要高于携笔记本电脑乘飞机航游的花销。于是,“新流浪主义”便应运而生。
驯马天涯任我行
32岁的奥利佛·加勒德迄今为止已经营了13年的流浪生活,可谓是一名资深的流浪者。身为一名驯马师的他在英格兰和澳大利亚工作,每逢夏季便与他的搭档席里安乘四轮马拉小货车游走天涯,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孩子——8岁的塔比莎和仅有3个月大的芬恩。对此,加勒德解释道:“我觉得我的流浪生活早在我20多岁时就开始了。那时我住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大牧场,有3年的工夫我的住处都绕着牧场频繁地变换。后来我又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驯服马匹,我大半的日子都是在公路上度过的,冬季来临时就把鞍座设在轻型小货车的后部。从春至秋,我们都在这辆小货车里度过了我们的旅游兼家庭生活。到了冬天,由于席里安和孩子们的缘故,我们会在什罗普郡(位于英格兰西部)的小屋里享受一段短暂的租房时光。大伙儿都衷心地期盼春天的到来,届时我们就可以重返公路,继续旅游天涯。”
在加勒德看来,他从事的工作带有旧式牛仔的风格,流动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上一周他还在康沃尔郡(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安抚一匹失控的赛马,下一周他将前往威尔士训练一匹小马。加勒德还表示他打算从小就培养其女儿“新流浪主义”的意识,为此当塔比莎3岁时,父女俩就开始动身,在3年内游遍了澳大利亚、香港和欧洲。“这就像一场逃亡一样刺激。”加勒德如此形容道。
大艇环渡英格兰
32岁的杰姬·哈里森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并为孩子们授课以谋生。在过去的3年里,她乘着一只大艇环渡了英格兰。杰姬坦言了自己当初的想法:“3年前,我在伦敦过着平静的教书生活,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溢着烦躁与不安。我的父母都是游记作家,因此我自小就有机会游览各地。我向往着只身一人游天下的快意人生,但我骨子里还是个城里人。为了和城市生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最终选择了一只大艇作为我旅游的交通工具。”
到目前为止,杰姬已乘艇饱览了英格兰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的运河风光,沿岸美丽的景致令她陶醉。以艇为家并不意味着她脱离了社会,手机和电脑让她能随时与艇外的世界保持联络,朋友们也常作为艇上的访客来与她共度美好时光。有时候这一切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愉快的长假。对杰姬而言,驾艇驶入一座像曼彻斯特那样的大城市,然后在星空下纵情地享受一个外宿的夜晚,次日清晨再挥袖而别,是一件让人感到神秘又妙不可言的事情。
“我喜欢新鲜感胜于熟悉感,现在我能够很快地就掌握一个地方的总体情况。游泳池和健身房是评估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的有效标准。我可以轻松地边旅游边工作,从我在艇上的所见所闻中获取灵感来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这对我来说是世上最棒的事情。我唯一担心的事是我将无法再定居。”
房期三月免幽闭
33岁的安迪·卡莫尼是一家设在英格兰的荷兰公司的财务总监,他的工作总以旅游为伴,而每隔6个月,他的足迹就会踏上另一个国家。“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拥有一份房地产和一项稳定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一种莫名的幽闭恐怖感,因此我一踏入社会便谋求了一份需要辗转于各地的工作。我曾在荷兰小住,不到一个星期我又前往美国的明尼亚波里。自那以后,我的生活中变化就多于稳定。我感到住旅馆就像在家里一样的自在,仿佛我天生就是在旅馆里长大的。”卡莫尼如此诠释自己的“流浪生活”。
这种“新流浪主义”的作风给卡莫尼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变得善于逐渐地削减自己的私人物品;他绝不会在一件大型的家具上花费一个子儿;他不愿与任何家用器物产生羁绊。卡莫尼总是过着一种短暂的租房生活,他坚持在租房协议书中只签3个月的期限,这是他所能忍受的最大极限。在他的内心深处,迁往异地的声音总在不停地回响着,促使他早日行动。曾经有一份工作让卡莫尼每天都沿着同样的路线驾车上班,结果他只干了3个星期就放弃了。卡莫尼形容自己当时被笼罩在一种“生活在世界尽头”的幽闭恐怖感里。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生活,然而你一旦开始这种生活,你就很难对它感到厌倦。你的家可以在天涯海角,这一刻在英格兰,下个月则有可能在日内瓦或纽约。生活中接踵而来的新奇感有时会让我觉得自己正在享受一个永久度假。”
英俄往返两相宜
30岁的作家克莱姆·塞西尔在一个建筑维护协会里工作。自2001年始,她的世界就分为了俄国和英伦两部分:莫斯科通常是她消磨短暂的租房岁月的地方,而伦敦则是她与兄弟姐妹共度家庭时光的所在。“我如今已习惯于居住在两个不同的城市里,尽管这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点混乱,但它同时也充满了令人兴奋的刺激感。因为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你都可以抽身离开,这种完全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将鼓舞着你去冒更大的风险。举例来说,它将会给你和男友的相处提供一个绝佳的庇护所,当你们两人的关系陷入僵局时,不妨变换空间来摆脱内心的烦恼,去俄罗斯这个满溢着阳刚气息的社会里体验一下东欧古国的神秘感。”塞西尔对自己的两地生活如此评价道。
这种富于变化的生活使塞西尔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自己的所有物,她认为在自己的个人物品上花过多心思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她采购的衣服遍及伦敦和莫斯科——“我找到什么就穿什么。”她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说道。莫斯科与伦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前者的生活步伐快,充满了风险与刺激,所有商店和娱乐场所都坚持24小时营业,无论是告别还是回到这座城市,等待塞西尔的都将是一个让人玩到筋疲力尽的聚会。后者相对而言则是一座安宁祥和的城市,“伦敦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塞西尔如是说。
“新流浪主义”背后的魅力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方式其实由来已久——1969年,杰克·尼科尔森就在电影《逍遥骑士》中演绎了如许人生;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85年的《苍白骑士》亦是其有力例证;小说家鲁珀特·托马森也以其经历为凭,在其新作《分裂的王国》中塑造了一群游离于世的流浪者。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流浪主义”的魅力所在:“旅人的眼里总是充溢着兴奋与好奇,对未知的好奇是他们前行的动力,而令他们兴奋的则是蕴藏于流浪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
(潘 芸译自《时尚》)
驯马天涯任我行
32岁的奥利佛·加勒德迄今为止已经营了13年的流浪生活,可谓是一名资深的流浪者。身为一名驯马师的他在英格兰和澳大利亚工作,每逢夏季便与他的搭档席里安乘四轮马拉小货车游走天涯,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孩子——8岁的塔比莎和仅有3个月大的芬恩。对此,加勒德解释道:“我觉得我的流浪生活早在我20多岁时就开始了。那时我住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大牧场,有3年的工夫我的住处都绕着牧场频繁地变换。后来我又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驯服马匹,我大半的日子都是在公路上度过的,冬季来临时就把鞍座设在轻型小货车的后部。从春至秋,我们都在这辆小货车里度过了我们的旅游兼家庭生活。到了冬天,由于席里安和孩子们的缘故,我们会在什罗普郡(位于英格兰西部)的小屋里享受一段短暂的租房时光。大伙儿都衷心地期盼春天的到来,届时我们就可以重返公路,继续旅游天涯。”
在加勒德看来,他从事的工作带有旧式牛仔的风格,流动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上一周他还在康沃尔郡(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安抚一匹失控的赛马,下一周他将前往威尔士训练一匹小马。加勒德还表示他打算从小就培养其女儿“新流浪主义”的意识,为此当塔比莎3岁时,父女俩就开始动身,在3年内游遍了澳大利亚、香港和欧洲。“这就像一场逃亡一样刺激。”加勒德如此形容道。
大艇环渡英格兰
32岁的杰姬·哈里森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并为孩子们授课以谋生。在过去的3年里,她乘着一只大艇环渡了英格兰。杰姬坦言了自己当初的想法:“3年前,我在伦敦过着平静的教书生活,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溢着烦躁与不安。我的父母都是游记作家,因此我自小就有机会游览各地。我向往着只身一人游天下的快意人生,但我骨子里还是个城里人。为了和城市生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最终选择了一只大艇作为我旅游的交通工具。”
到目前为止,杰姬已乘艇饱览了英格兰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的运河风光,沿岸美丽的景致令她陶醉。以艇为家并不意味着她脱离了社会,手机和电脑让她能随时与艇外的世界保持联络,朋友们也常作为艇上的访客来与她共度美好时光。有时候这一切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愉快的长假。对杰姬而言,驾艇驶入一座像曼彻斯特那样的大城市,然后在星空下纵情地享受一个外宿的夜晚,次日清晨再挥袖而别,是一件让人感到神秘又妙不可言的事情。
“我喜欢新鲜感胜于熟悉感,现在我能够很快地就掌握一个地方的总体情况。游泳池和健身房是评估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的有效标准。我可以轻松地边旅游边工作,从我在艇上的所见所闻中获取灵感来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这对我来说是世上最棒的事情。我唯一担心的事是我将无法再定居。”
房期三月免幽闭
33岁的安迪·卡莫尼是一家设在英格兰的荷兰公司的财务总监,他的工作总以旅游为伴,而每隔6个月,他的足迹就会踏上另一个国家。“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拥有一份房地产和一项稳定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一种莫名的幽闭恐怖感,因此我一踏入社会便谋求了一份需要辗转于各地的工作。我曾在荷兰小住,不到一个星期我又前往美国的明尼亚波里。自那以后,我的生活中变化就多于稳定。我感到住旅馆就像在家里一样的自在,仿佛我天生就是在旅馆里长大的。”卡莫尼如此诠释自己的“流浪生活”。
这种“新流浪主义”的作风给卡莫尼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变得善于逐渐地削减自己的私人物品;他绝不会在一件大型的家具上花费一个子儿;他不愿与任何家用器物产生羁绊。卡莫尼总是过着一种短暂的租房生活,他坚持在租房协议书中只签3个月的期限,这是他所能忍受的最大极限。在他的内心深处,迁往异地的声音总在不停地回响着,促使他早日行动。曾经有一份工作让卡莫尼每天都沿着同样的路线驾车上班,结果他只干了3个星期就放弃了。卡莫尼形容自己当时被笼罩在一种“生活在世界尽头”的幽闭恐怖感里。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生活,然而你一旦开始这种生活,你就很难对它感到厌倦。你的家可以在天涯海角,这一刻在英格兰,下个月则有可能在日内瓦或纽约。生活中接踵而来的新奇感有时会让我觉得自己正在享受一个永久度假。”
英俄往返两相宜
30岁的作家克莱姆·塞西尔在一个建筑维护协会里工作。自2001年始,她的世界就分为了俄国和英伦两部分:莫斯科通常是她消磨短暂的租房岁月的地方,而伦敦则是她与兄弟姐妹共度家庭时光的所在。“我如今已习惯于居住在两个不同的城市里,尽管这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点混乱,但它同时也充满了令人兴奋的刺激感。因为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你都可以抽身离开,这种完全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将鼓舞着你去冒更大的风险。举例来说,它将会给你和男友的相处提供一个绝佳的庇护所,当你们两人的关系陷入僵局时,不妨变换空间来摆脱内心的烦恼,去俄罗斯这个满溢着阳刚气息的社会里体验一下东欧古国的神秘感。”塞西尔对自己的两地生活如此评价道。
这种富于变化的生活使塞西尔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自己的所有物,她认为在自己的个人物品上花过多心思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她采购的衣服遍及伦敦和莫斯科——“我找到什么就穿什么。”她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说道。莫斯科与伦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前者的生活步伐快,充满了风险与刺激,所有商店和娱乐场所都坚持24小时营业,无论是告别还是回到这座城市,等待塞西尔的都将是一个让人玩到筋疲力尽的聚会。后者相对而言则是一座安宁祥和的城市,“伦敦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塞西尔如是说。
“新流浪主义”背后的魅力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方式其实由来已久——1969年,杰克·尼科尔森就在电影《逍遥骑士》中演绎了如许人生;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85年的《苍白骑士》亦是其有力例证;小说家鲁珀特·托马森也以其经历为凭,在其新作《分裂的王国》中塑造了一群游离于世的流浪者。德国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流浪主义”的魅力所在:“旅人的眼里总是充溢着兴奋与好奇,对未知的好奇是他们前行的动力,而令他们兴奋的则是蕴藏于流浪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
(潘 芸译自《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