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的流动指数在上季度出现反弹之后,在2010年第四季度再次回落,达到了13%,成为近两年来的最低值。究其原因,是受到外企流失数量较少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2010年中国经济各种矛盾交织,形势复杂。但国家采取的调控政策有效地熨平了经济的波动,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181家,同比增长16.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10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72家,同比增长8.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6%。这是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吸收外资连续第15个月保持增长。数据表明,外资依然青睐中国这一投资目的地。
本刊以北京地区上百家跨国企业为样本的调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在华跨国企业在北京地区的人才新增数量较第三季度有明显下滑,且本季度外企员工的流失情况较前一季度也有所回落,但由于流失人数减少数量不是很明显,使得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却比上一季度的59%上涨了足足24个百分点,达到83%。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脱颖而出,目前中国地区人才流动比较火热。
依据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员工数量变化,《中国新时代》编制了“2008-2010年外企员工流动指数”(流动指数=流失人数 / 增加人数)。指数变动以百分比显示,数值越高说明变动状况越剧烈,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或需求市场不佳,人员增加缓慢;反之,数值越低,说明变化幅度较小,或人员需求呈上扬趋势。
如图一所示,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指数虽在两年多来呈现震荡走势,但相较2009年,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却有所好转,第三季度更是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值59%。然而据最新调查显示,第四季度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大幅增长,达到了83%,也比2009年同期的68%高出了15个百分点。根据流动指数定义分析得出,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第四季度外企员工新增人数大幅下降所造成的。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得知,相比于前两个季度人才需求火旺的态势,本季度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人才新增数量明显减少(如图二所示)。据统计,第四季度的外企新增员工总量相比于2010年第三季度减少了41%,但相较于2009年同期(第四季度)却是增加的,增幅达25%。据业内人士分析,此季度人才需求量骤降是由于前两个季度国内各知名企业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后,对人才已进行了充足的储备,为企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经济危机后,国家的一揽子方针和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决心,使得我国已逐渐进入企稳回升、持续上升通道,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去年。
企业在人员流失方面,2010年第四季度员工流失总数比2010第三季度减少了17%,但相比与2009年同期,则增长了50%。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平稳的增长阶段,本季度外企员工流失人数开始回落,但与2009年同期相比,经济的回暖也必然带来人才流动的活跃,大量人才跳槽的现象在所难免。
今年以来,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符合预期,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虽然在数据上我们看到本季度跨国投资企业和代表机构增加数量有所放缓,但减少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这足以证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可与支持。
从《中国新时代》编制的“外企流动指数”来看(如图三所示),外企流动指数在持续下降了四个月之后,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而本季度则延续了从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下降的态势,降到13%,成功降到20%以下,成为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而如图四所示,本季度外资企业的增长数量比第三季度有所减少,减幅达33%,比2009年同期也减少了22%。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已从快速恢复增长阶段转向稳步增长。在流失方面,流失总数相比2010年第三季度减少幅度高达73%,比2009年同期也减少了66%。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季度外企流动指数的减少,究其根本,是受到外企流失数量较少的影响。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在本季度,欧洲企业正逐渐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其主要表现在代表处转独资增多、成立公司的数量增加等举措。曾有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脱颖而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越来越强。
在2010年第四季度外企最具人气行业中,根据《中国新时代》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如图五所示,本季度IT业风光不再,在外企总体新增人数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降到15%;而相比于上一季度,金融业新增人数更是出现了大幅下滑,只有10%;但医药行业与上季度相比则可谓是表现强劲,一举增加5%,占到了总体的25%;能源行业与上季度相比略有增加,所占比例为20%。据相关人士分析:本季度,中国地区医药行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人才流动比较火热。这是由于我国汽车消费持续火爆,尤其在北京地区表现明显,同时,房地产业逐渐摆脱政策影响,并开始回暖。因此,本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包括消费、传媒、房地产等行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新增人数所占比例发生突变,得到猛增,占到总体新增人数的30%。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2010年中国经济各种矛盾交织,形势复杂。但国家采取的调控政策有效地熨平了经济的波动,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181家,同比增长16.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10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72家,同比增长8.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6%。这是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吸收外资连续第15个月保持增长。数据表明,外资依然青睐中国这一投资目的地。
本刊以北京地区上百家跨国企业为样本的调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在华跨国企业在北京地区的人才新增数量较第三季度有明显下滑,且本季度外企员工的流失情况较前一季度也有所回落,但由于流失人数减少数量不是很明显,使得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却比上一季度的59%上涨了足足24个百分点,达到83%。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脱颖而出,目前中国地区人才流动比较火热。
依据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员工数量变化,《中国新时代》编制了“2008-2010年外企员工流动指数”(流动指数=流失人数 / 增加人数)。指数变动以百分比显示,数值越高说明变动状况越剧烈,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或需求市场不佳,人员增加缓慢;反之,数值越低,说明变化幅度较小,或人员需求呈上扬趋势。
如图一所示,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指数虽在两年多来呈现震荡走势,但相较2009年,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却有所好转,第三季度更是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值59%。然而据最新调查显示,第四季度外企员工流动指数大幅增长,达到了83%,也比2009年同期的68%高出了15个百分点。根据流动指数定义分析得出,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第四季度外企员工新增人数大幅下降所造成的。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得知,相比于前两个季度人才需求火旺的态势,本季度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人才新增数量明显减少(如图二所示)。据统计,第四季度的外企新增员工总量相比于2010年第三季度减少了41%,但相较于2009年同期(第四季度)却是增加的,增幅达25%。据业内人士分析,此季度人才需求量骤降是由于前两个季度国内各知名企业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后,对人才已进行了充足的储备,为企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经济危机后,国家的一揽子方针和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决心,使得我国已逐渐进入企稳回升、持续上升通道,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去年。
企业在人员流失方面,2010年第四季度员工流失总数比2010第三季度减少了17%,但相比与2009年同期,则增长了50%。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平稳的增长阶段,本季度外企员工流失人数开始回落,但与2009年同期相比,经济的回暖也必然带来人才流动的活跃,大量人才跳槽的现象在所难免。
今年以来,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符合预期,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虽然在数据上我们看到本季度跨国投资企业和代表机构增加数量有所放缓,但减少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这足以证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可与支持。
从《中国新时代》编制的“外企流动指数”来看(如图三所示),外企流动指数在持续下降了四个月之后,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而本季度则延续了从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下降的态势,降到13%,成功降到20%以下,成为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而如图四所示,本季度外资企业的增长数量比第三季度有所减少,减幅达33%,比2009年同期也减少了22%。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已从快速恢复增长阶段转向稳步增长。在流失方面,流失总数相比2010年第三季度减少幅度高达73%,比2009年同期也减少了66%。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季度外企流动指数的减少,究其根本,是受到外企流失数量较少的影响。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在本季度,欧洲企业正逐渐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其主要表现在代表处转独资增多、成立公司的数量增加等举措。曾有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脱颖而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越来越强。
在2010年第四季度外企最具人气行业中,根据《中国新时代》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如图五所示,本季度IT业风光不再,在外企总体新增人数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降到15%;而相比于上一季度,金融业新增人数更是出现了大幅下滑,只有10%;但医药行业与上季度相比则可谓是表现强劲,一举增加5%,占到了总体的25%;能源行业与上季度相比略有增加,所占比例为20%。据相关人士分析:本季度,中国地区医药行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人才流动比较火热。这是由于我国汽车消费持续火爆,尤其在北京地区表现明显,同时,房地产业逐渐摆脱政策影响,并开始回暖。因此,本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包括消费、传媒、房地产等行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新增人数所占比例发生突变,得到猛增,占到总体新增人数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