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四重奏:乐队是一个大型的室内乐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新年伊始,“龙四重奏”就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舒伯特的两首弦乐五重奏。作为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为什么会选择两首五重奏的作品呢?第一小提琴手宁峰表示,其实很多形式的重奏,都是在四重奏基础上的,“室内乐就像一个聚会,好朋友在一起,人越多越高兴”。
  龙四重奏成立于2012年,由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华人音乐家——宁峰(第一小提琴)、王小毛(第二小提琴)、郑闻晓(中提琴)和秦立巍(大提琴)组成。宁峰和秦立巍均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一流独奏家,在一系列的音乐会合作演出后,萌生出组建一组弦乐四重奏的念头。秦立巍说:“平时大家都有来往,很早就想聚在一起拉重奏。我和宁峰各自都有三重奏组合了,所以就想组一个四重奏。”就这样,龙四重奏应运而生。
  之所以将这个四重奏取名叫“龙”,是因为四位成员都是中国人,希望用一个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名称,“但是用地名来命名又比较难,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于是,他们想到了“龙”,“龙在中国代表很正面、很朝气的形象,一种向上看的精气神”,而且秦立巍也正好属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音乐吧,名字再好听,音乐不够好的话,一切都是空的”。


龙四重奏采访现场,(从右至左)秦立巍,宁峰,郑闻晓,王小毛

  龙四重奏中,除了曾获得过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近两百年校史上首个满分毕业生宁峰,以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银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秦立巍以外,另外两位成员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小提琴家王小毛现任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席,2008年他被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歌剧院交响乐团聘为首席,成为乐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首席;中提琴家郑闻晓则是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十岁即入选上海音乐学院“青年音乐家优才计划”。
  这次音乐会,龙四重奏演奏的是舒伯特两部颇具挑战性的作品——《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D. 667)和《C大调弦乐五重奏》(D. 956)。《鳟鱼五重奏》写于 1819年,它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是舒伯特所有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C大调弦乐五重奏》常被认为是舒伯特晚年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它浑厚、丰富,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死亡的不祥预感以及他固有的乐观精神,情感起伏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五重奏作品的配器都非常的别出心裁、不走寻常路。一般来说,钢琴五重奏的编制是钢琴加上一组弦乐四重奏,也就是一台钢琴、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大提琴主要担任数字低音的工作。而由于《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应一位大提琴手的委约而作,为了将大提琴从数字低音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演奏更多的旋律性,他独创性地减少了一把小提琴,增加了一把低音提琴,这样的处理也使得作品的低音声部听起来更为深沉。
  至于《C大调弦乐五重奏》,舒伯特同样对传统的配器作了富有创意的变化,将原来编制中的低音提琴换成了大提琴,这样一来,这首弦乐五重奏中就罕见地出现了两把大提琴。秦立巍笑说,在四重奏里面,大提琴的工作不是打节拍么,就是支持其他乐器,“但这首曲子我有一个小伙伴,我们两把大提琴之间可以营造很多空间和对话,这是很难得的”。这部作品的规模很庞大,不同乐器的声音交错非常复杂,因此听起来有很强的交响化的感觉。


龙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的音准向来是非常难以把握的,一不小心就容易跑偏了,大提琴家王健曾经说过“弦乐四重奏是世界上最难演奏的室内乐”。在宁峰看来,音准是一个没有办法真正解决的课题。“我经常对学生说,作为搞弦乐的,我们这一辈子拿起琴之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音准,但这一辈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音准。”他将音准比作了圆周率。“现在通用的圆周率是3.14,但之后你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你永远可以更精确。音准也是一样的,钢琴调律是十二平均律,弦乐是用纯律来调的。所谓纯律,就是如果你八度、八度地往上走,那肯定是准的。但如果你是五度、五度地往上走,用十二平均律来评定它,就是不准的。”其实,从纯律的角度来说,钢琴也是不准的,“但钢琴就是取了圆周率的3.14,让其他乐器有一个支点来依靠”。
  和独奏与交响乐相比,室内乐在中国仍然是小众群体,秦立巍认为这是中外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做‘人上人’,因此总是更注重独奏。这和体育有点像,中国团体项目的成绩总是没有单打独斗好,但我觉得教育的角度应该更为多元化”。他在英国教课时,第一堂课就问学生:“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很多亚洲孩子都回答,我想成为独奏家,但有一个英国女孩子就很直接地说,她想拉乐队。“她拉得不差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知道吗,坐在乐队里面,我听到的声音比所有的Hi-fi音响效果都要好,而且对于大提琴来说,乐队的曲目量够大。我完全可以理解,室内乐是音乐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是所有音乐合作的基础,乐队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室内乐。”
  秦立巍告诉我们,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听室内乐和听独奏、交响乐,是不一样的听法。“交响乐的很多色彩和室内乐是不一样的。听室内乐,你的心态必须非常安静,它里面的变化是很微妙的,特别是四重奏,它乐器少,却要表达出那么多细微的情绪上的变化。”而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说,室内乐的拉法也和独奏完全不一样。自从参加了很多室内乐的演出之后,秦立巍发现自己在拉协奏曲时,会更多地用耳朵去拉琴。“比如说,这里你在和长笛对话,以前从来不会注意这个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长笛是应该跟着我的,但现在你会觉得,有时候你也应该跟着长笛,这就显示出你在音乐上的成熟了。”
  自成立以来,龙四重奏演奏了不少像阿沃·帕特这样相对冷门的作品,而这次的舒伯特却可以说是个“大热门”。对此,秦立巍表示,演奏冷门作品和热门作品,其挑战是不一样的。“冷门作品因为大家可能是第一次听到,所以它是比较开放的,演奏家诠释的空间会大一些。而舒伯特的挑战在于,经典的版本太多,总有个模式在你脑子里。”宁峰喜欢用美食来作比喻,“冷门作品就像是一道新菜,你从来没吃过,厨师可以自由发挥。舒伯特就有点像红烧肉,大家都吃过,但每个人的烧法又有点不太一样,如何烧出新意,烧出特色,这是个难题。”


龙四重奏演出现场
其他文献
我,弗兰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于1732年3月31日出生在奥地利的罗劳(Rohrau),爸爸是一位车匠兼镇长,妈妈是公爵府上的厨娘。我们的家庭热爱音乐,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虽然没人识谱,但妈妈的歌声像夜莺,爸爸自学了竖琴。父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儿子将被后世誉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我家的远亲,海恩堡的校长、教会合唱指挥弗兰克发现了我天使般的嗓音
期刊
与许多国家颂歌式的国歌不同,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抗战的烽火年月诞生的,是战斗的号角,具有永久的现实意义。这曲警钟式的歌曲,我们对于它的来历、本体,虽有记载或介绍,但长期以来缺少详实深入的研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八十周年之际,这个缺憾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国歌》一书弥补了。著者紫茵真名陈志音,曾担任《音乐周报》副总编,
期刊
聆听巴赫的《受难曲》  (Hearing Bach’s Passions)  作者:梅兰姆德(Daniel R. Melamed)  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社,2016年出版  J.S.巴赫的两首受难曲始终是百演不衰的巴洛克核心声乐曲目。不过今天上演巴赫的受难曲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的情景距离现代社会挺远,起码与十八世纪的莱比锡差别甚大。学者梅兰姆德可能料想到了这一点,在书中并未采取一个个乐段依次
期刊
在中央音乐学院五年的学业,前三年半被我自己荒废了。入学时正值开始逆反的年纪,一下子远离父母获得了自由,根本不想好好练琴,不是经常窜琴房找与我一样不用功的同学聊天,就是借来图书馆的小说一本本尽兴地阅读。记得曾因没练琴,还不出课,活生生地气走过三个主科老师。直到成了林耀基老师的学生,才开始用心练琴。他就像如来佛,管住了悟空,把我拉到正途。  说起林老师,众人对他无比敬畏。我倒不完全是被林老师的严厉吓住
期刊
至今为止,我谈到的所谓“冷门”音乐家,基本上都属于如下三种:  第一种,生前是很有名望的音乐家,有些当时的名气甚至比我们现在人人皆知的贝多芬、莫扎特都响;但是,一去世之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所谓“冷门”音乐家,比如安东·埃布尔(Anton Eberl)和法郎兹·霍夫梅斯特(Franz Hoffmeister)等。  第二种,生前既是作曲家,又是学者和教授,所以他们主要在学术界有名望,死后人们也就逐渐遗
期刊
1  复制时代汹涌得过快了,反潮流就肆机“杀人”。当某刻惊觉一张张CD堆满书柜,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少,收藏的乐趣就不像原来那么嚣张了。塞尚说: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荒谬的,音乐理应在家自己听。但常年躲在家,经常过惯拿起来就听,想听哪段就能随手在播放机按钮上倒退前进的日子,时间长了,魅力就会一时失效。科技已经让艺术的仪式感消损殆尽。顷刻间,我莫名开始寻求与拷贝入耳不同的短暂乐趣。恰是放假,更有考学契机作为借
期刊
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四重奏世间稀少,我只知道前有二战期间梅西安的《时间终结四重奏》,后有王西麟的《四重奏》(Op. 41)。前者表达了身处集中营的作曲家在绝望中的信靠,后者是一生困顿、在黑暗中不断投射出光芒的作曲家的真实写照。  这部只有十几分钟的单乐章作品作于2002年初,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德国科隆,2005年5月演出于美国旧金山国际艺术节,2007年5月13日于科隆再度上演。
期刊
六年前,我有幸在深圳大剧院领略了深圳交响乐团的现场版大提琴,至今印象不灭的是潇洒帅气的秦立巍的演奏。那时就风闻他是“马友友第二”的说法,我想大概是指他演奏姿态的那种“美滋滋”的投入感吧。他在上半场完成了一曲独奏,下半场他携弟子聂佳鹏同台演奏了卡拉威·阿霍(Kalevi Aho)的《双大提琴协奏曲》。那时候,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季每场都设在深圳大剧院的小音乐厅。几百人的座席,使每次的演出票很紧俏。后来
期刊
○ 羽辛 ● 陈磊  ○ 你作为摇滚标志性乐队唐朝的主音吉他手以及国内技术派现代电吉他演奏家,被很多人视为吉他英雄。能得到今天的殊荣,这一路走来背后一定有不少艰辛吧?  ● 我只是一名吉他手。至于其他人给你添加了多少殊荣,那都是一份厚爱,我很感激。但是,我自己并不敢这样标榜自己,我的一切都是我所选择的行业所致,我只是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行业,我可能比行业里的有些人更加勤劳,仅此而已。  “不想当将军
期刊
过去两百年以来,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壮大。钢琴家们以完善的技巧、敏锐的乐感和个性的品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听众。如今,全球化致使过去所谓“钢琴学派”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但俄罗斯民族仍以极富特征的音乐品质为我们树立典范。他们在音乐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及鲜明的艺术性等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其中的代表包括安东·鲁宾斯坦、谢德林、伊戈尔·克鲁托伊、塞缪尔·富恩伯格以及本场音乐会的主角尼克拉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