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完全封闭型教学导致作文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当大;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地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导致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效果普遍低劣,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城乡学生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我个人的观点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第一步是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那么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首先,结合阅读教学培养语句兴趣。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课内和课外阅读,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的内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习作例文,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更为学生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稍加留意俯拾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对具有感染意义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悟出“言外之意”,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相通,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读之,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一种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然而生。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鲁迅先生说:“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广泛涉猎。以博览为基础,以精读为目的,以笔记为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读物,进行具体指导;并结合实际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文学作品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发挥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学生能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一一摘录下来,时常温习,在潜意识里,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产生爱意。爱之则亲之,亲之则效之。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
其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题材。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学生参加活动后,及时将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的,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告知学生这就是写作文的材料。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由模糊至清晰,由于所写的又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因此写起来,不再有“无米下锅”之感,而是感于外物,不吐不快了。一下子从“要我写”的强求之感面变为“我要写”,欣欣然奋笔疾书了。这样用我手写我口,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去写,使禁锢的思想得解放,训练的氛围宽松,从被动作文向主动作文的方向转变。
再则,结合作文园地、黑板报培养作文兴趣。学校的作文园地,每周一期的黑板报是展示学生作文水平的窗口。教师在评选黑板报内容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交出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作文或日记,参加小组筛选,各小组选出后,再到班上竞赛,最后选出优秀作文作为班刊的内容,并同时向学校作文园地推荐。在选的过程中,对于写得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促进,学生通过学别人的作文,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儿童天生的好胜心理会驱使他暗下决心,赶超别人。而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来说,看到自己的作文和姓名出现在班刊,作文园地上,被全班同学,全校同学看,会有一种荣誉感,有一份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就能自觉,自愿的做读书笔记,记记生活趣事,写写心得体会,那作文之泉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汇成渠中的淙淙泉水。待到作作文时,各种丰富、翔实的材料一呼百应,信手拈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那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我个人的观点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第一步是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那么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首先,结合阅读教学培养语句兴趣。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课内和课外阅读,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的内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习作例文,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更为学生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稍加留意俯拾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对具有感染意义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悟出“言外之意”,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相通,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读之,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一种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然而生。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鲁迅先生说:“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广泛涉猎。以博览为基础,以精读为目的,以笔记为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读物,进行具体指导;并结合实际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文学作品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发挥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学生能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一一摘录下来,时常温习,在潜意识里,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产生爱意。爱之则亲之,亲之则效之。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
其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好题材。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学生参加活动后,及时将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的,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告知学生这就是写作文的材料。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由模糊至清晰,由于所写的又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因此写起来,不再有“无米下锅”之感,而是感于外物,不吐不快了。一下子从“要我写”的强求之感面变为“我要写”,欣欣然奋笔疾书了。这样用我手写我口,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去写,使禁锢的思想得解放,训练的氛围宽松,从被动作文向主动作文的方向转变。
再则,结合作文园地、黑板报培养作文兴趣。学校的作文园地,每周一期的黑板报是展示学生作文水平的窗口。教师在评选黑板报内容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交出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作文或日记,参加小组筛选,各小组选出后,再到班上竞赛,最后选出优秀作文作为班刊的内容,并同时向学校作文园地推荐。在选的过程中,对于写得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促进,学生通过学别人的作文,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儿童天生的好胜心理会驱使他暗下决心,赶超别人。而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来说,看到自己的作文和姓名出现在班刊,作文园地上,被全班同学,全校同学看,会有一种荣誉感,有一份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就能自觉,自愿的做读书笔记,记记生活趣事,写写心得体会,那作文之泉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汇成渠中的淙淙泉水。待到作作文时,各种丰富、翔实的材料一呼百应,信手拈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