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c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岁左右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再单一,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非常活跃,是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那么,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又有何意义呢?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个探索过程需要幼儿具有好奇心、质疑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与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与其他领域相比,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较大的优势。那么,老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哪些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孩子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时,我们教师应以愉快、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只有对孩子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自主性游戏中,一些孩子被自然角的仙人球和仙人掌吸引,把参加游戏的事情抛到脑后。大家围着它们在讨论:仙人球和仙人掌有没有叶子。有的说:“没有叶子。”有的说:“肯定有叶子的,老师说过,植物都是有叶子的。”“那它们的叶子在哪儿呢?”我没有因为孩子们在游戏中擅自离岗而生气,反而将幼儿的谈话引导得更加深入。孩子们听到我的问题,更加积极地讨论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对与错的争论中,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动力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心理环境,而教学器具、操作材料的准备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
  1.感兴趣、易操作的材料。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幼儿自主与材料的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感知进行探究并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年龄小,操作能力相对较差,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较粗较浅,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给幼儿提供容易操作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激活”材料,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玩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老师们也设计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探索活动。“水不见了”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除了水之外,还有毛巾、海绵、餐巾纸、花布等,这些材料都是经常接触的物品,操作简单。在探究时,幼儿不会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材料操作的方法上,而是放在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上,脑袋中也只想着“同样装满罐子的不同材料能不能吸同样杯数的水”等问题。
  2.一物多玩、可塑性强的材料。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的条件,但过多的操作材料(特别是新异刺激的)有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无从着手,反而不利于幼儿的探究学习。我们应该提倡一物多玩,这不仅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一些容易弯曲、折叠或者挤压的材料,因为本身可塑性强,在幼儿探究操作中,会根据幼儿的不同思维进行变化,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在“看谁落得慢”探索活动中,提供的打气筒、手帕、气球、纸等材料在幼儿的手中,气球变成热气球、手帕变成降落伞、打气筒变成了风箱,纸则直接变成了纸飞机。终于,气球让积木落得慢了,手帕让纽扣落得慢了,打气筒让羽毛落得慢了,纸飞机也慢慢落下来。整个活动中,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尝试着不同的想法,思维也随着这些想法发散出去。
  三、采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质疑,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保证
  《孟子》说过:尽信书而不如无书。在我们的科学探究中,既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又要鼓励幼儿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敢于质疑所讲的问题,这对于开发幼儿的求异思维非常重要。但对幼儿所提问题正确与否,是否与科学有关,都要认真回答、释疑,并予以表扬或支持,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气氛,使幼儿乐学、愿学,决不能挫伤幼儿生疑发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压抑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引导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导”语要能拓展幼儿思路,发散幼儿思维,如,“如果……会有什么变化呢”“再试试别的方法”“和别人材料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等,评价语则要带有鼓励性、质疑性,不能是简单的“对”“不对”“很好”,而应该是“真的是这样的吗?”“谁有更好的想法?”“你觉得某某小朋友的回答怎样?”等。
  四、设计多元化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多元化的提问是指在活动中要不拘一格地应用提问,使“问”能生“思”,“问”有所“得”。这时,“层次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1.层次性提问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能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参与思考活动中。层次性提问一般包括两种:一是由易到难,二是由表及里。每个活动中如能结合这两种提问进行,让幼儿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保证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参与思考。如,在活动“影子”中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中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高层次思维发展。
  2.开放性提问
  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发现,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辨的习惯和辨证看问题的方法。如,在主题活动“和纸玩游戏”中,我的提问是“纸可以做什么?”小朋友的回答是:“可以画画、写字”“折纸”“包东西”“做成袋子”“擦嘴巴”“做成一百元的钱”“做成衣服”……每个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答案竟然这么多。在科学活动“顶纸板”中,我问“在把纸板顶起来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的回答是:“易拉罐很容易顶起纸板,胶棒有点难”“一定要把胶棒顶在纸板的当中才行”“用两根胶棒能很快顶起纸板”……在这些回答中,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活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好想象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如,在“认识轮子”的活动过程中,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其实想想,这些回答也不无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
  义庄小学幼儿园)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使学生对运算和测量结果概括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第70个年头,同时也是同煤集团建企70周年,这个时候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非凡、正当其时。深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是辅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适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
目标教学是达成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才有利于营造素质教育的教学氛围,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开展课外活动,是丰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