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以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标准,这种选拔人才“毛坯”的方式导致了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得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人才培养的方式严重的制约着符合“三个面向”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要通过教育模式,学生角色,评价机制的转变和学生的兴趣激发,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推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 学习方式 改变 创新能力 培养 探微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高中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必须着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选择性、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鞭赶”、“一刀切”,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学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必须摈弃强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起积极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总结获得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方法、重能力、重“过程”转变;由侧重于“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双向互动,双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受,老师控制课堂教学,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始终处于被接受状态的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给学生一个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2.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理论一直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应试教育及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角色扮演发生了严重错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在整体划一的教学课程规划安排下,使学生失去了学生的选择性、探索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错位。这样,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演主角,学生演配角,这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获得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中主动参与者。”所以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扫清障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化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总结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激励。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和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的教改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是我们转变学生角色,使之回归主体地位的成功范例。
3.以评价机制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德、智、体、美、劳方面难以有客观统一的量化评价标准,高考成绩仍是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考试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择性。因此,这种大规模考试在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有它的局限性。必须照顾大多数、很难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是统一考试的天然缺陷。以分数论成败,成为社会衡量和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最重要尺度。这种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顺利开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种社会环境迫使我们研究分数、研究高考。许多该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由老师做好后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依赖、等、靠心理非常严重,实践操作、自主动手、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讲的能力下降。学生在高考设定的“围城”中被动地接受着各方面的摆布,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激情,创新火花,被分数补课消磨殆尽,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权利也被剥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束缚。
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选择和有力推动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有效开展,促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实现评价和选拔人才“毛坯”的机制和标准的转变,变以分数为唯一尺度为分数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改革的导向作用。其次,同时,改变以往对学生、教师、学校用分数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由一元化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由看终点、重结果评价向发展、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转变;由重竞争性评价向重激励性评价转变。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公平性和合理性。第三,建立和完善从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贯彻实施评价的监督机制,改变综合素质评价刚性不足,弹性有余及其掩盖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状况,严格评价实施的制度及违规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使监督和制度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器。
4.激发学习兴趣,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指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商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道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和学习事业上取得的成绩无一不是在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紧紧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4.1 以疑生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过程实质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情景疑问,课堂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感悟情景的过程中适时巧妙地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努力去思考、去探索、讨论、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搜集查阅资料,思考、分析、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当他们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和喜悦,同时,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2 参与激趣。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性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调查访问、观察网络书刊查阅资料,办手抄报、开模拟会。例如: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精心组织指导学生举办学校收费模拟听证会,组织学生调查村民自治,调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状况,拟写《村民自治章程》《我给人大代表的信》等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生活。
5.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内容上,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要改革以往那种灌输、封闭式教育,高强度训练和大剂量填鸭的教育模式,在时间上给他们宽松的余地,使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向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在空间上也要宽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扩大活动范围。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让学生通过走访、观察、调查,参与座谈会、模拟听证会、模拟民主选举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丰富生活经验,开拓知识视野和思维。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师道尊严下,教师是法官,是裁判者的理念思想,积极构建和谐、友善、合作、互敬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交流讨论、探究氛围。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别出心裁,感于冲破传统观念,感于向老师、向错误理论挑战,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形成自己的新观念。让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和批判。对于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达出自己观点,思路和方法的学生多给予支持和表扬鼓励,让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充分迸发,让创新的幼芽得到呵护。
【关键词】新课改 学习方式 改变 创新能力 培养 探微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高中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必须着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选择性、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鞭赶”、“一刀切”,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学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必须摈弃强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起积极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总结获得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方法、重能力、重“过程”转变;由侧重于“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双向互动,双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受,老师控制课堂教学,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始终处于被接受状态的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给学生一个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2.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理论一直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应试教育及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角色扮演发生了严重错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在整体划一的教学课程规划安排下,使学生失去了学生的选择性、探索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错位。这样,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演主角,学生演配角,这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获得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中主动参与者。”所以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扫清障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强化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总结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激励。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和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的教改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是我们转变学生角色,使之回归主体地位的成功范例。
3.以评价机制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德、智、体、美、劳方面难以有客观统一的量化评价标准,高考成绩仍是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考试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择性。因此,这种大规模考试在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有它的局限性。必须照顾大多数、很难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是统一考试的天然缺陷。以分数论成败,成为社会衡量和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最重要尺度。这种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顺利开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种社会环境迫使我们研究分数、研究高考。许多该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由老师做好后灌输给学生,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依赖、等、靠心理非常严重,实践操作、自主动手、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讲的能力下降。学生在高考设定的“围城”中被动地接受着各方面的摆布,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激情,创新火花,被分数补课消磨殆尽,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权利也被剥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束缚。
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选择和有力推动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有效开展,促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实现评价和选拔人才“毛坯”的机制和标准的转变,变以分数为唯一尺度为分数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改革的导向作用。其次,同时,改变以往对学生、教师、学校用分数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由一元化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由看终点、重结果评价向发展、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转变;由重竞争性评价向重激励性评价转变。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公平性和合理性。第三,建立和完善从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贯彻实施评价的监督机制,改变综合素质评价刚性不足,弹性有余及其掩盖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状况,严格评价实施的制度及违规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使监督和制度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器。
4.激发学习兴趣,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指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商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道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和学习事业上取得的成绩无一不是在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紧紧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4.1 以疑生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过程实质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情景疑问,课堂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感悟情景的过程中适时巧妙地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努力去思考、去探索、讨论、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搜集查阅资料,思考、分析、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当他们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和喜悦,同时,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2 参与激趣。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性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调查访问、观察网络书刊查阅资料,办手抄报、开模拟会。例如: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精心组织指导学生举办学校收费模拟听证会,组织学生调查村民自治,调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状况,拟写《村民自治章程》《我给人大代表的信》等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生活。
5.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内容上,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要改革以往那种灌输、封闭式教育,高强度训练和大剂量填鸭的教育模式,在时间上给他们宽松的余地,使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向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在空间上也要宽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条件和机会,扩大活动范围。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让学生通过走访、观察、调查,参与座谈会、模拟听证会、模拟民主选举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丰富生活经验,开拓知识视野和思维。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师道尊严下,教师是法官,是裁判者的理念思想,积极构建和谐、友善、合作、互敬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交流讨论、探究氛围。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别出心裁,感于冲破传统观念,感于向老师、向错误理论挑战,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形成自己的新观念。让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和批判。对于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达出自己观点,思路和方法的学生多给予支持和表扬鼓励,让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充分迸发,让创新的幼芽得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