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学校,因种种原因,少数教师游离于集体核心之外,成为学校发展中的“边缘人”。学校管理者往往认为,他们不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主力队员”,从而任其在集体的边缘上“自由行走”。笔者认为,校长应努力改变“边缘人”现有的游离状态和行走方式。
究竟哪些教师容易走向边缘或处在边缘上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类:(1)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学业务不够熟悉,又容易受社会多元价值的影响,如果校长不及时引领,他们就很容易滑向边缘。(2)“小学科”教师。有的校长只关注“大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忽视“小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这部分教师心灰意冷、安于现状、远离集体核心。(3)后勤岗位的教工。他们很少得到校长的关心和爱护,其他教师也认为他们是学校“打杂”的,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做的是琐事、杂事,往往自己也把自己定位在“边缘地带”。(4)一些犯过错误的教师。他们觉得自己过去在某方面丢了脸面,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认为校长对自己抱有成见,所以自暴自弃,不思进取。(5)视教师职业为“鸡肋”的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和敬爱之心,认为教师职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不愿辞职又不想尽职,热衷于有偿家教、做生意、搞第二职业,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正确引导“边缘人”,帮助他们主动地融入学校集体中,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是校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他们的行走方式,引导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摸清这些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环境。我带领班子成员真诚地走进“边缘区”,和这些教师一起分析他们走向边缘的原因及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危害,消除其自卑自贱的心理,及时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早日走出阴影。
其次,引导教师热爱、敬重学校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引领教师认识到:每个岗位都是神圣的,都是学校的一块招牌、一副“门脸”,没有贵贱之分。我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不遗余力地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使其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帮其找到自豪感和成就感。
再次,抓住契机,采用多种沟通技巧,与“边缘教师”加强沟通。对不同类型的“边缘教师”,我抓住契机,根据其观念、个性、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沟通技巧,或公开点拨,或私下交谈,或在教师博客上与教师交流,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其不足和长处,使其树立信心,融入集体;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价值,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身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最后,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我努力营造“个性张扬、岗位闪亮、注重肯定与激励”的良好氛围,为“边缘教师”开“小灶”。例如:我有意识地多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培训辅导,上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的机会;在主题活动中,精心为他们挑选角色,放大其个性色彩,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同时,我们要求党员干部、骨干教师主动与他们结对,携手结伴同行,在学习上互相勉励,在工作上合作互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形成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共同体。
(编辑 许丽艳)
究竟哪些教师容易走向边缘或处在边缘上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类:(1)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学业务不够熟悉,又容易受社会多元价值的影响,如果校长不及时引领,他们就很容易滑向边缘。(2)“小学科”教师。有的校长只关注“大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忽视“小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这部分教师心灰意冷、安于现状、远离集体核心。(3)后勤岗位的教工。他们很少得到校长的关心和爱护,其他教师也认为他们是学校“打杂”的,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做的是琐事、杂事,往往自己也把自己定位在“边缘地带”。(4)一些犯过错误的教师。他们觉得自己过去在某方面丢了脸面,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认为校长对自己抱有成见,所以自暴自弃,不思进取。(5)视教师职业为“鸡肋”的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和敬爱之心,认为教师职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不愿辞职又不想尽职,热衷于有偿家教、做生意、搞第二职业,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正确引导“边缘人”,帮助他们主动地融入学校集体中,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是校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他们的行走方式,引导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摸清这些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环境。我带领班子成员真诚地走进“边缘区”,和这些教师一起分析他们走向边缘的原因及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危害,消除其自卑自贱的心理,及时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早日走出阴影。
其次,引导教师热爱、敬重学校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引领教师认识到:每个岗位都是神圣的,都是学校的一块招牌、一副“门脸”,没有贵贱之分。我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不遗余力地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使其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帮其找到自豪感和成就感。
再次,抓住契机,采用多种沟通技巧,与“边缘教师”加强沟通。对不同类型的“边缘教师”,我抓住契机,根据其观念、个性、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沟通技巧,或公开点拨,或私下交谈,或在教师博客上与教师交流,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其不足和长处,使其树立信心,融入集体;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价值,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身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最后,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我努力营造“个性张扬、岗位闪亮、注重肯定与激励”的良好氛围,为“边缘教师”开“小灶”。例如:我有意识地多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培训辅导,上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的机会;在主题活动中,精心为他们挑选角色,放大其个性色彩,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同时,我们要求党员干部、骨干教师主动与他们结对,携手结伴同行,在学习上互相勉励,在工作上合作互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形成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共同体。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