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生在校的时间短,学校空间有限以及教材滞后等问题,许多学习的内容、实验的设施无法与时俱进,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回到家以后又因为缺少相应的科学主题探究活动,导致不少学生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严重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资源生活化已经成为学生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渠道,是学生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教学资源生活化活动资源的开发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开发实验制作类资源
实验和制作是小学科学活动的主要探究活动,具有较多可开发的空间,学生在实验和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教科书中所传授的知识,还可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创造力。
(一)生活小实验的开发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主要是针对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结果进行再次的验证和重现。对于成人来讲可能是幼稚、低级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就不同了,这种实验是安全的,是他们学习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亲历科学知识、拓展探究视野、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实验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学完《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一个联系生活的延伸实验活动,除了课本中提到的推、拉注射器会发出“啪”一声的方法证明空气压缩和体积变化外,还可以利用空气的这一性质制作“空气炮”“摔炮”等游戏活动。这样的实验材料容易取得,实验的方法也不复杂,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还巩固了课内知识。
(二)生活小制作的改良活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去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已经存在的用具进行某些方面的改进使其更加适合自己的需要,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进行“改良黑板槽”的课外活动,主要原则是使清理黑板槽变得简单化,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必要时教师提供方案参考、案例分析。其实,在这活动中学生最终的方案不是重点,而是使他们在这过程中养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试着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来,最终实现具有发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开发生活中观察记录类资源
观察记录是学生感官认知世界常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变得更加专注,提高了注意力,也是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
(一)生活中的观察记录
生活中的观察记录,目的是为了调查学生及相关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现象和数据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果,试图寻求相应的对策等活动。如学生在参与“记录生活中的垃圾”这项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每天对学校、家中、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情况进行统计记录,然后全班汇总。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主题与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参与数据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中垃圾的数量之多,危害之大,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树立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的价值取向。
(二)较长期的实验记录
对于一些实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也需要学生投入较长时间参与各种因素的控制并作相应的观察和记录。如在《新的生命》这一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种植一种植物,从播种到发芽长,甚至开花结果的各个环节进行翔实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分析。教师要参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活动前的指导、活动中督促、活动后的分析。要注意环节和关键点的处理,甚至可以用变量的控制进行一些对照组的实验,使实验的形式更加丰富。
三、開发生活中表达交流类资源
学生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离不开表达与交流,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都能引发其他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思维碰撞,引起更多学生的批判和质疑。
(一)讨论类交流活动
讨论是学生之间最为常见的一种交流活动,它可以实时反映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因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涉及太大范围的问题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将讨论活动延伸到课外交流就顺理成章了。讨论的最终结果不是重点,这类活动的重点在于教师要适时的“激化”矛盾、“制造”问题,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在“头脑风暴”中针对问题进行各种假设与思考,并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讨论交流更高效。
(二)展示类交流活动
学生的作品汇集着思维与制作成果的最终展示,课外时间集中一定范围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弥补课堂内时间短的缺陷。通过作品展示这一渠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提升自信心。学生在观看作品展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促使自己进步。
四、开发生活中资料收集类资源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已经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因资料、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科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资料收集和处理的活动。
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对少年儿童都是免费开放的场所,都是很好的科学探究场所。以科技馆为例,它蕴藏着天文、地理、科技等诸多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点不在于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在组织学生参观之前要做好功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离开时能思考更多的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毋庸置疑,教学资源生活化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延续和补充,生活化资源的开发是课外活动得以顺利持续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开发好生活化资源,真正地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形成能力,转化成影响其一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KC-201810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古田县实验小学 福建
一、开发实验制作类资源
实验和制作是小学科学活动的主要探究活动,具有较多可开发的空间,学生在实验和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教科书中所传授的知识,还可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创造力。
(一)生活小实验的开发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主要是针对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结果进行再次的验证和重现。对于成人来讲可能是幼稚、低级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就不同了,这种实验是安全的,是他们学习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亲历科学知识、拓展探究视野、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实验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学完《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一个联系生活的延伸实验活动,除了课本中提到的推、拉注射器会发出“啪”一声的方法证明空气压缩和体积变化外,还可以利用空气的这一性质制作“空气炮”“摔炮”等游戏活动。这样的实验材料容易取得,实验的方法也不复杂,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还巩固了课内知识。
(二)生活小制作的改良活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去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已经存在的用具进行某些方面的改进使其更加适合自己的需要,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进行“改良黑板槽”的课外活动,主要原则是使清理黑板槽变得简单化,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必要时教师提供方案参考、案例分析。其实,在这活动中学生最终的方案不是重点,而是使他们在这过程中养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试着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来,最终实现具有发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开发生活中观察记录类资源
观察记录是学生感官认知世界常用的一种探究方法,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变得更加专注,提高了注意力,也是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
(一)生活中的观察记录
生活中的观察记录,目的是为了调查学生及相关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现象和数据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果,试图寻求相应的对策等活动。如学生在参与“记录生活中的垃圾”这项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每天对学校、家中、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情况进行统计记录,然后全班汇总。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主题与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参与数据的分析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中垃圾的数量之多,危害之大,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树立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的价值取向。
(二)较长期的实验记录
对于一些实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也需要学生投入较长时间参与各种因素的控制并作相应的观察和记录。如在《新的生命》这一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种植一种植物,从播种到发芽长,甚至开花结果的各个环节进行翔实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分析。教师要参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活动前的指导、活动中督促、活动后的分析。要注意环节和关键点的处理,甚至可以用变量的控制进行一些对照组的实验,使实验的形式更加丰富。
三、開发生活中表达交流类资源
学生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离不开表达与交流,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都能引发其他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思维碰撞,引起更多学生的批判和质疑。
(一)讨论类交流活动
讨论是学生之间最为常见的一种交流活动,它可以实时反映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因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涉及太大范围的问题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将讨论活动延伸到课外交流就顺理成章了。讨论的最终结果不是重点,这类活动的重点在于教师要适时的“激化”矛盾、“制造”问题,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在“头脑风暴”中针对问题进行各种假设与思考,并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讨论交流更高效。
(二)展示类交流活动
学生的作品汇集着思维与制作成果的最终展示,课外时间集中一定范围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弥补课堂内时间短的缺陷。通过作品展示这一渠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提升自信心。学生在观看作品展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促使自己进步。
四、开发生活中资料收集类资源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已经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因资料、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科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资料收集和处理的活动。
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对少年儿童都是免费开放的场所,都是很好的科学探究场所。以科技馆为例,它蕴藏着天文、地理、科技等诸多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点不在于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在组织学生参观之前要做好功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离开时能思考更多的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毋庸置疑,教学资源生活化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延续和补充,生活化资源的开发是课外活动得以顺利持续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开发好生活化资源,真正地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形成能力,转化成影响其一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KC-201810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古田县实验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