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横渠书院是一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之一宝鸡文理学院筹建的二级学院,横渠书院的建设是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模式的新探索。首先,采取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企业筹资建设、高校租赁使用的合作办学模式,体现了地方高校办学空间拓展路径的新探索;其次,以古代书院文化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体现了地方高校培育人才的新探索;最后,以高校带动区域文化发展,体现了地方高校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职能的新探索。
[关键词] 横渠书院 关学 地方高校 区域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应用型人才为取向的陕西地市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编号:2010JK014)和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ZK0723)阶段性成果。
2011年,宝鸡文理学院在原有18个系部的基础上,筹建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以下称“横渠书院”),这是地方高校对其自身和区域互动发展的新探索。
举债变租赁:地方高校办学空间拓展模式的新探索
横渠书院的建设不同于原有的举债征地办学模式,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新突破。贷款征地最终导致高校举债办学问题严重。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借、贷款累计总额在4500-5000亿。[1]
筹建横渠书院的建设初步设想,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要必须继续向银行贷款;二是要办理异地土地征用手续。调整后的办学模式:第一,从政策上不违背政府不允许举债办学,异地办学的政策;第二,保证现有的政府给高校的学费补偿和配套还款及时用到给银行还贷的事宜上来;第三,确保了当前教职工收入的适度涨幅,同时极大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有利于将来横渠书院办学效益和管理的企业化模式借鉴。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古代书院文化融合现代大学制度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横渠书院的筹建本身立足于对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中的良好育人模式和横渠书院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新的尝试,是古代书院文化融合现代大学制度培育人才的新探索。
书院办学本身具有一些优点:第一,讲学自由,学风纯正。第二,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是书院“师生感情甚笃”,二是书院教学以学生自修研究为主。第三,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古代书院的很多优点对现在教育仍有很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同时书院原有的书院文化和人文意蕴是宝贵的育人财富,其中张载与关学是横渠书院存在和赖以生长的灵魂。新时期的横渠书院建立,是建立在旧横渠书院的文化和地域之上的,必将再次引发现代大学如何融合古代书院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这一重要论题。
书院积极构建大学新型的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从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汲取营养。在本科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在校内横渠书院开办学术沙龙、张载与关学讲习班;在眉县横渠书院建立二级学院。凝聚陕西关学研究力量,推动陕西关学研究乃至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在环境育人方面:充分重视环境育人,以张载祠、横渠书院旧址为育人平台。
高校与区域互动: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校地共赢模式构建的新探索
地方高校和区域的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源自于高等教育的第三职能。美国“相互作用大学”是高等学校和地方合作的典型。相互作用大学为谋求共同的利益,满足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分校或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利用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利用资源优势,辐射周边地区。[3]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号召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当引导者、推动者和协调者,可以委派或者成立组织专门机构予以支持;通过政策性立法予以支持;以科研计划对产学研予以支持;设立基金,拨出专款予以支持。[4]
地方高等学校如何充分挖掘并发展区域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共赢模式构建,这就是宝鸡文理学院筹建横渠书院的新探索。区域高校最大的文化优势是在区域社会中的“唯一性”,又因为地市区域与中心大城市相比较,区域文化资源、文化层次相对偏少、偏低,因而突出了区域高校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性。[5]
横渠书院的建设计划从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服务地方两个层面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方面:合作编写《张载关学》校本教材,通过多种媒介宣传普及张载及关学的文化思想、精神价值。服务地方方面:积极发挥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在服务地方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主动参与眉县张载文化示范区、仿宋一条街、干部教育中心的策划、论证、咨询等工作。
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张载关学精神,挖掘关学地域文化资源为目标,将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等方面的作用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 2007(4):12.
[2]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176-184.
[3]王保华,张婕主编.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6.
[4]罗焰,黎明著.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8:247.
[5]徐同文著.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194.
作者单位:冯 东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唐 澍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王大浩 宝鸡文理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处
陕西宝鸡
[关键词] 横渠书院 关学 地方高校 区域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应用型人才为取向的陕西地市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编号:2010JK014)和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ZK0723)阶段性成果。
2011年,宝鸡文理学院在原有18个系部的基础上,筹建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以下称“横渠书院”),这是地方高校对其自身和区域互动发展的新探索。
举债变租赁:地方高校办学空间拓展模式的新探索
横渠书院的建设不同于原有的举债征地办学模式,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新突破。贷款征地最终导致高校举债办学问题严重。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借、贷款累计总额在4500-5000亿。[1]
筹建横渠书院的建设初步设想,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要必须继续向银行贷款;二是要办理异地土地征用手续。调整后的办学模式:第一,从政策上不违背政府不允许举债办学,异地办学的政策;第二,保证现有的政府给高校的学费补偿和配套还款及时用到给银行还贷的事宜上来;第三,确保了当前教职工收入的适度涨幅,同时极大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有利于将来横渠书院办学效益和管理的企业化模式借鉴。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古代书院文化融合现代大学制度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横渠书院的筹建本身立足于对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中的良好育人模式和横渠书院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新的尝试,是古代书院文化融合现代大学制度培育人才的新探索。
书院办学本身具有一些优点:第一,讲学自由,学风纯正。第二,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是书院“师生感情甚笃”,二是书院教学以学生自修研究为主。第三,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古代书院的很多优点对现在教育仍有很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同时书院原有的书院文化和人文意蕴是宝贵的育人财富,其中张载与关学是横渠书院存在和赖以生长的灵魂。新时期的横渠书院建立,是建立在旧横渠书院的文化和地域之上的,必将再次引发现代大学如何融合古代书院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这一重要论题。
书院积极构建大学新型的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从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汲取营养。在本科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在校内横渠书院开办学术沙龙、张载与关学讲习班;在眉县横渠书院建立二级学院。凝聚陕西关学研究力量,推动陕西关学研究乃至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在环境育人方面:充分重视环境育人,以张载祠、横渠书院旧址为育人平台。
高校与区域互动: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校地共赢模式构建的新探索
地方高校和区域的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源自于高等教育的第三职能。美国“相互作用大学”是高等学校和地方合作的典型。相互作用大学为谋求共同的利益,满足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分校或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利用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利用资源优势,辐射周边地区。[3]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号召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当引导者、推动者和协调者,可以委派或者成立组织专门机构予以支持;通过政策性立法予以支持;以科研计划对产学研予以支持;设立基金,拨出专款予以支持。[4]
地方高等学校如何充分挖掘并发展区域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共赢模式构建,这就是宝鸡文理学院筹建横渠书院的新探索。区域高校最大的文化优势是在区域社会中的“唯一性”,又因为地市区域与中心大城市相比较,区域文化资源、文化层次相对偏少、偏低,因而突出了区域高校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性。[5]
横渠书院的建设计划从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服务地方两个层面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方面:合作编写《张载关学》校本教材,通过多种媒介宣传普及张载及关学的文化思想、精神价值。服务地方方面:积极发挥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在服务地方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主动参与眉县张载文化示范区、仿宋一条街、干部教育中心的策划、论证、咨询等工作。
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张载关学精神,挖掘关学地域文化资源为目标,将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等方面的作用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 2007(4):12.
[2]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176-184.
[3]王保华,张婕主编.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6.
[4]罗焰,黎明著.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8:247.
[5]徐同文著.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194.
作者单位:冯 东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唐 澍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王大浩 宝鸡文理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处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