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全社会与广大教育部门对于国人自身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想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做起,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小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初,感知事物的能力较为笼统、单一,容易受到周围人、事的影响,无法准确判断出对错。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逐渐变得稳定而丰富起来,对于周围事物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并开始借助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和判断,他们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与不解,这就需要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的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教学精华与授课经验,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就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优化教学内容,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价值在于实效,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平日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在课上固定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这40分钟。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当然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地将知识点涵盖其中,但是也应适当优化教学结构,将知识内容更加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放松思考,跟随教师的思路走下去。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笔者就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民俗图片,并将祖国各地比较有特色的节日习俗给学生进行了相关讲解,大家看到鲜艳的民族服饰、喜庆的节日装饰、丰富的节日娱乐项目之后都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将自己对节日的认识与体会表达出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笔者也力图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教育即生活”这一教学理念,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促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来体验传统文化,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来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特有魅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之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民俗风貌,学会尊重和欣赏地域间的差异与和谐,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意识。
挖掘实际案例,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情况,由于品德教学教材内容涵盖了许多理论知识,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大篇幅地讲解下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新时代下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课程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依据正确的思想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提升自身的道德思想意识。例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向学生发问道:“同学们都坐过公共汽车,谁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不文明的行为都有哪些?”学生一听是自己熟悉了解的事情,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有些人在车上随便扔饮料瓶、纸屑,有的说有些人不遵守上车秩序,只知道抢座位、占座位……看到大家都投入到忘我的讨论中,笔者将在公交车上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一一列出,并将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出了解释,由于这些内容都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在本节课中既了解了公交车上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又懂得了遵守公共秩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调学生为本,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紧随新课改的要求,将更多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想。在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之后,教师应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并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力求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收获进步与成长。例如,在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笔者将一些生活中和迷信活动有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来判断出这种行为的对错,但是班内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家长平日工作繁忙都是由老人照看的缘故,难免受到老人的影响有一些错误的思想认知,例如月亮出现不同形状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没有从说教的角度入手来教育学生,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在课本中查找相关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等方法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从而圆满解决了这名同学的疑惑,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
总而言之,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优秀人才,就应在小学阶段重視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让他们在课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思想认识。
优化教学内容,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价值在于实效,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平日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在课上固定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这40分钟。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当然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地将知识点涵盖其中,但是也应适当优化教学结构,将知识内容更加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放松思考,跟随教师的思路走下去。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笔者就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民俗图片,并将祖国各地比较有特色的节日习俗给学生进行了相关讲解,大家看到鲜艳的民族服饰、喜庆的节日装饰、丰富的节日娱乐项目之后都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将自己对节日的认识与体会表达出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笔者也力图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教育即生活”这一教学理念,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促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来体验传统文化,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来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特有魅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之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民俗风貌,学会尊重和欣赏地域间的差异与和谐,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意识。
挖掘实际案例,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情况,由于品德教学教材内容涵盖了许多理论知识,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大篇幅地讲解下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新时代下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课程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依据正确的思想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提升自身的道德思想意识。例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向学生发问道:“同学们都坐过公共汽车,谁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不文明的行为都有哪些?”学生一听是自己熟悉了解的事情,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有些人在车上随便扔饮料瓶、纸屑,有的说有些人不遵守上车秩序,只知道抢座位、占座位……看到大家都投入到忘我的讨论中,笔者将在公交车上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一一列出,并将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出了解释,由于这些内容都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在本节课中既了解了公交车上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又懂得了遵守公共秩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调学生为本,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紧随新课改的要求,将更多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想。在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之后,教师应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并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力求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收获进步与成长。例如,在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笔者将一些生活中和迷信活动有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来判断出这种行为的对错,但是班内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家长平日工作繁忙都是由老人照看的缘故,难免受到老人的影响有一些错误的思想认知,例如月亮出现不同形状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没有从说教的角度入手来教育学生,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在课本中查找相关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等方法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从而圆满解决了这名同学的疑惑,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
总而言之,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优秀人才,就应在小学阶段重視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让他们在课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