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决非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咨询者、支持者。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因此教师教学的任务和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展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善于引导,启发深思,可使学生从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物理概念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概念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如“汽化”概念的教学,学生这方面的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晒在外面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学生自主分组讨论,通过讨论知道:衣服中的水分到空气中去了。但学生会产生疑惑:“水到空气中为什么看不见?”教师要加以引导,平常空气中有许多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这说明湿衣服中的水分到空气中,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二)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叫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汽化”的概念。并继续设置问题对“汽化”进一步探究。
1.湿衣服无论在晴天或阴天,冬天或夏天都能晾干,晾衣服是从外向里干,还是从里向外干?
这些问题都可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总结出蒸发的特征: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2)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
2.设置“水沸腾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自主讨论叙述水沸腾的过程,归纳总结出沸腾的特征: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又如“密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轻重”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
1.棉花和铁,谁轻谁重?
2.为什么说,铁重棉花轻?
3.怎样比较物质的轻重?
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各抒己见,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引出要比较物质轻重所涉及的关键词“质量”、“体积”,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质轻重的方法。
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
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应创设恰当的情景,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重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导入“浮力”新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图片和动画(1)死海中的人在水中仰面看书。(2)鸭子在水面自由游玩,轮船在海面畅游。(3)气球升空。然后设疑提问:前两种现象中各研究对象都未沉入水中说明了水对各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第三个动画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同学们猜测后异口同声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的缘故。这时教师顺势指出这个力就是浮力,并板书课题。这样开课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二)设疑提问,注重引导,领悟探究方法
在探究浮力测量时,我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1.把乒乓球和铁块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分析他们各自的受力情况。然后猜想,乒乓球浮起的原因,铁块是否受浮力?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试着从受力角度分析说明自己猜想的理由
3.设计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讨论:
(1)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比较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拉弹簧时测力计的力就小了?(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5.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写出结论:示数差即为浮力大小,这是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亲身实践,寻找规律,大胆猜想,得出结论
(1)让每位学生将实验台上的易拉罐放在水中,逐渐向下按,感受浮力的变化。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浮力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猜想,否定其中一些错误的猜想,合并一些同类的猜想,最后达成共识,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2)在以上猜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基米德的实验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后,请学生发言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进一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理:F浮=G排=ρ液V排g。
事实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而且能在体验探索知識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不但能教学生学会,而且能让学生会学,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概念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物理概念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概念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如“汽化”概念的教学,学生这方面的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晒在外面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学生自主分组讨论,通过讨论知道:衣服中的水分到空气中去了。但学生会产生疑惑:“水到空气中为什么看不见?”教师要加以引导,平常空气中有许多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这说明湿衣服中的水分到空气中,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二)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叫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汽化”的概念。并继续设置问题对“汽化”进一步探究。
1.湿衣服无论在晴天或阴天,冬天或夏天都能晾干,晾衣服是从外向里干,还是从里向外干?
这些问题都可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总结出蒸发的特征: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2)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
2.设置“水沸腾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自主讨论叙述水沸腾的过程,归纳总结出沸腾的特征: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又如“密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轻重”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
1.棉花和铁,谁轻谁重?
2.为什么说,铁重棉花轻?
3.怎样比较物质的轻重?
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各抒己见,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引出要比较物质轻重所涉及的关键词“质量”、“体积”,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质轻重的方法。
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
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应创设恰当的情景,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重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导入“浮力”新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图片和动画(1)死海中的人在水中仰面看书。(2)鸭子在水面自由游玩,轮船在海面畅游。(3)气球升空。然后设疑提问:前两种现象中各研究对象都未沉入水中说明了水对各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第三个动画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同学们猜测后异口同声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的缘故。这时教师顺势指出这个力就是浮力,并板书课题。这样开课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二)设疑提问,注重引导,领悟探究方法
在探究浮力测量时,我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1.把乒乓球和铁块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分析他们各自的受力情况。然后猜想,乒乓球浮起的原因,铁块是否受浮力?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试着从受力角度分析说明自己猜想的理由
3.设计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讨论:
(1)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比较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拉弹簧时测力计的力就小了?(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5.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写出结论:示数差即为浮力大小,这是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亲身实践,寻找规律,大胆猜想,得出结论
(1)让每位学生将实验台上的易拉罐放在水中,逐渐向下按,感受浮力的变化。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浮力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猜想,否定其中一些错误的猜想,合并一些同类的猜想,最后达成共识,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2)在以上猜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基米德的实验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后,请学生发言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进一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理:F浮=G排=ρ液V排g。
事实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而且能在体验探索知識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不但能教学生学会,而且能让学生会学,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