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贯主观题“补写句子”一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
要解好补写句子题,首先我们要树立一种“此空必须填此”的信念。这种题考查的其实是非智力因素。做题时要细心,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我们都要看清对所填句子的要求。就像试穿一件新衣服,多扣几粒扣子,就是多找几个比较点。如果所有的扣子扣上后看着都合适,那这件衣服肯定合适。一个句子填上去,如果既对应不了内容上的要求,又不符合结构上的约束,那这个句子肯定是填错了。
其次, “工夫”就是“功夫”。前者指花费的时间、心血,后者指水平。一定量的刷题是必要的。方法的摸索、语言的感知能力,往往是从练习中得来的。
再次,还是要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方法。下面,结合典型题目,我们了解一下有哪些方法。
[例][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1 。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 2 ,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 3 ,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解析] 1. 而家风家教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2. 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3. 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
这道题的第一空似乎没有什么难度,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填的是“它决定着你的未来”。乍看这样填似乎并无不妥,可是我们要意识到,“补写句子”题的语句与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中的句子不同。表现为两点:
1. 能够成为补写题的语段,其句子特点和句间关系相对来说是确定的,不是可东可西的;
2. 所要求填写的句子相对来说是唯一的。
而这两个“相对来说”,无论是在出题人还是做题人眼里,实际上都是绝对的。
首先从句间结构上看,本题第一空和第一空前一句共同构成后面内容的总起句,而后面句子间的分号又告诉我们总起的内容包括“家风”和“家教”两个方面。因为后面分写部分提到的都是道德方面的表现,所以还不能笼统概括为“家庭环境”,因为“家庭环境”还包括如“學习氛围”这样不属于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对第一空内容上的约束。
其次,从句子结构上看,第一空是前一句的“仿句”。前一句是一个比喻句,那么第一空也必须是比喻句。我们可以把“家风家教”比作课堂、校园风气。
我们可以总结出“补写句子”的两个原则:
1. 要为补写的句子设定内容和形式,避免顾此失彼。
2. 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这里既指语段中的标点,特别是冒号(总起)、分号(并列或转折)、句号(分写结束),也指所填句子后面的标点符号。它是对所填句子句式上的要求(如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例][2]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1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2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 3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解析] 1. 也有安全风险;2. 这样的纠结岂止于核电;3. 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补写的句子:1. 从而受到追捧;2. 难道我们仅仅只是纠结核电;3. 这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两难抉择。
这位同学第一空的错因是没有留意到第二句的“纠结”二字。解答该空首先要从整体把握语段。这一段是阐述核电有优势,也有缺陷,前两句是总起句。所以可以根据“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依循“有……,也有……”的句式,填上“也有安全风险”之类的语句。
第二空根据空后的问号与“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等内容,可知不仅仅是核电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空格处可填写“这样的纠结岂止于核电”“难道只有核电让人纠结吗”“什么事情不是好处与风险并存呢”之类的反问句。我们要注意所填句子后的标点符号对句式方面的要求。
由上题我们可以总结出:
3. 对语段要有全局观念,注意“总起句”“总收句”的涵盖范围。
4. 注意关联词。
[例][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1 ,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避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 ,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 3 ,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析] 1. 这并非偶然;2. 这就不难理解;3.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语段主要阐述了“衣”在“衣食住行”中排第一位的原因,这是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语段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分点阐述原因。第1处紧随中心句,强调其必然性,应填入“这并非偶然”之类的话语。而第2处太多同学填“为什么‘衣’会排在第一位呢”,这说明同学们普遍对代词“这”的运用缺乏认识。
“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这两句究竟是什么关系?说是因果吧,“因此”是前面的“不仅仅……还……”的原因,而不是后面句子的原因。后面的句子虽然有“为什么”,但句后并没有问号。关联词、标点这样的显性提示信息在这里根本不具备提示作用。而如果我们撇开那些所谓的“显性提示”,实际上后面的句子只是陈述了“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这样一个事实,前面的“因此”说的是“我国古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什么……令人惊叹”则是援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一般但服饰精美”的例子,说明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例证。所以第2处应填入“由此我们知道”“这就不难理解”之类的句子。
由上题我们可以知道:
5. 注意代词的运用,特别是“这”“那”“它”等。
6. 不要受某些“显性提示”的干扰。
(责任编辑 / 李晓静)
要解好补写句子题,首先我们要树立一种“此空必须填此”的信念。这种题考查的其实是非智力因素。做题时要细心,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我们都要看清对所填句子的要求。就像试穿一件新衣服,多扣几粒扣子,就是多找几个比较点。如果所有的扣子扣上后看着都合适,那这件衣服肯定合适。一个句子填上去,如果既对应不了内容上的要求,又不符合结构上的约束,那这个句子肯定是填错了。
其次, “工夫”就是“功夫”。前者指花费的时间、心血,后者指水平。一定量的刷题是必要的。方法的摸索、语言的感知能力,往往是从练习中得来的。
再次,还是要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方法。下面,结合典型题目,我们了解一下有哪些方法。
[例][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1 。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 2 ,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 3 ,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解析] 1. 而家风家教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2. 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3. 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
这道题的第一空似乎没有什么难度,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填的是“它决定着你的未来”。乍看这样填似乎并无不妥,可是我们要意识到,“补写句子”题的语句与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中的句子不同。表现为两点:
1. 能够成为补写题的语段,其句子特点和句间关系相对来说是确定的,不是可东可西的;
2. 所要求填写的句子相对来说是唯一的。
而这两个“相对来说”,无论是在出题人还是做题人眼里,实际上都是绝对的。
首先从句间结构上看,本题第一空和第一空前一句共同构成后面内容的总起句,而后面句子间的分号又告诉我们总起的内容包括“家风”和“家教”两个方面。因为后面分写部分提到的都是道德方面的表现,所以还不能笼统概括为“家庭环境”,因为“家庭环境”还包括如“學习氛围”这样不属于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对第一空内容上的约束。
其次,从句子结构上看,第一空是前一句的“仿句”。前一句是一个比喻句,那么第一空也必须是比喻句。我们可以把“家风家教”比作课堂、校园风气。
我们可以总结出“补写句子”的两个原则:
1. 要为补写的句子设定内容和形式,避免顾此失彼。
2. 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这里既指语段中的标点,特别是冒号(总起)、分号(并列或转折)、句号(分写结束),也指所填句子后面的标点符号。它是对所填句子句式上的要求(如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例][2]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1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2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 3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解析] 1. 也有安全风险;2. 这样的纠结岂止于核电;3. 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补写的句子:1. 从而受到追捧;2. 难道我们仅仅只是纠结核电;3. 这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两难抉择。
这位同学第一空的错因是没有留意到第二句的“纠结”二字。解答该空首先要从整体把握语段。这一段是阐述核电有优势,也有缺陷,前两句是总起句。所以可以根据“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依循“有……,也有……”的句式,填上“也有安全风险”之类的语句。
第二空根据空后的问号与“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等内容,可知不仅仅是核电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空格处可填写“这样的纠结岂止于核电”“难道只有核电让人纠结吗”“什么事情不是好处与风险并存呢”之类的反问句。我们要注意所填句子后的标点符号对句式方面的要求。
由上题我们可以总结出:
3. 对语段要有全局观念,注意“总起句”“总收句”的涵盖范围。
4. 注意关联词。
[例][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1 ,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避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 ,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 3 ,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析] 1. 这并非偶然;2. 这就不难理解;3.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语段主要阐述了“衣”在“衣食住行”中排第一位的原因,这是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语段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分点阐述原因。第1处紧随中心句,强调其必然性,应填入“这并非偶然”之类的话语。而第2处太多同学填“为什么‘衣’会排在第一位呢”,这说明同学们普遍对代词“这”的运用缺乏认识。
“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这两句究竟是什么关系?说是因果吧,“因此”是前面的“不仅仅……还……”的原因,而不是后面句子的原因。后面的句子虽然有“为什么”,但句后并没有问号。关联词、标点这样的显性提示信息在这里根本不具备提示作用。而如果我们撇开那些所谓的“显性提示”,实际上后面的句子只是陈述了“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这样一个事实,前面的“因此”说的是“我国古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什么……令人惊叹”则是援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一般但服饰精美”的例子,说明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例证。所以第2处应填入“由此我们知道”“这就不难理解”之类的句子。
由上题我们可以知道:
5. 注意代词的运用,特别是“这”“那”“它”等。
6. 不要受某些“显性提示”的干扰。
(责任编辑 / 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