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影响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呢?本文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谈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改革提出的第二项要求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使用这一工具的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挖掘以网络、图片、声音、视频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所负载的科学观念、人文理念,使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影响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作用。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很少注意发掘其内涵,仅满足于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陈述教学内容,甚至让信息技术以“电子板书”的面貌出现,而没有使信息技术真正起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师生共享资源,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海量的网络资源让师生双方在知识方面的差距逐渐缩短,而信息技术的成熟,也让师生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成为可能。因此,师生双方如果做到网络资源的共享、知识储备的共享、教学思路的共享,就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其中,教师以其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生活的丰富阅历、对课程的宏观定位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其对教学设计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方案等的决定性影响——教师要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需要程度对教学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论坛、贴吧、博客等平台,通过公布初步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的设想、教学实施流程、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如提供预习指导和预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等,将学生吸纳到教学设计当中来,请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参与讨论。
学生则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分享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畅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探讨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展示对教师教学的期待和需要等方式,对教学设计施加影响。
通过共享,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距,观察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对最初的设想进行修正,使教学设计更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生则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为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中,共享资源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方式,二者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满足恰当利用学习资源的需要
与教学设计阶段不同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分享学习资源,通过信息交流,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好学习资源,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方法有着天然的互融性。与讲授法相结合,可以让教师的讲解更生动更直观;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入;与谈话法相结合,可以使普及面更广、更能照顾到个体差异。
但是,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
1.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素养。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声音,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非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图片,是为了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而非忽视学生的观察力;引入视频,是为了生成新鲜真切的体验,而非代替学生的想象力;引用网络,是为了形成新的观点,而非取代学生的思维能力。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不是为了好看、热闹才运用到教学中的。
2.学生才是生成的主体。信息技术要利用自身优势,使学生摆脱时空的拘囿,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供更多参考借鉴,用多种手段、途径,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文化素养。信息技术让学生发现自己,信息技术让教师成全学生,或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成一个健康、完善的人。
三、课后反思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满足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需要
教师的课后反思是可以拿给学生看的,即课后反思的主体还有学生。
课后反思不应是教师课后的孤芳自赏或自怨自艾,它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课后所得。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收到的反馈只来自极少的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来自于学生的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出现偏差,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后反思进行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偏差。
课后反思应有学生的反思。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保证教学进度,就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反应。所以,应提倡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学生的反思主要是提出听课时产生的困惑、对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展示对教学内容的个性解读等,它是课堂发言的延续、是教学效果的增强。
要使这样的课后反思产生实效,就必须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为学生发展指出参考方向,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请教师指导作业,向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互相质疑、讨论,借鉴彼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习得知识的方法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种互动成为可能,并为之提供便捷有效的手段。这些互动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文本、音频、视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信息技术使互动的双方都有所提高,而且师生双方借助信息技术,体验到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改革提出的第二项要求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使用这一工具的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挖掘以网络、图片、声音、视频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所负载的科学观念、人文理念,使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影响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作用。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很少注意发掘其内涵,仅满足于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陈述教学内容,甚至让信息技术以“电子板书”的面貌出现,而没有使信息技术真正起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师生共享资源,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海量的网络资源让师生双方在知识方面的差距逐渐缩短,而信息技术的成熟,也让师生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成为可能。因此,师生双方如果做到网络资源的共享、知识储备的共享、教学思路的共享,就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其中,教师以其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生活的丰富阅历、对课程的宏观定位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其对教学设计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方案等的决定性影响——教师要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需要程度对教学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论坛、贴吧、博客等平台,通过公布初步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的设想、教学实施流程、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如提供预习指导和预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等,将学生吸纳到教学设计当中来,请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参与讨论。
学生则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分享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畅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探讨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展示对教师教学的期待和需要等方式,对教学设计施加影响。
通过共享,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距,观察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对最初的设想进行修正,使教学设计更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生则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为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中,共享资源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方式,二者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挖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满足恰当利用学习资源的需要
与教学设计阶段不同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分享学习资源,通过信息交流,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好学习资源,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方法有着天然的互融性。与讲授法相结合,可以让教师的讲解更生动更直观;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入;与谈话法相结合,可以使普及面更广、更能照顾到个体差异。
但是,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
1.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素养。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声音,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非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图片,是为了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而非忽视学生的观察力;引入视频,是为了生成新鲜真切的体验,而非代替学生的想象力;引用网络,是为了形成新的观点,而非取代学生的思维能力。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不是为了好看、热闹才运用到教学中的。
2.学生才是生成的主体。信息技术要利用自身优势,使学生摆脱时空的拘囿,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供更多参考借鉴,用多种手段、途径,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文化素养。信息技术让学生发现自己,信息技术让教师成全学生,或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成一个健康、完善的人。
三、课后反思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满足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需要
教师的课后反思是可以拿给学生看的,即课后反思的主体还有学生。
课后反思不应是教师课后的孤芳自赏或自怨自艾,它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课后所得。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收到的反馈只来自极少的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来自于学生的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出现偏差,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后反思进行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偏差。
课后反思应有学生的反思。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保证教学进度,就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反应。所以,应提倡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学生的反思主要是提出听课时产生的困惑、对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展示对教学内容的个性解读等,它是课堂发言的延续、是教学效果的增强。
要使这样的课后反思产生实效,就必须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为学生发展指出参考方向,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请教师指导作业,向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互相质疑、讨论,借鉴彼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习得知识的方法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种互动成为可能,并为之提供便捷有效的手段。这些互动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文本、音频、视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信息技术使互动的双方都有所提高,而且师生双方借助信息技术,体验到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