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初,我从进贤县政协秘书长的岗位退下来,至现在,可以说已经吃了三年“老年饭”了。这三年来,我受聘在进贤县史志办公室收集志稿,编写《进贤县志》(1986~2000)。虽然辛苦,生活却过得充实,较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人都是要老的,而且要从自己干过多年、熟悉的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但初退下来时,往往一时又难于适应,容易消沉。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从来“古今方志半人物”。来史志办续修县志,我开始承担的是“人物志”的编写任务。在接触资料时,我读到进贤籍老领导、原中共长春市委书记李一平的生平事迹:一位地厅级老领导,在离休后,达观面对新生活,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处事为人,而且时刻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青少年教育奔走呼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使我心灵受到震撼。我从中悟出,我们退下来的人,之所以迷茫、消沉,主要是对“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必须对自己的下半辈子重新定位,找准人生坐标。我从中也悟出,一个人退下来后,不光要想到“老有所乐”,安于索取;更应该想到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奉献余热。如能做到“退休不退志”,“离职不失志”,这样才活得有意义,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此后,我重新振奋了精神,在史志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努力谱写事业新篇。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来史志办之前,因为自己撰写过县政协的志稿,加上搞了几十年的文字工作,发表了七八十万字的作品,所以我把写志看得比较简单,认为比较容易掌握。来史志办之后,除了“人物”篇之外,我还承担了工商联、环保、民族社会等分志稿的写作。起初自我感觉还比较好,但当我接触了国家、省、市史志方面的专家,让他们看了自己写的稿子,对照这些专家逐章逐节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感到差距还真不小,写志并非如我以前想象得那么容易。这里的行规多,不容许随意性。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从头学起,啃史志理论,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我在史志办的三年,算是读了三年史志“专科大学”,并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
这基本功,一谓“坐功”。从部门、单位收集到的一摞摞资料,得花时间分类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部志稿,洋洋几十万字,一篇一章,动辄上万字,而这都得靠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去写,在电脑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去敲,没有“坐功”怎么行?我来史志办之后,一年365天,除了下去收志稿,大部分时间都在桌案旁度过。
二谓“磨功”。要修志,需要广泛收集资料。这得上门去要,打电话去催,“上磨嘴唇皮,下磨脚板皮”。这期间,我的任务是收集县委、县政府大院以外的县直20多个单位的志稿,尽管年岁渐高,我凭两脚奔波于各单位,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齐了志稿。
三年来,由于我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持不懈,史志业务日渐长进,在写好自己承担的上述分志稿外,2004年2月,我又挑大梁,较好地完成了《进贤县志》(1986~2000)的总纂任务;2005年10月,这部志稿顺利地通过了史志专家的评审;2006年初,获准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此外,我还代表史志办审阅了《进贤县农业志》、《进贤县文化志》的稿件,成了半个方志“专家”。
我平生酷爱写作,在县史志办的三年中,我仍笔耕不辍。一是结合史志工作,撰写理论文章;二是闲时继续文艺作品的创作。有人说,“壮志不与年俱老,甘用余生写春秋”是我晚年的真实写照。我想,能在余生多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人都是要老的,而且要从自己干过多年、熟悉的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但初退下来时,往往一时又难于适应,容易消沉。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从来“古今方志半人物”。来史志办续修县志,我开始承担的是“人物志”的编写任务。在接触资料时,我读到进贤籍老领导、原中共长春市委书记李一平的生平事迹:一位地厅级老领导,在离休后,达观面对新生活,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处事为人,而且时刻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青少年教育奔走呼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使我心灵受到震撼。我从中悟出,我们退下来的人,之所以迷茫、消沉,主要是对“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必须对自己的下半辈子重新定位,找准人生坐标。我从中也悟出,一个人退下来后,不光要想到“老有所乐”,安于索取;更应该想到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奉献余热。如能做到“退休不退志”,“离职不失志”,这样才活得有意义,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此后,我重新振奋了精神,在史志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努力谱写事业新篇。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来史志办之前,因为自己撰写过县政协的志稿,加上搞了几十年的文字工作,发表了七八十万字的作品,所以我把写志看得比较简单,认为比较容易掌握。来史志办之后,除了“人物”篇之外,我还承担了工商联、环保、民族社会等分志稿的写作。起初自我感觉还比较好,但当我接触了国家、省、市史志方面的专家,让他们看了自己写的稿子,对照这些专家逐章逐节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感到差距还真不小,写志并非如我以前想象得那么容易。这里的行规多,不容许随意性。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从头学起,啃史志理论,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我在史志办的三年,算是读了三年史志“专科大学”,并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
这基本功,一谓“坐功”。从部门、单位收集到的一摞摞资料,得花时间分类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部志稿,洋洋几十万字,一篇一章,动辄上万字,而这都得靠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去写,在电脑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去敲,没有“坐功”怎么行?我来史志办之后,一年365天,除了下去收志稿,大部分时间都在桌案旁度过。
二谓“磨功”。要修志,需要广泛收集资料。这得上门去要,打电话去催,“上磨嘴唇皮,下磨脚板皮”。这期间,我的任务是收集县委、县政府大院以外的县直20多个单位的志稿,尽管年岁渐高,我凭两脚奔波于各单位,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齐了志稿。
三年来,由于我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持不懈,史志业务日渐长进,在写好自己承担的上述分志稿外,2004年2月,我又挑大梁,较好地完成了《进贤县志》(1986~2000)的总纂任务;2005年10月,这部志稿顺利地通过了史志专家的评审;2006年初,获准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此外,我还代表史志办审阅了《进贤县农业志》、《进贤县文化志》的稿件,成了半个方志“专家”。
我平生酷爱写作,在县史志办的三年中,我仍笔耕不辍。一是结合史志工作,撰写理论文章;二是闲时继续文艺作品的创作。有人说,“壮志不与年俱老,甘用余生写春秋”是我晚年的真实写照。我想,能在余生多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