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被发现。此后的艺术家们,为了复原那双断臂,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有人说,维纳斯右手揽着鸽子,左手持苹果喂鸽;有人说,维纳斯右手提着即将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有人说,维纳斯站在战神身后,右手握着战神的手腕,左手搭在战神肩上……由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女神的断臂至今未能复原,任凭世人想象。不过,维纳斯的断臂也给人一个启示:事物形象的残缺部分也是最易引发各种奇特想象的部分——本文姑且将这一启示命名为“维纳斯断臂效应”。维纳斯断臂效应,本质上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影响的属性。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客观事物。由于人们头脑中前贮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对事物形象残缺部分的理解也就不同。
基于维纳斯断臂效应,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我在小学中段的写作教学中采用了自命为“残缺图像联想法”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找来一幅画有双臂且学生陌生的人体画,剪去景物和其他人物,把画中人的手臂也剪掉或涂掉,再把这幅画张挂在黑板上或投影在银幕上;之后,要求学生想象三个问题——画中人处在什么样的景物中,正在做什么动作,画中是否还有其他人;最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并以画中人所做事情的名称作为标题。我希望学生据此写出来的记叙文与众不同。例如,我从报纸上找来一幅“老农摘桔”的新闻图像,把画中的山水、桔树剪去,把画中老农的双臂也剪去,然后把图像投影在银幕上,要求学生看图想象前述的“三个问题”,再写出一篇记叙文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果然各有特色。现例举其中三篇(标点符号有改动,其他基本未改)。
余大爷掰玉米
我家的隔壁邻居余大爷,七十多岁了,说话总爱认死理,只有别人的错,没有他的错。他特别看不惯别人把嫩玉米掰下来,说那是荒唐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务农的。不过今年正月里有个村干部耐心地开导他说:“现在城里人时兴吃嫩玉米尝鲜,嫩玉米可以卖个好价钱,青玉米秆还可以喂猪;等玉米老了,反而不值钱。”听这么一说,余大爷总算开窍了,种下了一亩半春玉米。五月到了,余大爷挑着箩筐到地里掰玉米,他伸出双手抚摸着又粗又尖的玉米棒子,好像不忍心下手似的。不过他还是下定决心掰下了第一个春玉米棒子,双手捧着瞧了又瞧,乐滋滋地笑着,仿佛双手捧着的那一个玉米棒子已经变成十元一张的钞票。
爷爷抱猪崽
我家是养猪专业户。爸爸妈妈负责喂大猪,爷爷奶奶负责张罗母猪生崽的事。养猪崽本来是挺赚钱的,一头猪崽可以卖到300元,但是爷爷奶奶常常愁着脸。因为我家的母猪有七对乳头,生下的猪崽少于14头是浪费;生下的猪崽多于14头时,体弱的猪崽抢不到乳头,就会饿死,饿死一头就损失300多元。有一次,我家的大母猪不多不少正好生下了14头猪崽,这可把爷爷乐坏了。爷爷弯下腰抱起小猪崽,双手捧着,又高高擎起,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那小猪崽全身雪白,光溜溜的,还没来得及长毛,小尾巴不停地摇晃着。小猪崽哇哇地叫着,也不知是哭还是笑。猪崽的叫声和爷爷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我家的院子里。
王伯伯手托小燕子
看到教室前面银幕上那幅没有手臂的老人像,我就忍不住发笑,因为我想起了我家对门的王伯伯,想起了王伯伯一手托着小燕子、一手抚摸小燕子的样子。那天,王伯伯正坐在八仙桌前吃中饭,梁上燕巢里一只小燕子忽然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他的秃头上,又滑入他的饭碗里。王伯伯恼火死了,说要一脚踩死那小燕子。不过王伯伯并没有真的踩死小燕子,反而轻轻地把它托在右手掌上,用左手轻轻地抚摸着它,还连声说:“可怜,可怜。”那小燕子唧呱唧呱地叫着,急得老燕子在梁下胡乱地飞窜。后来王伯伯找了个梯子,把那小燕子放进了梁上的燕巢里,这大约是因为王伯伯心肠好,或者是因为王伯伯知道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
以上是三位学生看了由“老农摘桔画”简化而来的残缺图像之后写出的记叙文。由于四位学生头脑中没有采摘桔子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都不是“老农摘桔”;又由于四位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各不相同。以维纳斯断臂效应为理论基础的残缺图像联想法,为什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残缺图像联想法贴近学生的聚落背景。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有小城镇、大都市之分,乡村有农乡、茶乡、蚕乡、渔乡、集镇之分。来自不同类型聚落的学生,其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也就不同,诉诸文字就形成不同的聚落个性。像《余大爷掰玉米》这样的文章,城里的学生一般是写不出来的。
二、残缺图像联想法调动了学生在家庭里的职业生活积累。即使是生活在相同聚落类型的学生,其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职业也往往是不同的。以农村学生为例,他们的父母可能是种粮的,也可能是种经济作物的,抑或是做裁缝、编筐的。由于有关职业的知识和经验不同,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也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带有某种职业个性。像《爷爷抱猪崽》这样的文章,不是养猪人家的孩子是很难写出来的。
三、残缺图像联想法触发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即便是生活在相同聚落类型、相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其个人经历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人经历不同,基于个人经历的那部分知识和经验也就不同;这也往往导致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有所不同,进而导致据此写出来的文章也不相同。譬如,像《王伯伯手托燕子》这样的文章,只有常常在农村老式房子里走动的孩子才写得出来:农村老式房子有正门上方的大窗,或有天井,梁上有悬挂猪肉条子的钉子,便于燕子飞进屋里筑巢。
四、残缺图像联想法暗合了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兴趣、理想——即有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往往影响学生对即有知识和经验的取舍和加工,从而影响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据此写成的文章也就往往打上学生个性倾向性的烙印。像《舅公捉千腳虫》这样的文章,与作者探究小动物的兴趣不无关系。
基于维纳斯断臂效应,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我在小学中段的写作教学中采用了自命为“残缺图像联想法”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找来一幅画有双臂且学生陌生的人体画,剪去景物和其他人物,把画中人的手臂也剪掉或涂掉,再把这幅画张挂在黑板上或投影在银幕上;之后,要求学生想象三个问题——画中人处在什么样的景物中,正在做什么动作,画中是否还有其他人;最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并以画中人所做事情的名称作为标题。我希望学生据此写出来的记叙文与众不同。例如,我从报纸上找来一幅“老农摘桔”的新闻图像,把画中的山水、桔树剪去,把画中老农的双臂也剪去,然后把图像投影在银幕上,要求学生看图想象前述的“三个问题”,再写出一篇记叙文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果然各有特色。现例举其中三篇(标点符号有改动,其他基本未改)。
余大爷掰玉米
我家的隔壁邻居余大爷,七十多岁了,说话总爱认死理,只有别人的错,没有他的错。他特别看不惯别人把嫩玉米掰下来,说那是荒唐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务农的。不过今年正月里有个村干部耐心地开导他说:“现在城里人时兴吃嫩玉米尝鲜,嫩玉米可以卖个好价钱,青玉米秆还可以喂猪;等玉米老了,反而不值钱。”听这么一说,余大爷总算开窍了,种下了一亩半春玉米。五月到了,余大爷挑着箩筐到地里掰玉米,他伸出双手抚摸着又粗又尖的玉米棒子,好像不忍心下手似的。不过他还是下定决心掰下了第一个春玉米棒子,双手捧着瞧了又瞧,乐滋滋地笑着,仿佛双手捧着的那一个玉米棒子已经变成十元一张的钞票。
爷爷抱猪崽
我家是养猪专业户。爸爸妈妈负责喂大猪,爷爷奶奶负责张罗母猪生崽的事。养猪崽本来是挺赚钱的,一头猪崽可以卖到300元,但是爷爷奶奶常常愁着脸。因为我家的母猪有七对乳头,生下的猪崽少于14头是浪费;生下的猪崽多于14头时,体弱的猪崽抢不到乳头,就会饿死,饿死一头就损失300多元。有一次,我家的大母猪不多不少正好生下了14头猪崽,这可把爷爷乐坏了。爷爷弯下腰抱起小猪崽,双手捧着,又高高擎起,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那小猪崽全身雪白,光溜溜的,还没来得及长毛,小尾巴不停地摇晃着。小猪崽哇哇地叫着,也不知是哭还是笑。猪崽的叫声和爷爷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我家的院子里。
王伯伯手托小燕子
看到教室前面银幕上那幅没有手臂的老人像,我就忍不住发笑,因为我想起了我家对门的王伯伯,想起了王伯伯一手托着小燕子、一手抚摸小燕子的样子。那天,王伯伯正坐在八仙桌前吃中饭,梁上燕巢里一只小燕子忽然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他的秃头上,又滑入他的饭碗里。王伯伯恼火死了,说要一脚踩死那小燕子。不过王伯伯并没有真的踩死小燕子,反而轻轻地把它托在右手掌上,用左手轻轻地抚摸着它,还连声说:“可怜,可怜。”那小燕子唧呱唧呱地叫着,急得老燕子在梁下胡乱地飞窜。后来王伯伯找了个梯子,把那小燕子放进了梁上的燕巢里,这大约是因为王伯伯心肠好,或者是因为王伯伯知道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
以上是三位学生看了由“老农摘桔画”简化而来的残缺图像之后写出的记叙文。由于四位学生头脑中没有采摘桔子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都不是“老农摘桔”;又由于四位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各不相同。以维纳斯断臂效应为理论基础的残缺图像联想法,为什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残缺图像联想法贴近学生的聚落背景。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有小城镇、大都市之分,乡村有农乡、茶乡、蚕乡、渔乡、集镇之分。来自不同类型聚落的学生,其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也就不同,诉诸文字就形成不同的聚落个性。像《余大爷掰玉米》这样的文章,城里的学生一般是写不出来的。
二、残缺图像联想法调动了学生在家庭里的职业生活积累。即使是生活在相同聚落类型的学生,其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职业也往往是不同的。以农村学生为例,他们的父母可能是种粮的,也可能是种经济作物的,抑或是做裁缝、编筐的。由于有关职业的知识和经验不同,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也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带有某种职业个性。像《爷爷抱猪崽》这样的文章,不是养猪人家的孩子是很难写出来的。
三、残缺图像联想法触发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即便是生活在相同聚落类型、相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其个人经历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人经历不同,基于个人经历的那部分知识和经验也就不同;这也往往导致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有所不同,进而导致据此写出来的文章也不相同。譬如,像《王伯伯手托燕子》这样的文章,只有常常在农村老式房子里走动的孩子才写得出来:农村老式房子有正门上方的大窗,或有天井,梁上有悬挂猪肉条子的钉子,便于燕子飞进屋里筑巢。
四、残缺图像联想法暗合了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兴趣、理想——即有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往往影响学生对即有知识和经验的取舍和加工,从而影响他们对图像残缺部分的理解,据此写成的文章也就往往打上学生个性倾向性的烙印。像《舅公捉千腳虫》这样的文章,与作者探究小动物的兴趣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