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困生的产生由来已久,它受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找出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烟台市构建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数学学困生已经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中的“高效课堂”也是对我们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要求,“追求全体学生全面、主动、高效、和谐的发展’。因此,探究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无疑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
所谓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困生也逐渐增多,经过观察、了解,发现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有以下特点:
1、无“趣”
初中数学学困生对于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没意思,不爱好数学,学习起来就没有动力。
2、无“法” :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数学基础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家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不恰当。
3、无“视”
在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由于长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不重视,常常被忽视。
4、无“乐”
数学学困生长期成绩低,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导致学困生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基础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不太好,计算不熟练,速度慢,甚至粗心大意,错误率高,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没有培养其相应的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这样的学生在没有进入初中时就已经成了学困生。
(2)习惯型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上课不注意认真听讲,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家庭作业应付或者干脆不做,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心理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缺乏自信、厌学、烦躁等。
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老师只关注中上游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引导。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教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学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因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直线下降,越来越差。
三、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情感交融,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二)心灵沟通,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困生在性格上内向、自卑,认为自己现在反正是“学困生”,常常是消极、自卑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要使他们重新抬起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三)善于发现,激励“学困生”的闪光点。
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信心什么事都难办成。数学“学困生”主要是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并不见得其他方面也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
(四)科学指导,培养 “学困生”的良好习惯。
(1)预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学困生”往往没有认真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練习。
(2)听说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增强自信。
(3)作业习惯。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4)复习习惯。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教会“学困生”掌握复习的方法。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列出提纲,在提纲中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作出细致的安排,让他们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
(五)学法指导,弥补“学困生”知识缺陷,
在心理上,“学困生”其实也希望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能提高,但由于知识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解决这一矛盾,作为教师要注意了解两点:一是“学困生”对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二是“学困生”对哪些知识可能产生困难。
(六)合作学习, 一帮一助学“学困生”
“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
(七)转换思路,评价“学困生”多样化
对于“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妨将检测手段多样化,可以将知识划块,分阶段检测,重视平时训练。
总之,转化数学学困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烟台市构建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数学学困生已经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中的“高效课堂”也是对我们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要求,“追求全体学生全面、主动、高效、和谐的发展’。因此,探究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无疑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
所谓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困生也逐渐增多,经过观察、了解,发现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有以下特点:
1、无“趣”
初中数学学困生对于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没意思,不爱好数学,学习起来就没有动力。
2、无“法” :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数学基础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家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不恰当。
3、无“视”
在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由于长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不重视,常常被忽视。
4、无“乐”
数学学困生长期成绩低,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导致学困生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基础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不太好,计算不熟练,速度慢,甚至粗心大意,错误率高,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没有培养其相应的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这样的学生在没有进入初中时就已经成了学困生。
(2)习惯型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上课不注意认真听讲,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家庭作业应付或者干脆不做,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心理型学困生
这类学生缺乏自信、厌学、烦躁等。
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老师只关注中上游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引导。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教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学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因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直线下降,越来越差。
三、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情感交融,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二)心灵沟通,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困生在性格上内向、自卑,认为自己现在反正是“学困生”,常常是消极、自卑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要使他们重新抬起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三)善于发现,激励“学困生”的闪光点。
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信心什么事都难办成。数学“学困生”主要是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并不见得其他方面也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
(四)科学指导,培养 “学困生”的良好习惯。
(1)预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学困生”往往没有认真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練习。
(2)听说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增强自信。
(3)作业习惯。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4)复习习惯。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教会“学困生”掌握复习的方法。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列出提纲,在提纲中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作出细致的安排,让他们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
(五)学法指导,弥补“学困生”知识缺陷,
在心理上,“学困生”其实也希望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能提高,但由于知识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解决这一矛盾,作为教师要注意了解两点:一是“学困生”对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二是“学困生”对哪些知识可能产生困难。
(六)合作学习, 一帮一助学“学困生”
“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
(七)转换思路,评价“学困生”多样化
对于“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妨将检测手段多样化,可以将知识划块,分阶段检测,重视平时训练。
总之,转化数学学困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