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对于如何让幼儿教师回归本真,促进幼儿自然成长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的视角,探索幼儿教育如何有效回归本真状态。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因此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身心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由此而导致的“三年级现象”,等等。无论是家长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幼儿园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联合各方,想方设法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期待着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一些借鉴。
一、游戏内容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治理“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游戏。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游戏而游戏,使游戏的内容游离于生活之外,常常导致游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教育价值。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经验获得都源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假如脱离现实生活而游戏,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无法实现“提升幼儿已有经验”的教育目的。
如在“家乡特色小吃店”游戏中,教师把这个游戏与上午和下午的吃点心环节联系起来,幼儿有的扮演店长、有的扮演收银员,有的扮演盛菜的服务员,有的扮演收盘的服务员,其余的幼儿扮演客人,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游戏开始,“客人”们一个接一个进店,“店长”急忙招呼大家“想吃点什么”;大家拿着点心券来到盛菜窗口要点心,然后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尽享美味,接下来由“服务员”把盘子端走,并麻利地把桌子擦干净。最后“客人”离开小吃店,“店长”热情送客“欢迎下次再来”。游戏情景来源于生活,激活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使他们可以逼真地演绎每个角色。这不单单是游戏,更是孩子们的生活,是生活与游戏的完美结合。
二、游戏设计中过程比结果要重要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我们更加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因此对于教与学的评价都是不全面的,也无法确定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中,我们逐渐打造与之相应的过程性教学评价,并在游戏设计中更加重视过程,从而真正满足幼儿的真实发展需要。如在《医院看病》游戏过程中,有个孩子提出疑问:“你这个医生只能看这一种病,如果小宝宝得了别的病,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就回应:“我们再建一个别的医院。”可是,大家对医院的认知非常有限。为此,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了解医院,如有哪些科室,每个科室都能治什么病,护士是怎么打针的,医生是怎么给各种病人看病的,等等。有的孩子是和大人一起走进医院进行了解的,有的孩子则通过教师提供的医院介绍的动画视频来了解,孩子们根据调查所得自主建构游戏环境,然后开展相关游戏。这种做法,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他们发展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丰满的学习历程。
三、一日活动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孩子们需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识字、算术等学习任务,而且是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不适合幼小年龄的孩子,导致孩子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因此常常被教师“赶”着走。在教师的高度控制下,孩子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教师“快点吃饭,抓紧时间”“快点睡觉,别那么拖拉”“抓紧时间上厕所,快点快点”……一个环节赶着一个环节,日复一日,孩子们就在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中赶着一个一个场子。这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是没有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陶行知先生曾言:“过怎样的生活,就是受怎样的教育。”让我们真正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一日生活。如当幼儿“吃饭太慢”“午睡睡不着”时,我们是不是想一想问题的症结在哪儿?而不是通过强迫的方式使幼儿行动起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特别不利的。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吃饭慢,是因为饭菜不可口?还是因为饭太多使孩子产生了畏难心理?还是因为边吃边玩造成的?找到了原因,引导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就可以了。要是午睡睡不着,是因为生活习惯问题?还是因为窗帘太薄屋里太亮造成的?是不是先休息一会儿,不影响别的小伙伴就行了?只有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就会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更为恰当的调整方向上去。
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创设“玩中学”的生活化、游戏化教育环境,投放“玩中学”的丰富教育材料,在精彩的师幼互动中,凸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多元化方式,使孩子们真正在游戏中放飞天性,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程中自然成长。让我们共同携手,尊重孩子们的天性,释放他们的天性,让幼儿教育回归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顾静.幼儿园课程游戏班本化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98.
[2]朱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行为习惯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268.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因此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身心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由此而导致的“三年级现象”,等等。无论是家长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幼儿园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联合各方,想方设法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期待着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一些借鉴。
一、游戏内容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治理“小学化”倾向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游戏。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游戏而游戏,使游戏的内容游离于生活之外,常常导致游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教育价值。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经验获得都源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假如脱离现实生活而游戏,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无法实现“提升幼儿已有经验”的教育目的。
如在“家乡特色小吃店”游戏中,教师把这个游戏与上午和下午的吃点心环节联系起来,幼儿有的扮演店长、有的扮演收银员,有的扮演盛菜的服务员,有的扮演收盘的服务员,其余的幼儿扮演客人,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游戏开始,“客人”们一个接一个进店,“店长”急忙招呼大家“想吃点什么”;大家拿着点心券来到盛菜窗口要点心,然后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尽享美味,接下来由“服务员”把盘子端走,并麻利地把桌子擦干净。最后“客人”离开小吃店,“店长”热情送客“欢迎下次再来”。游戏情景来源于生活,激活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使他们可以逼真地演绎每个角色。这不单单是游戏,更是孩子们的生活,是生活与游戏的完美结合。
二、游戏设计中过程比结果要重要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我们更加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因此对于教与学的评价都是不全面的,也无法确定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中,我们逐渐打造与之相应的过程性教学评价,并在游戏设计中更加重视过程,从而真正满足幼儿的真实发展需要。如在《医院看病》游戏过程中,有个孩子提出疑问:“你这个医生只能看这一种病,如果小宝宝得了别的病,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就回应:“我们再建一个别的医院。”可是,大家对医院的认知非常有限。为此,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了解医院,如有哪些科室,每个科室都能治什么病,护士是怎么打针的,医生是怎么给各种病人看病的,等等。有的孩子是和大人一起走进医院进行了解的,有的孩子则通过教师提供的医院介绍的动画视频来了解,孩子们根据调查所得自主建构游戏环境,然后开展相关游戏。这种做法,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他们发展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丰满的学习历程。
三、一日活动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孩子们需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识字、算术等学习任务,而且是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不适合幼小年龄的孩子,导致孩子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因此常常被教师“赶”着走。在教师的高度控制下,孩子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教师“快点吃饭,抓紧时间”“快点睡觉,别那么拖拉”“抓紧时间上厕所,快点快点”……一个环节赶着一个环节,日复一日,孩子们就在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中赶着一个一个场子。这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是没有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陶行知先生曾言:“过怎样的生活,就是受怎样的教育。”让我们真正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一日生活。如当幼儿“吃饭太慢”“午睡睡不着”时,我们是不是想一想问题的症结在哪儿?而不是通过强迫的方式使幼儿行动起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特别不利的。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吃饭慢,是因为饭菜不可口?还是因为饭太多使孩子产生了畏难心理?还是因为边吃边玩造成的?找到了原因,引导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就可以了。要是午睡睡不着,是因为生活习惯问题?还是因为窗帘太薄屋里太亮造成的?是不是先休息一会儿,不影响别的小伙伴就行了?只有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就会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更为恰当的调整方向上去。
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创设“玩中学”的生活化、游戏化教育环境,投放“玩中学”的丰富教育材料,在精彩的师幼互动中,凸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多元化方式,使孩子们真正在游戏中放飞天性,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程中自然成长。让我们共同携手,尊重孩子们的天性,释放他们的天性,让幼儿教育回归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顾静.幼儿园课程游戏班本化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98.
[2]朱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行为习惯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