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轮擦提琴是欧洲传统的擦弦乐器,亦是中世纪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时代,传统乐器复兴是构建发展本民族文化创新价值的具体体现,亦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音乐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近年来,轮擦提琴因其在舞台上独特的魅力与风情引起了愈加广泛的探讨与关注,并为欧洲传统乐器的复兴提供了更多机遇。本文基于传统乐器复兴视角,对轮擦提琴的历史沿革与复兴应用进行探究,并对其复兴的音乐文化价值提出见解,旨在为各国传统乐器复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轮擦提琴 传统乐器复兴 音乐文化价值
一、传统乐器复兴
传统乐器通俗意义上是指发源于本土、具有本土特征的乐器,它体现着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思想文化,对当地人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传统乐器的复兴开始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受欧洲古乐复兴运动影响,欧洲早期的时代乐器也随之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其中最早完成复兴的是古钢琴、竖笛和琉特琴等乐器。一众古乐复兴运动的倡导者提出,对于追求音乐的历史本真性表演,应使用作品所处时代的乐器。如瑟斯顿·达特 (Thurston Dart)在书中给予当时从事早期音乐表演音乐家的忠告:“表演应该符合历史的“惯例”(乐器) 以及“风尚”(stylish,时代的趣味、潮流),也就是说,唯有在古乐演奏中使用古乐器并符合那个时代的演奏机制,才能企及原汁原味的古乐音响”。在此类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乐器的复古与时代乐器的重新流行现象开始逐渐常见于业界,并同时促进了传统乐器的研究与制作工艺发展。
除竖笛、琉特琴等中世纪乐器的复兴外,轮擦提琴作为欧洲的传统弦乐器之一,亦在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逐渐以更加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二、历史上轮擦提琴的兴衰流变
(一)轮擦提琴释义
现代轮擦提琴英文称“Hurdy-gurdy”,可译为手摇风琴、绞弦琴,是一种机械式的提琴。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撑低音琴弦的响桥、驱动转轮旋转的曲柄、旋转摩擦琴弦以实现振动发声的转轮及调节低音琴弦的弦栓等。其中,轮擦提琴的主要结构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设有一个涂有松香的转轮,可以通过摩擦琴弦产生连续的声音;其二是设有可以在预定点上触碰琴弦,通过改变琴弦斜度以控制音高的、与琴弦相切的装置(tangents),此装置的功能类似于其它弦乐器指板上用于定音的档子。在此基础上,可由一名演奏者通过用右手操作曲柄使轮子转动,左手同时按下装有与琴弦相切装置的琴键以变换旋律实现演奏。演奏时,轮擦提琴键盘上用以保护机械装置的盖状结构可为演奏者手臂提供一定支撑。
轮擦提琴因其传播发展的地域不同,逐渐演化出大提琴形、船形等多种形制,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vielle、fiedel、vioula等。据《格罗夫乐器辞典》,其形制或由1720年凡尔赛宫制琴师发展的类似琉特琴与吉他状的外观形状演化而来。在现代轮擦提琴的七根琴弦中,有三根为旋律弦,而另外四根琴弦则起着发出持续低音的作用,弦振动经由琴身共鸣传导。这种乐器包含了通过基本机械手段(曲柄、转轮和琴键)传递运动的装置,且摩擦琴弦引起弦振动的转轮相当于提琴中琴弓的作用,因此它也被看作是一种罕见的“机械弓弦乐器”,是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viol)和现代小提琴的原型。
(二)轮擦提琴的沿革发展与衰败
最早为人们所知的轮擦提琴一般被认为发源于11世纪前的北欧地区。其早期形制为三根琴弦,长约两米,因此需要两位演奏者共同完成演奏。体型较大的轮擦提琴被称为“Organitrum”,其名称可能来自于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其八个与琴弦相切的装置根据毕达哥拉斯律进行定位。在演奏过程中,琴身被平放在两位演奏者的大腿上,一人摇动曲柄把手带动机轮以充当机械弓的作用,控制音高的键盘操纵则需另一人完成。因短时间内拔起按下去的琴键较为困难,故当时的轮擦提琴只能演奏一些慢节奏的乐曲。
早期轮擦提琴主要被用于教堂、修道院和僧侣学院教授及表演宗教复调音乐,或是为歌唱者的吟唱进行伴奏。对于其是早期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或能被保存在圣地亚哥教堂中的雕塑印证。雕塑中的轮擦提琴长约1.5米至2米,被水平放置在两名僧侣演奏者的膝盖上,由一人操作手键、另一人转动曲柄协同演奏。对于宗教音乐环境而言,轮擦提琴相较于其它乐器的优势是能发出持续、准确且始终如一的音高,但同时也具有只能演奏慢节奏乐曲的缺点。且随着中世纪教堂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宗教音乐需要音量更大、气势更恢宏的乐器。于是在最初被描绘为“圣器”的两个世纪后,轮擦提琴在教堂中的地位被体积更大、声音更响亮的管风琴取代。
在被管风琴取代教堂中的主要伴奏地位之后,轮擦提琴逐渐演化出了更加便携的形制。1300年时,轮擦提琴的体型缩小,单人就可以同时完成转动曲柄与按压琴键的动作。这一时期的轮擦提琴设有五根琴弦,其中的一根通常用来演奏持续的低音,音调也提高了一个八度。13世纪由阿尔方索·埃尔·萨比奥(阿尔方索十世)指导完成的《圣母玛利亚坎蒂加》歌曲集中的彩饰画記载了这一时期的30余种乐器,为研究中世纪乐器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学资料,也侧面体现了轮擦提琴形制的诸多变化。由图可知,轮擦提琴的琴键置向发生了改变,这种自下而上按压琴键的方式更加便于弹奏操作,从而使轮擦提琴可供弹奏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一些。
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繁荣昌盛,轮擦提琴常被见于在节日游行中演奏舞蹈音乐,亦有越来越多受宫廷和城镇雇佣的流浪演奏者不断促进轮擦提琴的传播。由此,轮擦提琴得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据学者推测,法国著名的流浪艺人戎格勒(Jongleur)可能常用它为歌唱和朗诵伴奏。至15世纪,轮擦提琴已与阶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常用较为粗糙的木头制成,琴身形制像今天的吉他,并常被见于吟游诗人的表演中,成为盲人音乐家和行乞者赖以谋生的重要乐器。
参考文献:
维平:《古乐演奏的复兴》,载《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10期,第37页。
刘洪:《<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书评》,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151页。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本文将“tangents”译为“与琴弦相切的装置”,而不用直译的“切线”。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美]杰里米·尤德金(Jeremy Yudkin)著,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页。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英]马修斯著,区昊译《乐器插图百科》,希望出版社, 2007年版,第7页。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Nowotnik,Piotr.'Hurdy-Gurdy:New Articulations',2016.
齐江:《西方音乐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7页。
齐江:《西方音乐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36页。
关键词:轮擦提琴 传统乐器复兴 音乐文化价值
一、传统乐器复兴
传统乐器通俗意义上是指发源于本土、具有本土特征的乐器,它体现着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思想文化,对当地人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传统乐器的复兴开始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受欧洲古乐复兴运动影响,欧洲早期的时代乐器也随之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其中最早完成复兴的是古钢琴、竖笛和琉特琴等乐器。一众古乐复兴运动的倡导者提出,对于追求音乐的历史本真性表演,应使用作品所处时代的乐器。如瑟斯顿·达特 (Thurston Dart)在书中给予当时从事早期音乐表演音乐家的忠告:“表演应该符合历史的“惯例”(乐器) 以及“风尚”(stylish,时代的趣味、潮流),也就是说,唯有在古乐演奏中使用古乐器并符合那个时代的演奏机制,才能企及原汁原味的古乐音响”。在此类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乐器的复古与时代乐器的重新流行现象开始逐渐常见于业界,并同时促进了传统乐器的研究与制作工艺发展。
除竖笛、琉特琴等中世纪乐器的复兴外,轮擦提琴作为欧洲的传统弦乐器之一,亦在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逐渐以更加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二、历史上轮擦提琴的兴衰流变
(一)轮擦提琴释义
现代轮擦提琴英文称“Hurdy-gurdy”,可译为手摇风琴、绞弦琴,是一种机械式的提琴。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撑低音琴弦的响桥、驱动转轮旋转的曲柄、旋转摩擦琴弦以实现振动发声的转轮及调节低音琴弦的弦栓等。其中,轮擦提琴的主要结构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设有一个涂有松香的转轮,可以通过摩擦琴弦产生连续的声音;其二是设有可以在预定点上触碰琴弦,通过改变琴弦斜度以控制音高的、与琴弦相切的装置(tangents),此装置的功能类似于其它弦乐器指板上用于定音的档子。在此基础上,可由一名演奏者通过用右手操作曲柄使轮子转动,左手同时按下装有与琴弦相切装置的琴键以变换旋律实现演奏。演奏时,轮擦提琴键盘上用以保护机械装置的盖状结构可为演奏者手臂提供一定支撑。
轮擦提琴因其传播发展的地域不同,逐渐演化出大提琴形、船形等多种形制,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vielle、fiedel、vioula等。据《格罗夫乐器辞典》,其形制或由1720年凡尔赛宫制琴师发展的类似琉特琴与吉他状的外观形状演化而来。在现代轮擦提琴的七根琴弦中,有三根为旋律弦,而另外四根琴弦则起着发出持续低音的作用,弦振动经由琴身共鸣传导。这种乐器包含了通过基本机械手段(曲柄、转轮和琴键)传递运动的装置,且摩擦琴弦引起弦振动的转轮相当于提琴中琴弓的作用,因此它也被看作是一种罕见的“机械弓弦乐器”,是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viol)和现代小提琴的原型。
(二)轮擦提琴的沿革发展与衰败
最早为人们所知的轮擦提琴一般被认为发源于11世纪前的北欧地区。其早期形制为三根琴弦,长约两米,因此需要两位演奏者共同完成演奏。体型较大的轮擦提琴被称为“Organitrum”,其名称可能来自于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其八个与琴弦相切的装置根据毕达哥拉斯律进行定位。在演奏过程中,琴身被平放在两位演奏者的大腿上,一人摇动曲柄把手带动机轮以充当机械弓的作用,控制音高的键盘操纵则需另一人完成。因短时间内拔起按下去的琴键较为困难,故当时的轮擦提琴只能演奏一些慢节奏的乐曲。
早期轮擦提琴主要被用于教堂、修道院和僧侣学院教授及表演宗教复调音乐,或是为歌唱者的吟唱进行伴奏。对于其是早期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或能被保存在圣地亚哥教堂中的雕塑印证。雕塑中的轮擦提琴长约1.5米至2米,被水平放置在两名僧侣演奏者的膝盖上,由一人操作手键、另一人转动曲柄协同演奏。对于宗教音乐环境而言,轮擦提琴相较于其它乐器的优势是能发出持续、准确且始终如一的音高,但同时也具有只能演奏慢节奏乐曲的缺点。且随着中世纪教堂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宗教音乐需要音量更大、气势更恢宏的乐器。于是在最初被描绘为“圣器”的两个世纪后,轮擦提琴在教堂中的地位被体积更大、声音更响亮的管风琴取代。
在被管风琴取代教堂中的主要伴奏地位之后,轮擦提琴逐渐演化出了更加便携的形制。1300年时,轮擦提琴的体型缩小,单人就可以同时完成转动曲柄与按压琴键的动作。这一时期的轮擦提琴设有五根琴弦,其中的一根通常用来演奏持续的低音,音调也提高了一个八度。13世纪由阿尔方索·埃尔·萨比奥(阿尔方索十世)指导完成的《圣母玛利亚坎蒂加》歌曲集中的彩饰画記载了这一时期的30余种乐器,为研究中世纪乐器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学资料,也侧面体现了轮擦提琴形制的诸多变化。由图可知,轮擦提琴的琴键置向发生了改变,这种自下而上按压琴键的方式更加便于弹奏操作,从而使轮擦提琴可供弹奏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一些。
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繁荣昌盛,轮擦提琴常被见于在节日游行中演奏舞蹈音乐,亦有越来越多受宫廷和城镇雇佣的流浪演奏者不断促进轮擦提琴的传播。由此,轮擦提琴得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据学者推测,法国著名的流浪艺人戎格勒(Jongleur)可能常用它为歌唱和朗诵伴奏。至15世纪,轮擦提琴已与阶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常用较为粗糙的木头制成,琴身形制像今天的吉他,并常被见于吟游诗人的表演中,成为盲人音乐家和行乞者赖以谋生的重要乐器。
参考文献:
维平:《古乐演奏的复兴》,载《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10期,第37页。
刘洪:《<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书评》,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151页。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本文将“tangents”译为“与琴弦相切的装置”,而不用直译的“切线”。
Green, Robert A.The Hurdy-Gurdy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08
[美]杰里米·尤德金(Jeremy Yudkin)著,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页。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英]马修斯著,区昊译《乐器插图百科》,希望出版社, 2007年版,第7页。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Haefer, Richard J.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2015.
Nowotnik,Piotr.'Hurdy-Gurdy:New Articulations',2016.
齐江:《西方音乐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7页。
齐江:《西方音乐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