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探诗词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中教材中诗词的比重越来越大,诗词鉴赏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有人认为,诗词鉴赏头绪多,困难重重,难以应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予以重视,找到方法并熟练应用,诗词鉴赏并不困难。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单一地以题提高能力。尤其是诗词鉴赏,单一地用练习题来学习,学生可能在某一类型题上有了一点提高,同时却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宗旨——语文味(文学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
  一、教材
  我曾有这样的经历,在讲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专题时学生对于他的生平、风格不大理解,我用一首诗来概括他:柳家风度世有稀,承父诗情举词旗。恃才欲上占金榜,鹤冲天里把君欺。填词奉旨三变柳,花里江山数悲啼。半城缟素东京暗,群妓合金葬柳七。学生一看兴趣大增,于是也纷纷模仿写柳永的诗,给柳永作传,乐此不疲。
  二、理论
  我在讲授意象与意境时曾用这样的方法。
  1.明确两者关系。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是境界和情调,由作者创设氛围,读者投入体悟出来的。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合为一种意境。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但意象一定是经过读者再创造才真正成为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所谓的境,缺少了一种灵气,或许是缺少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人影,或许缺少“深山藏古寺”式的暗示或“返影入深林”式的回光,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了明暗、冷暖的双重落差,自然水到渠成地形成了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在这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是否感情化了的景物。
  2.精而当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反复使用、锤炼的理论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让学生明确景物是为了抒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当然这里一定又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找不到一丝快乐,教师要找好切入点、兴奋点。如我对一道模拟试题的处理: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这首诗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太大,当然是要先从意象入手。我先把这首诗改造了一下:
  夏意
  别院深深夏苦长, 石榴开遍火映窗。
  流金满地日当午, 梦里流莺一梦香。
  学生看到教师把经典诗歌给改了,趣味十足,有的佩服,有的不服。无论是持何种态度,学生都会仔细来读这首诗,学生讨论热烈,讨论之中我适时点拨。
  原诗解读:“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夏席清”,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第三句说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幽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新诗解读:“别院深深夏苦长”:“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苦”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由“苦”字奠定了感情基调。其中“深深”又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高庭深院之闭塞无聊,夏日正午之烦热,诗人几欲有奔走哀号以抒内心之忧。
  “石榴开遍火映窗”:本已烦热无比,又哪堪窗外石榴如火似欲点燃窗帘,本已忧心如火,窗外花如火,又如火上浇油。
  “流金满地日当午”:正午艳阳流火,满地流金,室内、室外、内心,天空无一处不是火起,烟炽涨天。
  “梦里流莺一梦香”:现实如此,我能如何,只好去梦里找寻清凉,可梦里的流莺此时也耐不住苦夏之热,现实无聊,独自沉沉睡去。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丝清凉,梦里找不到一点安慰。
  两首诗比较而言,第一首表达了闲适,第二首则传达了苦闷。仅仅改变了几个字,但总体还是贯彻原来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景情关系。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从初中到大学都喜欢自己写诗,有的是经典诗词的化用,有的则是信笔道来,但无一不是精品,读起来似曾相识,与我心之戚戚的感觉让人心动,孔教授的学习道路如果让当今的孩子来再走一下,也未尝不是好的办法。诗词鉴赏的难度也应该在这样的学习之中降低了,学生快乐了,学习有效了。
  (责编 潘冰)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广大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一定的偏见,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首要问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情境教学法愈发关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来学习数学,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课堂教
期刊
花卉画形成于唐而盛于宋,自徐黄两派产生,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创造。前人留给我们不少的有些作品,创造了许多技法。在生活的探索中,我们应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发现美,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挖掘往往被别人容易忽略的美,倾注我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某些真正感动自己的东西重新组合,再把我们自己的意念寓于形象之中,使客观对象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样才会使工笔花卉画勃发生机,达到继承发扬工笔花卉画,拓展人们审美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通过学习、实践、培训和自我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就是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是关注班主任成长,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追求,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彻底摆脱班主任工作的机械、低效。要实现班主任专业化,需要做以下几点。  一、读
期刊
摘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运用“爱”的心理效应,走进学生内心;用严明的纪律作保障,爱严结合,爱严适度,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创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班主任 师爱 科学管理 方法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结合班主任管理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便是具备再先进的理论、再高超的技艺也将
期刊
摘要:高中油画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特别是新时期的油画,要站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展开、解读,因为任何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本文以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油画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油画 鉴赏教学  高中油画鉴赏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每当掠过新中国美术时,总是躲不过它的诱惑,一个特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和美育有着“亲缘”关系,语文教学除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当今世界上看,凡是缺乏审美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不完全的人,是精神空虚的人。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孩子们都是满怀憧憬,一脸灿烂地走进学校的。这里应是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格、热爱美好事物而仇视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真诚地对待他们。”可见,教师的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我们做教师的应把孩子的笑靥作为我们世界最壮丽的图腾。  一、爱是一种责任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一线教师们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得以深化,大家都意识到了教学工作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材中对这一点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其实每册课本的导引中都提到:学习始于疑问。书中是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从特殊到一般
期刊
摘要:教师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但往往过于理想。理想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有效发展,只有基于学情,才能让教学走出误区,让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开启,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境界。  关键词:教学设计 预设 学情 有效  本学期,高二开始学习苏教版教材《鲁迅作品选读》,第二专题精讲篇目定为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在设计此
期刊
所谓“套子作文”就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总结出的作文套路,按部就班地“组装”作文,结构不过“并列”“对照”,素材无非“杜甫”“苏轼”等等,千篇一律,文中“无我”。  在一次高考阅卷中,我就发现很多篇作文都是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开篇,可见是“套子作文”教学下的产物。“套子作文”的流弊下,内容也好、结构也好、文辞也好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