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被很多人漠视,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觉得语文在短时间内很难提升成绩,所以还不如把时间放在更容易提升成绩的数理化上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分为宝”的学习氛围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采取了忽视。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上有着很严重的偏差。但是语文在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是对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练习,更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要解决前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好带头作用教会学生、带动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也提供了提升能力和思想的渠道。
【关键词】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語文教学“应试”现状
高中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却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和教师有一种错觉,觉得语文成绩的提升难度大,提高空间小,时间跨度大,没有数理化提升成绩来得明显。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就有一种顺手而习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激情,没有兴趣。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师教学的模式单一,课堂枯燥无味,甚至有的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数理化。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谈话得知。在学生心目中有一种思想,就是语文不用学也可以考到及格。但是就算认真学习,提高一两分也是很难的,所以还不如花时间在更容易提高成绩的数理化上下功夫。
二、应试教育中的“应试”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无法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很多人以分数为第一,对于素质的提升、能力的提升等都十分漠然。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是放弃,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觉得毫无意义却又无可奈何。在外界压力的驱使下,只能被动地读书。
想尽办法提高分数,不仅是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希望,也是整个教育的理念。这就是最可怕的一点。在对很多学生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学习有着一种偏激的看法。(为了保护隐私,人物用字母代替)
我:你们觉得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A:为了高考呗,俗话说“提高一分,压死千人”呢。
我:那你们觉得在学习中语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你们对于学习语文又有什么看法呢?
B:语文起什么作用嘛,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语文不管怎么学,也就在那个分数线徘徊。最主要还是看平时的积累吧。我觉得学习语文很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数理化上,这样还要容易提高成绩一点。
我:你们觉得现在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什么给予你们动力的呢?
A: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动力嘛,是父母的期待吧。
C:是的,我也觉得,我们最怕的是看见父母失望的样子。
…….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应试”思考
在遇见问题以后,想到的一定是解决。但是如何解决,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太过于盲目和现实。现在的学生很少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大多数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为了在将来的社会里有着一足之地。所以学生和教师们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而是如何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上去,这就导致对于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反而是更容易提升成绩的数理化学科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重点关注。没有了关注点,就更提不上什么兴趣了。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得让学生有着对于学习的正确看法。要让学生把目光放远,不能局限于目前试卷上的分数,要从思维、思想上去提升自己。语文学科作为百科之母,其中的乐趣是无穷的,学好语文不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解答其他学科的题目也是大有好处的。并且语文学科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好处。谈完理论上的改革,就要深入实际。在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更多放在学生思维的锻炼上,要让学生有着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教学。不要因为短时间的效果不显著就放任不管,要坚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让学生们多多去思考、去总结、去反思,这样才能稳固向上发展。不仅满足了应试教育所需,也能锻炼自身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光是为了那些分数,更多的是在于对于自身的提升,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好。
在有着基本的学习理念以后,面对现有的难题要做好充分的协调,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偏科的现象,要协调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在于积累、思考与总结,这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就能做到。不能因为学习其他的科目就淡漠了语文的学习,也不能因为语文的学习就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只有在学习、生活中协调好学科之间的关系,稳固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昭先.谈薄弱高中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0(13).
[2]邵桂瑾.此中有深意,用心挖掘之——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刻性之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1(10).
[3]王茵.在探索中改革高中语文教学[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4).
[4]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5]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6]何政生.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
(编辑:郭恒)
【关键词】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語文教学“应试”现状
高中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却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和教师有一种错觉,觉得语文成绩的提升难度大,提高空间小,时间跨度大,没有数理化提升成绩来得明显。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就有一种顺手而习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激情,没有兴趣。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师教学的模式单一,课堂枯燥无味,甚至有的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数理化。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谈话得知。在学生心目中有一种思想,就是语文不用学也可以考到及格。但是就算认真学习,提高一两分也是很难的,所以还不如花时间在更容易提高成绩的数理化上下功夫。
二、应试教育中的“应试”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无法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很多人以分数为第一,对于素质的提升、能力的提升等都十分漠然。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是放弃,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觉得毫无意义却又无可奈何。在外界压力的驱使下,只能被动地读书。
想尽办法提高分数,不仅是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希望,也是整个教育的理念。这就是最可怕的一点。在对很多学生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学习有着一种偏激的看法。(为了保护隐私,人物用字母代替)
我:你们觉得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A:为了高考呗,俗话说“提高一分,压死千人”呢。
我:那你们觉得在学习中语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你们对于学习语文又有什么看法呢?
B:语文起什么作用嘛,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语文不管怎么学,也就在那个分数线徘徊。最主要还是看平时的积累吧。我觉得学习语文很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数理化上,这样还要容易提高成绩一点。
我:你们觉得现在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什么给予你们动力的呢?
A: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动力嘛,是父母的期待吧。
C:是的,我也觉得,我们最怕的是看见父母失望的样子。
…….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应试”思考
在遇见问题以后,想到的一定是解决。但是如何解决,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太过于盲目和现实。现在的学生很少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大多数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为了在将来的社会里有着一足之地。所以学生和教师们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而是如何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上去,这就导致对于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反而是更容易提升成绩的数理化学科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重点关注。没有了关注点,就更提不上什么兴趣了。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得让学生有着对于学习的正确看法。要让学生把目光放远,不能局限于目前试卷上的分数,要从思维、思想上去提升自己。语文学科作为百科之母,其中的乐趣是无穷的,学好语文不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解答其他学科的题目也是大有好处的。并且语文学科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好处。谈完理论上的改革,就要深入实际。在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更多放在学生思维的锻炼上,要让学生有着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教学。不要因为短时间的效果不显著就放任不管,要坚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让学生们多多去思考、去总结、去反思,这样才能稳固向上发展。不仅满足了应试教育所需,也能锻炼自身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光是为了那些分数,更多的是在于对于自身的提升,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好。
在有着基本的学习理念以后,面对现有的难题要做好充分的协调,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偏科的现象,要协调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在于积累、思考与总结,这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就能做到。不能因为学习其他的科目就淡漠了语文的学习,也不能因为语文的学习就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只有在学习、生活中协调好学科之间的关系,稳固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昭先.谈薄弱高中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0(13).
[2]邵桂瑾.此中有深意,用心挖掘之——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刻性之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1(10).
[3]王茵.在探索中改革高中语文教学[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4).
[4]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5]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6]何政生.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