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管理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院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其介于普通高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因而绿色管理的理念、内涵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彰显明确的办学定位、合理的机构设置、和谐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措施,能促进师生与学校、社会共同而和谐地发展。
一、评价理念
(一)本质——管理无污染
高职院校所处地位尴尬,挑战较大,既要立足生存,又要谋划发展,经不起战略性的失误与管理污染的破坏。根据木桶原理,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污染都可能导致人才培养恶性循环,教学科研慢性自杀。因此,高职院校绿色管理的本质应定位为 “管理无污染”,制度建设科学有序,具备克服及修复“管理失误”的思维能力与行为倾向,杜绝“源头污染”、减少“污染扩散”、补救“支流污染”;办学方针、管理策略及实施符合发展规律, 宣之可信,理之可顺,行之有效,修之能复,创之可升,能激励学校师生的生命力与发展活力。
(二)服务——以人为本
大学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才?反刍于谁?这是一个良性互动或恶性互斥的关节。大学是为师生、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的大学,承载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其服务成效将反刍于学校,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的制度、管理应形成管理者为教师、教师为学生、学生为社会的良性机制,其制度不是为少数特权服务,管理也不是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以上压下、等级森严、束缚师生发展的文化怪圈,而是营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氛围,制定师生、学校共荣共生的措施,形成大学管理者服务学生, 使之立事,教育者服务学生, 使之成功的利我助他精神,使师生员工在情感上认同,行为上自觉,精神上提升。
(三)运行——管理成本
绿色管理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发展的管理,可持续发展是其关键词。高校管理成本往往只关注冰山上的暂时既得利益而忽视冰山下的长远隐形发展,在个人与集体、少数与多数权益间失衡。其间的决策成本、用人成本、组织成本、协调成本、激励成本等在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中,如何计算、如何明确效益、纠正盲动行为、减少管理污染,使管理达到最优化,这就是对高职院校绿色管理运行健康、合理、合格、不合格的评价点。在师生的社团活动和培训中,目光短浅的管理仅关注眼前的投入多于产出,而忽视其中的软实力的产出在未来对学校产生的效应。因此,管理成本的运行需关注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比例和谐,不能在规模扩大后形成一个只有设备房屋而没有文化精神的空壳与骷髅。
二、评价重点
(一)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办学是立足于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其绿色评价的关键词仍为可持续发展。其办学定位首先要融入地方,合理契合。为避免同质化倾向,应重点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中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急需应用型人才。其次,有机介入地方的社会发展,履行全面服务社会的职能。应针对学院的发展积极参与政府各级部门的决策咨询、科技的应用推广,在基础应用层级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智力支撑,发挥推动和牵引作用。第三,创出特色,契合行业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准行业发展目标,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上形成多元化、差异化人才效应。
(二)机构设置
学校要实现发展目标,有效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需要设置一定的行政机构,合理分工,协调一致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高效,是否存在大量的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情况,行政经费与教学经费、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在学校建设中比例控制多少,是否符合各部门的職能。这是绿色管理评价的第二个关键词。各行政机构部门由于工作性质不一,其人员配置能否千篇一律用生师比来确定。因此,应结合职能,明确按照生师比确定岗位人员的机构,明确系部的投入与产出比,明确短期效益与长期效应、内部效益与外部效应的机构作用,使各机构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有序有效有为地运作。
(三)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推进器。校风、教风、学风往往无一不受此影响。这是绿色管理的第三个关键词。绿色工作作风应是管理者、工作人员共同服务学校发展,分工合作,各施其责。首先是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是否有严格的制度监管、自觉的责任能力、合理的绩效考核;其次,工作人员的办事标准、办事成效是否与岗位职责、奖惩体系挂钩。各部门机构的思想理念、制度建设、服务精神、组织管理、办事效率、工作业绩是否切实践行了为师生服务,践行成效、检查手段、奖惩执行等,有无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督查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的绿色工作作风建设需有用人、成事、增效等系列检查标准。
(四)管理措施
绿色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绿色管理措施是否真正践行了“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取决于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是否有如下层面的关注:校级决策层的决策方式、渠道、方法是否有大局观、可持续发展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招生制度等的完善与创新是否真正贯彻了学校章程、民主决策;中层执行层在传达决策旨意、执行有关决议的标准、力度、过程中是否理解到位、执行到位,无管理污染;基层工作层是否了解标准、方法、程序,能自觉有效地操作,力争正面效果最大化,负面污染最小化;教师层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否能多元化,在讲授者、管理者、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职业发展的设计者、新兴技能的学习者等角色变化中是否自觉,在确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践职业规划、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编写课程教材等方面,是否始终如一地贯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学生层的道德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发展目标的构建与实施发展是否有督导与自制相结合的氛围引导。所有的绿色管理实施都必须在制度中,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进步需要、成长需要。 (五)人才培养
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基层管理人员应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空间与氛围, 对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大胆创新, 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水平、文化内涵素质、实践创新实力、自主独立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然、自由、自信地成长。
三、评价方法
(一)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管理评价能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而错误的管理评价则对管理起破坏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而言,无论是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还是社会发展对多规格、多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强烈要求摒弃以往优秀学生品行评价的标准模式,构建新的与绿色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评价方法看,要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常模参照测试为主轉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绿色管理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绿色管理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的评价,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中观,既需要直接计算指标数值的定量指标,也需要进行定性描述或综合评价的指标;既要关注硬件设施,也要关注软实力建设;既要进行眼前成效评估,也要关注未来发展潜力。因此,首先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合理搭配。要能够使用相对统一的标准或度量,方便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指标权重的分配要能够反映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以提高评价工作的正确性和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其次,注意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高职院校的绿色管理指标体系需要包含各个层面,具有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计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等,有利于对指标的判定,有利于决策者、监测层等在不同角度、层级上进行规划配置、指导督促。
(备注:本文系重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评价体系与建设方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批准文号:10sks22)
参考文献:
[1] 郝建明,程毓香. 学校管理中的理想境界——绿色管理[J].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黄建辉. 浅析学校绿色管理[J].现代教育研究,2007(6)
[3]张劲松. 高等院校绿色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7(6)
[4]刘丹平,杨志明. 试论绿色大学建设与评价[J]. 科技信息,2008(35)
一、评价理念
(一)本质——管理无污染
高职院校所处地位尴尬,挑战较大,既要立足生存,又要谋划发展,经不起战略性的失误与管理污染的破坏。根据木桶原理,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污染都可能导致人才培养恶性循环,教学科研慢性自杀。因此,高职院校绿色管理的本质应定位为 “管理无污染”,制度建设科学有序,具备克服及修复“管理失误”的思维能力与行为倾向,杜绝“源头污染”、减少“污染扩散”、补救“支流污染”;办学方针、管理策略及实施符合发展规律, 宣之可信,理之可顺,行之有效,修之能复,创之可升,能激励学校师生的生命力与发展活力。
(二)服务——以人为本
大学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才?反刍于谁?这是一个良性互动或恶性互斥的关节。大学是为师生、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的大学,承载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其服务成效将反刍于学校,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的制度、管理应形成管理者为教师、教师为学生、学生为社会的良性机制,其制度不是为少数特权服务,管理也不是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以上压下、等级森严、束缚师生发展的文化怪圈,而是营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氛围,制定师生、学校共荣共生的措施,形成大学管理者服务学生, 使之立事,教育者服务学生, 使之成功的利我助他精神,使师生员工在情感上认同,行为上自觉,精神上提升。
(三)运行——管理成本
绿色管理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发展的管理,可持续发展是其关键词。高校管理成本往往只关注冰山上的暂时既得利益而忽视冰山下的长远隐形发展,在个人与集体、少数与多数权益间失衡。其间的决策成本、用人成本、组织成本、协调成本、激励成本等在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中,如何计算、如何明确效益、纠正盲动行为、减少管理污染,使管理达到最优化,这就是对高职院校绿色管理运行健康、合理、合格、不合格的评价点。在师生的社团活动和培训中,目光短浅的管理仅关注眼前的投入多于产出,而忽视其中的软实力的产出在未来对学校产生的效应。因此,管理成本的运行需关注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比例和谐,不能在规模扩大后形成一个只有设备房屋而没有文化精神的空壳与骷髅。
二、评价重点
(一)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办学是立足于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其绿色评价的关键词仍为可持续发展。其办学定位首先要融入地方,合理契合。为避免同质化倾向,应重点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中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急需应用型人才。其次,有机介入地方的社会发展,履行全面服务社会的职能。应针对学院的发展积极参与政府各级部门的决策咨询、科技的应用推广,在基础应用层级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智力支撑,发挥推动和牵引作用。第三,创出特色,契合行业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准行业发展目标,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上形成多元化、差异化人才效应。
(二)机构设置
学校要实现发展目标,有效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需要设置一定的行政机构,合理分工,协调一致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高效,是否存在大量的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情况,行政经费与教学经费、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在学校建设中比例控制多少,是否符合各部门的職能。这是绿色管理评价的第二个关键词。各行政机构部门由于工作性质不一,其人员配置能否千篇一律用生师比来确定。因此,应结合职能,明确按照生师比确定岗位人员的机构,明确系部的投入与产出比,明确短期效益与长期效应、内部效益与外部效应的机构作用,使各机构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有序有效有为地运作。
(三)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推进器。校风、教风、学风往往无一不受此影响。这是绿色管理的第三个关键词。绿色工作作风应是管理者、工作人员共同服务学校发展,分工合作,各施其责。首先是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是否有严格的制度监管、自觉的责任能力、合理的绩效考核;其次,工作人员的办事标准、办事成效是否与岗位职责、奖惩体系挂钩。各部门机构的思想理念、制度建设、服务精神、组织管理、办事效率、工作业绩是否切实践行了为师生服务,践行成效、检查手段、奖惩执行等,有无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督查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的绿色工作作风建设需有用人、成事、增效等系列检查标准。
(四)管理措施
绿色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绿色管理措施是否真正践行了“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取决于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是否有如下层面的关注:校级决策层的决策方式、渠道、方法是否有大局观、可持续发展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招生制度等的完善与创新是否真正贯彻了学校章程、民主决策;中层执行层在传达决策旨意、执行有关决议的标准、力度、过程中是否理解到位、执行到位,无管理污染;基层工作层是否了解标准、方法、程序,能自觉有效地操作,力争正面效果最大化,负面污染最小化;教师层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否能多元化,在讲授者、管理者、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职业发展的设计者、新兴技能的学习者等角色变化中是否自觉,在确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践职业规划、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编写课程教材等方面,是否始终如一地贯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学生层的道德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发展目标的构建与实施发展是否有督导与自制相结合的氛围引导。所有的绿色管理实施都必须在制度中,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进步需要、成长需要。 (五)人才培养
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基层管理人员应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空间与氛围, 对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大胆创新, 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水平、文化内涵素质、实践创新实力、自主独立能力, 使学生更加自然、自由、自信地成长。
三、评价方法
(一)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管理评价能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而错误的管理评价则对管理起破坏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而言,无论是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还是社会发展对多规格、多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强烈要求摒弃以往优秀学生品行评价的标准模式,构建新的与绿色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评价对象看,要从“唯智育”评价转向对学生及其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从侧重知识和技能评价转向侧重认知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评价方法看,要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常模参照测试为主轉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绿色管理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绿色管理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的评价,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中观,既需要直接计算指标数值的定量指标,也需要进行定性描述或综合评价的指标;既要关注硬件设施,也要关注软实力建设;既要进行眼前成效评估,也要关注未来发展潜力。因此,首先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合理搭配。要能够使用相对统一的标准或度量,方便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指标权重的分配要能够反映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以提高评价工作的正确性和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其次,注意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高职院校的绿色管理指标体系需要包含各个层面,具有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计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等,有利于对指标的判定,有利于决策者、监测层等在不同角度、层级上进行规划配置、指导督促。
(备注:本文系重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评价体系与建设方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批准文号:10sks22)
参考文献:
[1] 郝建明,程毓香. 学校管理中的理想境界——绿色管理[J].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黄建辉. 浅析学校绿色管理[J].现代教育研究,2007(6)
[3]张劲松. 高等院校绿色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7(6)
[4]刘丹平,杨志明. 试论绿色大学建设与评价[J]. 科技信息,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