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活动中的热点话题,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老师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得出一些结论,帮助老师们更好的进行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创新;学生;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9-0086-01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下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他们对学科、老师、同学抱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更能接受他人意见,形成更加熟练的社会技能,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小组活动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不难发现,学生长期处于老师冷酷古板的面孔下,处于紧张害怕的环境中,会胆小如鼠,瞻前顾后,要想使思维活起来,谈何容易;反之,长期处于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中,学生会大胆、勇敢些,而且创新人格也易于养成。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没有智力刺激的条件下,只要有‘爱’就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因为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思维会更活跃,创造力也能提高”。课标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该和蔼可亲,语言风趣,以饱满乐观又积极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转变“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关系,学会“爱”学生。教师只有当好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和课堂气氛的“调色板”,追求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才能缩短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才畅通,师生间的心灵才产生共振,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有了创新的愿望和追求。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对老师的讲话、观点进行批评,允许对教科书中的一些结论提出质疑,鼓励异想天开,避免拘谨,这样创设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二、鼓励、诱导学生相互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疑问,成了他们思维的催化剂,能激起他们认识的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燃起思维的火花。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往往来源于思考,思考是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问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后大胆质疑问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如:围绕课题、含义深刻的词、句、段去抓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抓特殊标点质疑、联系生活实际质疑。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当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他们在小组内围绕课题提问。结果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圆明园在哪里?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什么时候被谁毁灭的?为什么会遭到毁灭?”…… 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在这样的设疑中积极地开始了。随即,我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让他们用批注法、自读自悟的方法独立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再次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并鼓励大伙儿各抒己见。就这样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在边读边议中全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相互质疑,相互回答的宽松合作学习氛围中,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唤醒了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激发了创新兴趣。
三、小组活动中启迪联想,燃起创新的火花
在《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则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联想力就会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联想力的培养中,记忆是联想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既不能学习,又不能劳动,甚至不能形成最简单的熟练。正是在记忆的基础上,人们才把一生经历和感觉在瞬间的审美活动中回忆出来,让人对对象兴味盎然。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因此,他们的经验从哪儿来?那就是靠多看课外优美作品,多积累所学课文的内容及技巧,摘抄优美语句,汇编优美文章。只有多记忆,才会使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记忆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不仅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背诵,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课外的一些好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了积累,才能把过去的经验复活起来。
所谓“触景生情”,就是看到一些或喜或悲,或明或暗的景色,都能激起感发人心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教师让学生充分调动记忆,发挥联想,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整合成一幅图画,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思乡文章。教师加以点拨:枯藤是什么形状、颜色,老树又是如何,昏鸦呢?“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令人感伤的物象,构成了一幅凄美、忧伤的思乡图,从而表达诗人惆怅、凄凉、忧伤的思乡之情。又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正是由赤壁联想当年周郎的风采绩,让学生联想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壮烈。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联想能力。
总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体会作品中的各种美,才能使学生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从而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智力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创新。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刘玉清;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辽宁教育》 2012年16期 .
[2]薛红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年10期.
[3]山志云;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5期.
[4]黄好英;利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N];钦州日报;2011年.
关键词:创新;学生;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9-0086-01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下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他们对学科、老师、同学抱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更能接受他人意见,形成更加熟练的社会技能,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小组活动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不难发现,学生长期处于老师冷酷古板的面孔下,处于紧张害怕的环境中,会胆小如鼠,瞻前顾后,要想使思维活起来,谈何容易;反之,长期处于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中,学生会大胆、勇敢些,而且创新人格也易于养成。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没有智力刺激的条件下,只要有‘爱’就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因为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思维会更活跃,创造力也能提高”。课标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该和蔼可亲,语言风趣,以饱满乐观又积极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转变“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关系,学会“爱”学生。教师只有当好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和课堂气氛的“调色板”,追求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才能缩短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才畅通,师生间的心灵才产生共振,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有了创新的愿望和追求。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对老师的讲话、观点进行批评,允许对教科书中的一些结论提出质疑,鼓励异想天开,避免拘谨,这样创设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二、鼓励、诱导学生相互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疑问,成了他们思维的催化剂,能激起他们认识的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燃起思维的火花。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往往来源于思考,思考是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问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后大胆质疑问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如:围绕课题、含义深刻的词、句、段去抓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抓特殊标点质疑、联系生活实际质疑。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当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他们在小组内围绕课题提问。结果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圆明园在哪里?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什么时候被谁毁灭的?为什么会遭到毁灭?”…… 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在这样的设疑中积极地开始了。随即,我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让他们用批注法、自读自悟的方法独立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再次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并鼓励大伙儿各抒己见。就这样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在边读边议中全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相互质疑,相互回答的宽松合作学习氛围中,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唤醒了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激发了创新兴趣。
三、小组活动中启迪联想,燃起创新的火花
在《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则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联想力就会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联想力的培养中,记忆是联想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既不能学习,又不能劳动,甚至不能形成最简单的熟练。正是在记忆的基础上,人们才把一生经历和感觉在瞬间的审美活动中回忆出来,让人对对象兴味盎然。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因此,他们的经验从哪儿来?那就是靠多看课外优美作品,多积累所学课文的内容及技巧,摘抄优美语句,汇编优美文章。只有多记忆,才会使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记忆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不仅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背诵,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课外的一些好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了积累,才能把过去的经验复活起来。
所谓“触景生情”,就是看到一些或喜或悲,或明或暗的景色,都能激起感发人心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教师让学生充分调动记忆,发挥联想,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整合成一幅图画,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思乡文章。教师加以点拨:枯藤是什么形状、颜色,老树又是如何,昏鸦呢?“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令人感伤的物象,构成了一幅凄美、忧伤的思乡图,从而表达诗人惆怅、凄凉、忧伤的思乡之情。又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正是由赤壁联想当年周郎的风采绩,让学生联想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壮烈。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联想能力。
总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体会作品中的各种美,才能使学生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从而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智力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创新。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刘玉清;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辽宁教育》 2012年16期 .
[2]薛红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年10期.
[3]山志云;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5期.
[4]黄好英;利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N];钦州日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