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馨意远 静水流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茶乡安溪,想与铁观音接近的方式有很多种。
  你可以在满山青翠的茶园里零距离地感受每一片青叶散发出的馨香;也可以随便走进街头的一家小茶庄,亲身感受安溪人斗茶的热情。如果你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独享一盏清茶,不如就去感德龙馨吧。
  在那里,一定会有你想要的一刻宁静和一杯清茶。
  在茶乡安溪,有时候连呼吸的空气里都能飘荡着淡淡茶香,寻着其中最醇的一缕清香,就可以来到位于千年文庙边上的感德龙馨茶馆。
  很荣幸结识感德龙馨的掌门人一一杨松伟先生,得他引领我们一行自茶馆后厅而进。后进的楼梯边上种着青翠的文竹,婷婷而立,清幽自然,闻着竹香拾级而上,每走一步,就像是把喧嚣闹市中的烦忧抛在了身后一点,直到一片开阔的露台出现在面前,远端一尊巨大的佛像令人不禁肃然穆立、尘俗尽消,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
  露台的一面被设计成水幕,涓涓清流顺墙流淌而下,流水的灵动让原本略显庄重的氛围一下活跃起来。露台中间被开凿出一长条形的低洼地,新栽的几株绿色植物乍一看很普通,经杨松伟先生介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安溪乌龙茶的四大名茶:铁观音、毛蟹、本山和黄旦。在这些茶树旁边摆放着两张巨大的原石茶桌和椅凳,露台的四周则种满了各种绿色植物。此情此景,我的脑海中不经意间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夕阳西下,三五好友围坐在原石茶桌旁,或相对品茗,或相对博弈,旁边有涓涓清水细细流,还有纯自然的茶树相伴,枝头有鸟语,鸟语伴花香,世上的名与利便都与此绝缘了。
  对着眼前这副美景,我不禁发起呆来,直到被杨松伟先生带进内堂,才猛然发现,除了那个无敌的大露台外,感德龙馨茶馆内部居然是别有洞天。
  在写着“感德龙馨茗茶”几个大字的屋檐下,是龙馨茶馆最大的一间茶室,一般用来接待重要来宾,平时也用于“龙馨茶艺”的培训。两尊巨大的卧佛立于入口处,若干张古典桌椅占据了大厅的两边,主侧则摆放着用于茶艺表演的展示桌。大厅的右上一角另辟成了一个小茶室,一旁是占据了一堵墙的书柜,各种与茶有关的书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品都陈列其中。
  走出大茶室,沿着一条临窗的走廊,杨松伟先生带我们逐一参观了龙馨茶馆内部装潢别致却又不尽相同的茶室。推开那两扇沉重的仿古木门,进入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木制屏风,绕过屏风才正式进入包厢,淡黄色镂空门框被镶嵌到了高高的斜屋顶上,古朴的深棕色中式家具、橙黄色的灯光、大红色的绣花靠垫,茶室里的摆设都以暖色为主,在这里泡一壶铁观音,沁人心脾的同时给人更多的是温馨和惬意。
  与相对私密的包厢相比,我更喜欢包厢外那条临窗的走廊。不到两米宽的走廊以青石板铺就而成,靠窗的一侧隔几米就设了一个小玻璃展示柜,里面陈列着龙馨公司出产的全部产品,展示柜上方都挂着一张张各界仁人志士慕名来品尝感德龙馨茶的纪念照片。走廊的中部被设计出了一段小木桥,捧一盏清茶,依着雕花木栏凭栏远眺,落日余晖懒洋洋地斜洒进来,熏染中,竞有些醉意了!
  木桥旁边有一方不大的地方,算是茶馆的大厅了,其间摆放着一张大画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茶客们一时兴起,便可以在此挥毫泼墨。大厅的两旁有两间带阁楼的茶室,楼下的茶室与其他茶室别无二致,阁楼上的茶室是落地玻璃窗,只摆放了一张大罗汉床,透过玻璃窗,楼下的走廊、木桥尽收眼底。
  是夜,如我所愿,在原石大茶桌上露天品茶。
  这时,杨松伟先生才和我们聊起他开茶馆的初衷,闽南人习惯把茶庄当茶馆,茶庄里的包厢虽然也很雅致,但总有点四不像的感觉。茶庄只能单一地卖茶,消费群很有限,茶馆里卖的茶又很贵,于是在“感德龙馨”品牌创立8年之后,杨松伟决定尝试进军茶馆业,把茶馆的功能从茶庄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茶馆,且加入茶餐的因素,并以此作为感德龙馨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安溪的这家感德龙馨茶馆占地600平米,是今年元旦开业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杨松伟说,自己在开茶馆前也在全国各地做了具体的市场调查,他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茶馆以休闲为主,考虑到自己开茶馆的初衷和闽南当地特色,他把感德龙馨茶馆定位为商务茶馆,引入私房菜元素,不管是茶还是菜都以高端品质为主打,保证来感德龙馨的每一位客人既可以在此边喝茶边进行商务洽谈,也可以在商务活动之后,享受到一场高品质的丰盛宴席。
  也有很多人在疑惑,为什么会把这么高端的茶馆开在小小的安溪县城?杨松伟只是淡淡一笑,因为别人无法知道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幅关于感德龙馨茶馆的宏伟蓝图:在北京的感德龙馨茶馆已经在筹划中,面积会超过1000平方米,装潢标准和格调将更上一个层次……
  相信在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一幅关于“感德龙馨”的蓝图就会慢慢展开……
其他文献
茶席是泡茶者的舞台,是为品味茶的美好而存在。本期选取成都陆羽茶艺中心的学员于近期布置的毕业茶席,让我们一同领略茶所带来的美好与意境。  主题:一花一世界,一壶一天堂  茶席主人:何秀娥  茶叶:高山乌龙  茶具:陆羽大雅壶组  说明:玫瑰花朵图案的桌巾营造家庭式的温馨,优雅的炻器壶尤其宜茶,把高山乌龙的香气表现到最佳境界,令每一个喝到茶汤的人,感受到拥有世界好比身在天堂!    主题:宁静致远  
期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茶友在泡茶的时候多了一道工序——“养”茶宠。喝茶的时候,手边总有几个憨态可掬的“小宠儿”围绕在旁,和你一同分享好茶,好时光,和它们那柔脉脉、温润润的眼神对望,整个儿心情都亮了起来。    茶宠的出现与紫砂茶具有关    茶宠,顾名思义就是用茶水养护的宠物,摆放于茶桌上一个个造型各异,或拟人、或仿兽,每日需用茶汤滋养的摆件。茶宠其实是一些紫砂或陶土、瓷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
期刊
盛世中国,茶香世界。  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旋律还在久久回响的时候,中国茶界又迎来了一桩特殊的盛事、喜事——2008年9月17日,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  9月17日上午。福州西湖宾馆,来自福建省内外的茶界知名人士及各界嘉宾聚集一堂,由福建街农业厅和福建茶人之家联合举办的张天福先生百岁华诞庆典隆重举行。张天福先生的百岁华诞不仅是茶叶界的大事,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关
期刊
时值小暑,绿树浓阴,虽已是盛夏,但昆明的气候依然如春,在这山花烂漫、落英缤纷的时节,泡一壶香茗,颇有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别具情趣的小暑烹茶古风,给人无限遐想。碰巧师傅陈先生从香港远道而来,如是, “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跟随师傅学壶习茶3年有余,却鲜有机会随师傅品茗,这次师傅特意带来了台湾的老式冻顶乌龙、梨山茶、黄枝香和东方美人,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台湾当
期刊
那年应邀参加在安溪举行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活动,偏心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我信步来到了暗香浮动的品尝会现场。  品茶室内左右各摆四张简朴的新木方桌,各有一位茶艺小姐负责,或烫杯或冲淋,个个显得轻盈而娴熟。每桌都有一个标志,左边的四张方桌分别标出安溪乌龙茶的“四大金刚”;“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右边四张方桌标出的是台湾乌龙茶的“四大天王”;“台湾乌龙”、“冻顶乌龙”、“新品种”、
期刊
宋代,我国茶文化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经过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宋人饮茶习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点茶、斗茶、分茶、茶百戏”,名目繁多的茶事、茶艺活动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从建安刮起的一阵“斗茶风”也迅速风靡全国,从皇帝到黎民百姓,都沉湎其中,所谓“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成以高雅相从事茗饮。”(宋徽宗《大观茶论》)。在徽宗皇帝(公元1082年~公元1138年)的眼中,国人对
期刊
每一类茶,都有它独特的品性,或霸气,或洁净;或甜柔,或苦涩。从这些自然的恩赐品之中,人们可以体悟到许多生命的道理。  然而,我所独好的茶,是高山上的乔木茶。它汲取壮阔蓝天的雄浑之气,有着根扎大地深处的厚德之性,又沐浴山川的灵秀,汲取晨雾雨露,蕴藏自然而美好的内质。  一定要去深山里去寻找,才有最不同寻常的茶品:就如同高人隐士一般,不汲汲于营生,不谄媚于富贵。  在这些原始生态环境中的茶,带着特有的
期刊
茶为食疗,以茶煮饭,古已有之。古代医书《本草拾遗》记载:“茶水煮饭,久食令人瘦”。唐代文人储光曦《吃茗粥作》中有“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的名句。而在云南临沧,民间也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好玩不过采花山”的山歌民曲,足见用茶煮饭是和茶文化一起流传千年的民风民俗。  云南普洱茶内含成份丰富独特,用其煮饭,能使米饭色、香、味俱全,且容易消化,具有保健功能。在云南临沧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普洱茶博览交易
期刊
骄阳似火的夏,居然经不住几场连绵的秋雨,连手都未挥一下,就这样仓促地离去了,只留下这突至的阴冷之感久久挥之不去。  窗外,雨还在下,斜斜的雨丝不辞辛苦地编织着初秋的寒意。室内,唯我和鸿,再次对坐于这熟悉的茶室。无关痛痒的话题于不经意间回避着即将到来的再度别离。此刻,除了红茶,还有什么更为相宜?  手中的云雾红茶,为海南古琴学会会长梁琼女士相赠,取少许干茶置入茶荷,黑褐细碎、洁净整齐的她们一如静美的
期刊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是越新越值钱,房地产、汽车、数码产品概莫如此;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东西是越老越有价值的,譬如古董、陈酿和品牌的历史。一台586电脑在20年前需要数万元才能买到,时至今日已经不名一文了;一坛女儿红,埋下时或许只是普通的黄酒。20年之后女儿出嫁取出时,已经变得“价值连城”了。  茶行业是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行业,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最早就是从丝绸和茶叶开始的,丝绸之路除了给西方带去丝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