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罗洪芬,女,汉族,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1978年生,云南富宁人,于文山州富宁县第四小学任教,
摘 要: 课改是当今教学的热门话题,它像一缕春风,吹进了我的脑海。但我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跟着潮流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理念,我们的课堂要改,但是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学,而不是纯粹为了课堂。本文拟从“改变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算法多样化”四个方面对课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困惑进行探讨、反思。
关键词: 课程改革;多媒体;算法多样化;小组合作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年多,数以万计的教师都参与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外,同时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思考后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改变过去的教法和学法
在实施新课改以来,领导们常说的一句话:“请你们尽快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似乎把过去的所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全给否定了。于是出现了有些教师盲目地进行教学改革,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并且全面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味地启发、提问,随意地小组合作讨论,无目的的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学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学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如何让知识在实践中升华并没有体现出来。
笔者认为,任何教法和学法都有着它的可取之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在进行新課程改革的同时更不要随意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凡是符合课改要求的都可以继承和发扬,甚至发展。
二、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难免让人有些伤感。如:有的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把课堂40分钟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整节课都是由多媒体一带而过,这样的课随处可见。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竞赛中执教的《认识分数》中,所有的重难点教师都由多媒体一带而过,从头到尾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一个字,比赛结果却好得让人意想不到。另外还有的教师在选择课件或制作课件时过于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花样太多,一味地追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我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堂课中,课前我制作了很多张不同年的年历,每张年历都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上面有我自己的照片,学生春游、军训时的照片和许多精美的图片,还伴有动听的音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仔细观察在这些年历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就“哇”声一片,学生被自己的照片和这些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老师提问“这些年历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却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笔者认为,多媒体和板书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应该不同,多媒体虽然形象直观、灵活方便,但内容无法保留,板书虽然不直观,但能长久保留,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另外,多媒体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应该把握好适度,恰当地用好它。其实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得过“多”,过“频”,过“滥”,过“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结果是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
新课改倡导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目前数学课堂上几乎都能看到小组学习形式,也误导了不少一线的教师,他们认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缺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几乎这节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不少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毫无目的的随意小组合作。如: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一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为什么叫四边形?教师话音刚落,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已经在开始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对于后面老师所说的合作要求已经没人再听了。在合作活动中优等生们凭借自己良好的素质,在小组中充当核心人物,主宰整个活动过程。那些学困生们,或者被动地接受优等生的指令,或者在边上默默无语。最后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弄明白汇报的是小组的意见还是个人的意见,他们在汇报时几乎都是:“我的想法是……”
笔者认为,像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才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力量来完成,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否则这样的合作还不如不合作。另外,教师应该平时就做好一些小组合作的常规训练。如:合作前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先把合作的要求听完整,老师叫开始了小组合作才开始;小组内各人员职责应分工明确,又要相互转换,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于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把算法多样化仅仅理解为量上的“多”,教学中便一味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无原则地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认为算法越多,就越体现《课标》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5》时,学生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算法:
方法1:9+1=10,10+4=14,所以9+5=14;
方法2:5+5=10,10+4=14,所以9+5=14;
方法3:10+5=15,所以9+5=14;
方法4:8+5=13,所以9+5=14;
这时或许教师头脑中的某种想法学生还未想到,于是教师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逼问:“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摇摇头,这时教师已经是着急得满头大汗了,最后在教师的“穷追猛打”下,学生才勉强想到了教师头脑中的一些想法。
方法5:在9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4;
方法6:摆小棒,一根一根的数;
……
这时教师才如释重负,还一个劲地表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时教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对其中像方法5、方法6等一些思维层次低的、过程繁琐的算法不敢说“不”,对于像方法1、方法2等一些思维方式灵活、过程简单的算法不敢说“推广”,而采取了“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表面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认为,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全面化。新《课标》只是“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当学生的算法已经挖掘殆尽时,或学生已不能说出教师所期待的算法时,就不应再追问“还有哪些方法?”如果机械地去理解“算法多样化”,那只能浪费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算法多样化还要必须注意优化,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并学会相对简单、优化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多种算法的对比分析、自主择优的能力尚欠缺,都认为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例如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的一些教学引导语言“你听懂这位同学的方法了吗?”“谁能重复他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做起来最快?”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也体现了算法优化。
总之,新课程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 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摘 要: 课改是当今教学的热门话题,它像一缕春风,吹进了我的脑海。但我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跟着潮流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理念,我们的课堂要改,但是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学,而不是纯粹为了课堂。本文拟从“改变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算法多样化”四个方面对课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困惑进行探讨、反思。
关键词: 课程改革;多媒体;算法多样化;小组合作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年多,数以万计的教师都参与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外,同时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思考后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改变过去的教法和学法
在实施新课改以来,领导们常说的一句话:“请你们尽快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似乎把过去的所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全给否定了。于是出现了有些教师盲目地进行教学改革,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并且全面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味地启发、提问,随意地小组合作讨论,无目的的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学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学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如何让知识在实践中升华并没有体现出来。
笔者认为,任何教法和学法都有着它的可取之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在进行新課程改革的同时更不要随意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凡是符合课改要求的都可以继承和发扬,甚至发展。
二、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难免让人有些伤感。如:有的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把课堂40分钟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整节课都是由多媒体一带而过,这样的课随处可见。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竞赛中执教的《认识分数》中,所有的重难点教师都由多媒体一带而过,从头到尾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一个字,比赛结果却好得让人意想不到。另外还有的教师在选择课件或制作课件时过于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花样太多,一味地追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我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堂课中,课前我制作了很多张不同年的年历,每张年历都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上面有我自己的照片,学生春游、军训时的照片和许多精美的图片,还伴有动听的音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仔细观察在这些年历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就“哇”声一片,学生被自己的照片和这些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老师提问“这些年历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却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笔者认为,多媒体和板书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应该不同,多媒体虽然形象直观、灵活方便,但内容无法保留,板书虽然不直观,但能长久保留,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另外,多媒体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应该把握好适度,恰当地用好它。其实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得过“多”,过“频”,过“滥”,过“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结果是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
新课改倡导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目前数学课堂上几乎都能看到小组学习形式,也误导了不少一线的教师,他们认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缺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几乎这节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不少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毫无目的的随意小组合作。如: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一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为什么叫四边形?教师话音刚落,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已经在开始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对于后面老师所说的合作要求已经没人再听了。在合作活动中优等生们凭借自己良好的素质,在小组中充当核心人物,主宰整个活动过程。那些学困生们,或者被动地接受优等生的指令,或者在边上默默无语。最后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弄明白汇报的是小组的意见还是个人的意见,他们在汇报时几乎都是:“我的想法是……”
笔者认为,像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才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力量来完成,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否则这样的合作还不如不合作。另外,教师应该平时就做好一些小组合作的常规训练。如:合作前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先把合作的要求听完整,老师叫开始了小组合作才开始;小组内各人员职责应分工明确,又要相互转换,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于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把算法多样化仅仅理解为量上的“多”,教学中便一味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无原则地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认为算法越多,就越体现《课标》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5》时,学生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算法:
方法1:9+1=10,10+4=14,所以9+5=14;
方法2:5+5=10,10+4=14,所以9+5=14;
方法3:10+5=15,所以9+5=14;
方法4:8+5=13,所以9+5=14;
这时或许教师头脑中的某种想法学生还未想到,于是教师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逼问:“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摇摇头,这时教师已经是着急得满头大汗了,最后在教师的“穷追猛打”下,学生才勉强想到了教师头脑中的一些想法。
方法5:在9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4;
方法6:摆小棒,一根一根的数;
……
这时教师才如释重负,还一个劲地表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时教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对其中像方法5、方法6等一些思维层次低的、过程繁琐的算法不敢说“不”,对于像方法1、方法2等一些思维方式灵活、过程简单的算法不敢说“推广”,而采取了“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表面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认为,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全面化。新《课标》只是“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当学生的算法已经挖掘殆尽时,或学生已不能说出教师所期待的算法时,就不应再追问“还有哪些方法?”如果机械地去理解“算法多样化”,那只能浪费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算法多样化还要必须注意优化,在学生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并学会相对简单、优化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多种算法的对比分析、自主择优的能力尚欠缺,都认为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例如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的一些教学引导语言“你听懂这位同学的方法了吗?”“谁能重复他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做起来最快?”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也体现了算法优化。
总之,新课程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 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