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采用激趣性提问、引导性提问、比较性提问、点拨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诱导性提问开展教学,促进了我所教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所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改进教法 精心设计 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作激趣性提问
在揭题时可作激趣性的提问,目的是培养情感,引起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必须尽快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猫种鱼》这一课时,觉得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于是我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一条“鱼”,问:鱼可不可以种?孩子们都说鱼是不可以种的。我又把一只“小猫”贴在“鱼”前并写上“种”字。小朋友们一看,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小声嘀咕: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傻。有的说:真奇怪,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我抓住时机继续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它是怎样种鱼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像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新课学习,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作引导性提问
在细读课文时可作引导性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过易或过难的提问都难以有效地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三只白鹤》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看屏幕显示图,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时间发生变化了吗?太阳的位置会不会变?白云是不动的吗?柳树呢?让学生看动态的图,积极地思考,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难点也就轻易地解决了。
三、作比较性提问
在精读时可作比较性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比较、推敲,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保持学习兴趣。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当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举起石头”能换成“拿起石头”吗?然后让学生做做“举起”和“使劲碰缸”的动作,最后问: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提问,既使学生在自觉理解、体会、推敲这些词句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四、作点拨性提问
在小结课文时可作点拨性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知识。我在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之后,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为什么?然后再问: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告诉我们了吗?接着要求齐读第一段,再问:当时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如果挣不断,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就说出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样,既顺利地总结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作发散性提问
在结束课文时作发散性的提问,目的是拓开学生的思路,敢于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授完《司马光》一文后,我问:假如司马光力气太小,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一个学生说:用水勺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水舀完了,小孩就得救了。有个同学马上说:这样恐怕太慢了,等把水舀完了,缸里的小孩恐怕已经不行了。有个同学说: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倒,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诱导性提问
在教学中如遇疑难模糊处可作诱导性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分析,能够化解疑难或者走出认识的误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三昧书屋》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个问题提得好。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的书桌是从哪儿搬来的?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3、这个“早”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而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的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此外,提问还有曲直之分。曲问,即迂回提问。生动活泼的曲问,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小朋友正在紧张地思索。一分钟之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曹冲多观察、多思考,所以……有的说:官员们的议论对他有启发,官员说用大秤来称,他就想出用大船代替大秤。有的说:官员要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曹冲就想这一块一块可用石头代替。最后,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对学生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力求做到该问时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司马光》教学设计[OL].海南教研网刊.好研.
[2]刘宾.语文课堂上的曲问探微[J].辽宁教育
[3]俞红琴.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4]冷新安.把握准课堂提问的时间和程度[J].小学语文教学
[5]徐琼.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改进教法 精心设计 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作激趣性提问
在揭题时可作激趣性的提问,目的是培养情感,引起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必须尽快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猫种鱼》这一课时,觉得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于是我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一条“鱼”,问:鱼可不可以种?孩子们都说鱼是不可以种的。我又把一只“小猫”贴在“鱼”前并写上“种”字。小朋友们一看,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小声嘀咕: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傻。有的说:真奇怪,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我抓住时机继续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它是怎样种鱼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像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新课学习,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作引导性提问
在细读课文时可作引导性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过易或过难的提问都难以有效地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三只白鹤》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看屏幕显示图,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时间发生变化了吗?太阳的位置会不会变?白云是不动的吗?柳树呢?让学生看动态的图,积极地思考,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难点也就轻易地解决了。
三、作比较性提问
在精读时可作比较性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比较、推敲,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保持学习兴趣。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当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举起石头”能换成“拿起石头”吗?然后让学生做做“举起”和“使劲碰缸”的动作,最后问: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提问,既使学生在自觉理解、体会、推敲这些词句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四、作点拨性提问
在小结课文时可作点拨性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知识。我在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之后,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为什么?然后再问: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告诉我们了吗?接着要求齐读第一段,再问:当时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如果挣不断,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就说出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样,既顺利地总结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作发散性提问
在结束课文时作发散性的提问,目的是拓开学生的思路,敢于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授完《司马光》一文后,我问:假如司马光力气太小,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一个学生说:用水勺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水舀完了,小孩就得救了。有个同学马上说:这样恐怕太慢了,等把水舀完了,缸里的小孩恐怕已经不行了。有个同学说: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倒,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诱导性提问
在教学中如遇疑难模糊处可作诱导性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分析,能够化解疑难或者走出认识的误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三昧书屋》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个问题提得好。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的书桌是从哪儿搬来的?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3、这个“早”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而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的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此外,提问还有曲直之分。曲问,即迂回提问。生动活泼的曲问,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小朋友正在紧张地思索。一分钟之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曹冲多观察、多思考,所以……有的说:官员们的议论对他有启发,官员说用大秤来称,他就想出用大船代替大秤。有的说:官员要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曹冲就想这一块一块可用石头代替。最后,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对学生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力求做到该问时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司马光》教学设计[OL].海南教研网刊.好研.
[2]刘宾.语文课堂上的曲问探微[J].辽宁教育
[3]俞红琴.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4]冷新安.把握准课堂提问的时间和程度[J].小学语文教学
[5]徐琼.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