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工程,它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概念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式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教学流程通常是:感知材料—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曾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是以学会概念为终极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自然生成、建构数学概念,更是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全面发展。
《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探究的。这部分内容以平行为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出梯形的概念。梯形的底和高的学习,为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好的数学是自然的,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自然地建立梯形的概念。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梯形的特征,建立四边形的概念系统,清晰呈现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案例】
一、探究梯形特征
1.联系生活,引出梯形
谈话:同学们请看,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登高用的梯子、足球的门框,这些物体的表面都近似什么形状?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那怎样的图形才是梯形?它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2.动手操作,建构梯形
这是一组平行线,任意画两条直线分别与这一组平行线相交,相交后围成的四边形有几种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预设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也平行;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交流展示:
2.巩固认知
旋转梯形,指出梯形哪一组对边是底,哪一组对边是腰?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梯形的底和腰。(手势表示)
启发猜想:同学们,无论梯形怎样放,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梯形的底和腰会变吗?
明确:看来,判断梯形的一组对边究竟是底还是腰,关键看什么?
【设计意图】在形成对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通过不断变换梯形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梯形的底和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能清晰地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认识梯形的高并且画高
1.认识高
谈话: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个梯形。(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梯形慢慢拔高)
启发:这个梯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高了)
示错:刚才同学们说到了高,这是梯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是高吗?这条呢?
第一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必须是从上底到下底之间的一条线段。
第二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还必须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质疑:究竟怎样的线段才是梯形的高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启发猜想:这条是梯形的高吗?这条呢?梯形两底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呢?长度怎样?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明确:梯形有无数条高,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操作、交流和讨论,逐步建构梯形的高,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梯形的高的认识。通过几次示错对比,使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出梯形的高的含义,深刻理解梯形的高的意义。
2.画高
(1)指导画高。
质疑:认识了梯形的高,你会画梯形的高吗?指名学生上黑板尝试画高。
启发:画梯形的高时,三角板怎么放?
小结画法: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要和底重合,然后从另一条底上的一点画出垂直线段。
(2)巩固画高: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①学生独立画。
②交流画法:直角梯形中,与底边垂直的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梯形。通过学习,你获得了梯形的哪些知识呢?
五、综合运用,巩固新知
1.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梯形:画一个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梯形。
(1)学生独立画。
(2)学生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启发:要求画成直角梯形,又该怎么画呢?
2.分一分
(1)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
(3)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的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3.拓展延伸
(1)找出图中包含的梯形。
(2)移动一块,使图中的大平行四边形变为梯形。
[3][7][6][4][5][1][2][8]
【设计意图】非水平位置的梯形,需要学生借助概念通过图形的分解组合作出判断,图形的分合移补,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思考】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一、播下概念的种子
1.从形象直观中引入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概念。
2.从原有基础上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直接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辨后生根发芽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邻近的、易混的已知概念进行研究、对比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可以巩固旧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三、实践中收获果实
理解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才会使学到的概念真正巩固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探究的。这部分内容以平行为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出梯形的概念。梯形的底和高的学习,为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好的数学是自然的,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自然地建立梯形的概念。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梯形的特征,建立四边形的概念系统,清晰呈现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案例】
一、探究梯形特征
1.联系生活,引出梯形
谈话:同学们请看,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登高用的梯子、足球的门框,这些物体的表面都近似什么形状?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那怎样的图形才是梯形?它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2.动手操作,建构梯形
这是一组平行线,任意画两条直线分别与这一组平行线相交,相交后围成的四边形有几种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预设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也平行;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交流展示:
2.巩固认知
旋转梯形,指出梯形哪一组对边是底,哪一组对边是腰?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梯形的底和腰。(手势表示)
启发猜想:同学们,无论梯形怎样放,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梯形的底和腰会变吗?
明确:看来,判断梯形的一组对边究竟是底还是腰,关键看什么?
【设计意图】在形成对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通过不断变换梯形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梯形的底和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能清晰地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认识梯形的高并且画高
1.认识高
谈话: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个梯形。(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梯形慢慢拔高)
启发:这个梯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高了)
示错:刚才同学们说到了高,这是梯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是高吗?这条呢?
第一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必须是从上底到下底之间的一条线段。
第二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还必须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质疑:究竟怎样的线段才是梯形的高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启发猜想:这条是梯形的高吗?这条呢?梯形两底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呢?长度怎样?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明确:梯形有无数条高,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操作、交流和讨论,逐步建构梯形的高,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梯形的高的认识。通过几次示错对比,使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出梯形的高的含义,深刻理解梯形的高的意义。
2.画高
(1)指导画高。
质疑:认识了梯形的高,你会画梯形的高吗?指名学生上黑板尝试画高。
启发:画梯形的高时,三角板怎么放?
小结画法: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要和底重合,然后从另一条底上的一点画出垂直线段。
(2)巩固画高: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①学生独立画。
②交流画法:直角梯形中,与底边垂直的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梯形。通过学习,你获得了梯形的哪些知识呢?
五、综合运用,巩固新知
1.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梯形:画一个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梯形。
(1)学生独立画。
(2)学生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启发:要求画成直角梯形,又该怎么画呢?
2.分一分
(1)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
(3)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的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3.拓展延伸
(1)找出图中包含的梯形。
(2)移动一块,使图中的大平行四边形变为梯形。
[3][7][6][4][5][1][2][8]
【设计意图】非水平位置的梯形,需要学生借助概念通过图形的分解组合作出判断,图形的分合移补,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思考】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一、播下概念的种子
1.从形象直观中引入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概念。
2.从原有基础上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直接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辨后生根发芽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邻近的、易混的已知概念进行研究、对比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可以巩固旧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三、实践中收获果实
理解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才会使学到的概念真正巩固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