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工程,它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传统的概念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演绎式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教学流程通常是:感知材料—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曾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是以学会概念为终极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自然生成、建构数学概念,更是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全面发展。
  《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探究的。这部分内容以平行为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出梯形的概念。梯形的底和高的学习,为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好的数学是自然的,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自然地建立梯形的概念。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梯形的特征,建立四边形的概念系统,清晰呈现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案例】
  一、探究梯形特征
  1.联系生活,引出梯形
  谈话:同学们请看,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登高用的梯子、足球的门框,这些物体的表面都近似什么形状?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那怎样的图形才是梯形?它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2.动手操作,建构梯形
  这是一组平行线,任意画两条直线分别与这一组平行线相交,相交后围成的四边形有几种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预设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也平行;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交流展示:
  2.巩固认知
  旋转梯形,指出梯形哪一组对边是底,哪一组对边是腰?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梯形的底和腰。(手势表示)
  启发猜想:同学们,无论梯形怎样放,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梯形的底和腰会变吗?
  明确:看来,判断梯形的一组对边究竟是底还是腰,关键看什么?
  【设计意图】在形成对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通过不断变换梯形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梯形的底和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能清晰地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认识梯形的高并且画高
  1.认识高
  谈话: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个梯形。(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梯形慢慢拔高)
  启发:这个梯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高了)
  示错:刚才同学们说到了高,这是梯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是高吗?这条呢?
  第一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必须是从上底到下底之间的一条线段。
  第二次示错:强调梯形的高还必须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质疑:究竟怎样的线段才是梯形的高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启发猜想:这条是梯形的高吗?这条呢?梯形两底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呢?长度怎样?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明确:梯形有无数条高,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操作、交流和讨论,逐步建构梯形的高,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梯形的高的认识。通过几次示错对比,使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出梯形的高的含义,深刻理解梯形的高的意义。
  2.画高
  (1)指导画高。
  质疑:认识了梯形的高,你会画梯形的高吗?指名学生上黑板尝试画高。
  启发:画梯形的高时,三角板怎么放?
  小结画法: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要和底重合,然后从另一条底上的一点画出垂直线段。
  (2)巩固画高: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①学生独立画。
  ②交流画法:直角梯形中,与底边垂直的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梯形。通过学习,你获得了梯形的哪些知识呢?
  五、综合运用,巩固新知
  1.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梯形:画一个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梯形。
  (1)学生独立画。
  (2)学生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启发:要求画成直角梯形,又该怎么画呢?
  2.分一分
  (1)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
  (3)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的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3.拓展延伸
  (1)找出图中包含的梯形。
  (2)移动一块,使图中的大平行四边形变为梯形。
  [3][7][6][4][5][1][2][8]
  【设计意图】非水平位置的梯形,需要学生借助概念通过图形的分解组合作出判断,图形的分合移补,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思考】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一、播下概念的种子
  1.从形象直观中引入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概念。
  2.从原有基础上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直接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辨后生根发芽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邻近的、易混的已知概念进行研究、对比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可以巩固旧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三、实践中收获果实
  理解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才会使学到的概念真正巩固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其他文献
编者注:《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年第8期和2015年第9期分别刊登过著名特级教师徐斌的两篇同题文章,副标题分别是“以数与代数的教学为例”“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  无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把教育的目的与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间接和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实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对几何直观作了阐述:“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基
课标对写字目标的制订是从实用和审美两个维度上同时着眼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写字之初即应掌握的,这为写字教学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前进奠定了基础。而“喜欢学习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等不仅指出了学习写字的动力,而且提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基本要求。但是,就当前的写字教学来看,普遍处于一手硬一手软的尴尬境地。对于写字的实用目标,教师们普遍给予了关注和落实,而对于写字的审美价
度量角的大小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往往都是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操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再由学生模仿操作并进行强化练习。这样的技能教学过程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因为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如何让数学技能的教学更厚重些,而不是理解为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与训练,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的所见所思略作探索。  
策划人语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已开始执行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使用修订后的新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以大开本、明朗清新的风格展示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  教材修订并不是新编教材,因此,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验教材十年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提升,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
最近,从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孩子撅着嘴没好气。其母说:“我病一天你就这样,如果我岁数大了,久卧病床,你该如何?”孩子回答:“妈,别急,不会让你受罪的。”其母感到欣慰,心想女儿还真懂事,不由得又问:“怎么个不受罪法?”其女回答:“安乐死!”母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对这件事情,我们且不去探究它的真实性,但这却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竭尽所有,用爱和物质为孩子铺设锦绣前程,但他们为
认识课文人物,理解课文人物,把握课文人物特点,以及有效发挥人物在课文中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对课文人物的阅读任务。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把握的要求会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步提高。从对感兴趣的人物说说感受,到关心人物的命运,再到喜恶、崇慕人物,层层深入。人物是理解课文的窗口,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也是熏陶学生心灵的凭借。阅读教学中,教者对
初夏这段日子,仿佛回到春天。接连下了很多场的雨,到处湿漉漉的。晚上得闲到楼上看花,深深地体会到老杜“花重锦官城”的“花重”了,不堪负荷的花瓣落了一地,寂静地躺在雨水中的那些凋零的花瓣,略带寒意,莫名让人心伤,侧侧轻寒剪剪风。怒放也不过是昨天的事,那每一小朵的生动脸庞,围拢聚合成一丛丛一簇簇,像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生命。但转眼,光阴无痕,岁月迅疾……  整个周末都奔波在路上。接孩子回家,送孩子返校,还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那就是把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紧扣文本,准确解读,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细读文本,研究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方法、环节的确定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课例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直接面对教室里发生的真实事件与客观需求。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应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当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提炼“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