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的组织形式。文章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京津冀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发展;竞争合作
[DOI] 10.13939/j.cnki.zgsc.2021.23.022
随着对城市发展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城市发展正由单体发展向群体发展转变。如何通过城市群的构建和发展,带动区域合作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业界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城市群内部,分工、合作和竞争也决定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内部协调下,基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城市承担了不同的经济功能角色。在区域内资源整合、能量聚集和周边辐射的影響下,城市获得了自身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1 城市群的定义
国外城市群这个概念出现较早,最早源于德国经济学家勒施,他提出的城市经济圈模式是整个现代城市群理论的基础。紧随其后,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田园城市,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城市群发展模式。后来,一些欧美学者加强了城市群理论研究深度,其中法国戈特曼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城市群有五项标准: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区域内有数量可观、规模较大的城市形成都市区,能够与外围形成紧密联系;核心城市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都市区之间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人口数量围绕在2500万;核心区域在国际交通中担当重要枢纽。
我国学者对城市群的定义各抒己见,对城市群内涵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从区域内城市的数量、性质、类型、等级出发,考虑交通、自然、特大城市等因素,研究城市集合体;有的学者从地域单元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考察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顾朝林。在他看来,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
2 城市群的特征
不论对城市群的概念如何理解,其地理属性和经济属性都不可缺少,总结起来,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最为明显的四部分。地域性是从地理上说,城市群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群聚性是指城市要聚集起来,形成群落,数量够多,密度够大;中心性意味着城市群中要有中心城市发挥主导作用、支配作用,成为核心,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联系性是指城市之间有紧密联系,可能是规模相当的,也可以是实现承接的,但整体上发展要达到一致。
结合目前国际公认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可清晰看到,城市群作为一定数量城市有机的聚集和区域经济演变的产物,确实是区域发展的增长点和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力点。其一,美国东北城市群发展最成熟、综合实力最强。其产业分工完善,城市主导产业突出。主要经营金融、现代物流、商业服务等内容。其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区域合作性强,航运业优势地位突出。其三,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通信网络完善,区域内专业化分工促进结构优化。其四,英国城市群是全球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其五,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亚洲地区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集聚显著。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它们的发展时代、演化轨迹有诸多不同,但在演化过程中却表现出许多共性特征。一是需要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二是有工业化带来的核心驱动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厂、仓库、办公室、交通网络、生产要素市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且协作关系密切;四是核心城市有巨大辐射作用且极化扩散作用明显;五是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3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工作。在这个背景下,2014年以来,辗转酝酿了十余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终于走上了运行的快车道。
3.1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
作为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包括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北京和北方重要的城市、直辖市、港口城市天津,以及紧紧围绕在京津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等13个城市与河南安阳,共计16个市,地区内人口数量占全国的7.24%,面积占全国的2.35%。特别是在2017年,国务院在区域内设立了规划长远的河北雄安新区,被寄予厚望。
区位上来说,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与东北亚地区相比邻,背靠亚欧大陆桥,是连接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关键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南与山东半岛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对于带动全国经济由南向北发展,打通南北发展通道,营造由东向西开放态势更有战略的意义。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不再仅是北京的“减负”,将非核心功能向外转移,或者是天津的“华丽转身”,去承接北京合适产业的转移,而是特别的融合契机。需要的是区域间共谋共划,实现共赢,成为北方经济腾飞的引擎。
3.2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间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由于一直以来,京津冀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北京与天津之间,天津与其他城市之间经济水平、产业梯度相差较大。再加上行政体制分割严重,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均衡问题十分显著。各地之间为了追求地域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北京、天津和河北相互之间联系薄弱,区域内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甚至出现反复。在一体化进程中,行政色彩明显,市场调节乏力,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十分突出。
4 国外城市群发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启示
通过研究国外城市群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其丰富的共同发展经验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希望对京津冀的进一步发展有所益处。 4.1 组织协调与市场机制并举
城市群作为众多城市的聚集体,由于不同城市发展目标不同而产生冲突的现象十分正常。这样一来,如何成功协调、处理城市之间的矛盾,但又不会因过多的干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挑战。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重要两极,多年以来竞争大于合作,河北省内产业同质化严重,城市间的横向联系松散,一体化进程缓慢,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行为明显。而从国外城市群发展历程看,以日本为例,它强化了区域规划的权威性,甚至将规划上升到法律层面,提升了协调区域发展的力度。而欧美则十分重视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城市群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空间集聚体,其高度集聚和规模经济特征只有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在政府介入、统一规划的同时,应建设和完善政府间、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机制,要启动政府、企业、民间多层次的协作和联合。可以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中央或区域协调机构,而这个协调机构应该是一个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结合协调意见,在顺应市场的选择和配置下实现合理的产业转移,通过新的产业集聚再带动相关产业转移。
4.2 功能定位与产业的错位优化并举
城市群发展是否成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城市职能分工体系是否合理。如果城市间可以建立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协作关系,各个城市准确定位,产业结构得以优化配置,更容易获得整体的发展。正所谓,有效联合是精髓,整体布局是优势,分工协作是本质。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形成城市定位,完善产业协作分工,这一路径也为世界上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历程所证实。因此,落实城市功能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完善城市布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以北京为核心,打造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天津为先进制造研发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在京津的带动下,推动雄安新区、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曹妃甸的建设升级。由于河北省内城市跨度较大、联系松散,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整体效应,需要对各节点城市的整体功能进行有效分解,以便形成一个多元的网状等级体系。以区域发展规划为基础,沿着京津、京保石和京唐秦三轴辐射发展,围绕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中心城市重新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格局,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间的功能协调和融合发展。以产业分工协作为核心,实行错位发展。将石家庄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将唐山重点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将保定培育成区域服务业中心和新型城鎮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4.3 生态机制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并举
在城市群内部,制约群内城市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是环境,能让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也是环境。当然,宽泛的环境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也是关键,是影响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鉴于目前京津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在资源开发规划中要特别注重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利用海洋资源,适当减量,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良性结合。尊重自然格局,构筑区域生态保护体系,以区域山地、河流、海岸线等生态资源为重点,构建京津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体系。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完善海岸带功能区划,实施分类开发与保护策略。同时,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流域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防治。对于流域内河流的水环境,实行大规模的污水截污、取缔排污口、河道拓宽和清淤,以改善流域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的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 黄松龄.环渤海区域理性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 刘静玉,王发曾.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4(6).
[5] 陈振凯,吴博.中国城市群发展迅速增至23个功能定位日益清晰[EB/OL]. (2012-04-04).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2/04-04/3795134.shtml.
[6]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9).
[7] 邬晓霞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6(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露(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山师范学院教师,讲师。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发展;竞争合作
[DOI] 10.13939/j.cnki.zgsc.2021.23.022
随着对城市发展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城市发展正由单体发展向群体发展转变。如何通过城市群的构建和发展,带动区域合作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业界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城市群内部,分工、合作和竞争也决定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内部协调下,基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城市承担了不同的经济功能角色。在区域内资源整合、能量聚集和周边辐射的影響下,城市获得了自身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1 城市群的定义
国外城市群这个概念出现较早,最早源于德国经济学家勒施,他提出的城市经济圈模式是整个现代城市群理论的基础。紧随其后,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田园城市,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城市群发展模式。后来,一些欧美学者加强了城市群理论研究深度,其中法国戈特曼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城市群有五项标准: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区域内有数量可观、规模较大的城市形成都市区,能够与外围形成紧密联系;核心城市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都市区之间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人口数量围绕在2500万;核心区域在国际交通中担当重要枢纽。
我国学者对城市群的定义各抒己见,对城市群内涵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从区域内城市的数量、性质、类型、等级出发,考虑交通、自然、特大城市等因素,研究城市集合体;有的学者从地域单元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考察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顾朝林。在他看来,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
2 城市群的特征
不论对城市群的概念如何理解,其地理属性和经济属性都不可缺少,总结起来,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最为明显的四部分。地域性是从地理上说,城市群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群聚性是指城市要聚集起来,形成群落,数量够多,密度够大;中心性意味着城市群中要有中心城市发挥主导作用、支配作用,成为核心,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联系性是指城市之间有紧密联系,可能是规模相当的,也可以是实现承接的,但整体上发展要达到一致。
结合目前国际公认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可清晰看到,城市群作为一定数量城市有机的聚集和区域经济演变的产物,确实是区域发展的增长点和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力点。其一,美国东北城市群发展最成熟、综合实力最强。其产业分工完善,城市主导产业突出。主要经营金融、现代物流、商业服务等内容。其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区域合作性强,航运业优势地位突出。其三,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通信网络完善,区域内专业化分工促进结构优化。其四,英国城市群是全球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其五,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亚洲地区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集聚显著。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它们的发展时代、演化轨迹有诸多不同,但在演化过程中却表现出许多共性特征。一是需要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二是有工业化带来的核心驱动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厂、仓库、办公室、交通网络、生产要素市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且协作关系密切;四是核心城市有巨大辐射作用且极化扩散作用明显;五是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3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工作。在这个背景下,2014年以来,辗转酝酿了十余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终于走上了运行的快车道。
3.1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
作为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包括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北京和北方重要的城市、直辖市、港口城市天津,以及紧紧围绕在京津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等13个城市与河南安阳,共计16个市,地区内人口数量占全国的7.24%,面积占全国的2.35%。特别是在2017年,国务院在区域内设立了规划长远的河北雄安新区,被寄予厚望。
区位上来说,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与东北亚地区相比邻,背靠亚欧大陆桥,是连接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关键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南与山东半岛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对于带动全国经济由南向北发展,打通南北发展通道,营造由东向西开放态势更有战略的意义。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不再仅是北京的“减负”,将非核心功能向外转移,或者是天津的“华丽转身”,去承接北京合适产业的转移,而是特别的融合契机。需要的是区域间共谋共划,实现共赢,成为北方经济腾飞的引擎。
3.2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间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由于一直以来,京津冀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北京与天津之间,天津与其他城市之间经济水平、产业梯度相差较大。再加上行政体制分割严重,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均衡问题十分显著。各地之间为了追求地域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北京、天津和河北相互之间联系薄弱,区域内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甚至出现反复。在一体化进程中,行政色彩明显,市场调节乏力,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十分突出。
4 国外城市群发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启示
通过研究国外城市群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其丰富的共同发展经验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希望对京津冀的进一步发展有所益处。 4.1 组织协调与市场机制并举
城市群作为众多城市的聚集体,由于不同城市发展目标不同而产生冲突的现象十分正常。这样一来,如何成功协调、处理城市之间的矛盾,但又不会因过多的干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挑战。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重要两极,多年以来竞争大于合作,河北省内产业同质化严重,城市间的横向联系松散,一体化进程缓慢,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行为明显。而从国外城市群发展历程看,以日本为例,它强化了区域规划的权威性,甚至将规划上升到法律层面,提升了协调区域发展的力度。而欧美则十分重视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城市群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空间集聚体,其高度集聚和规模经济特征只有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在政府介入、统一规划的同时,应建设和完善政府间、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机制,要启动政府、企业、民间多层次的协作和联合。可以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中央或区域协调机构,而这个协调机构应该是一个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结合协调意见,在顺应市场的选择和配置下实现合理的产业转移,通过新的产业集聚再带动相关产业转移。
4.2 功能定位与产业的错位优化并举
城市群发展是否成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城市职能分工体系是否合理。如果城市间可以建立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协作关系,各个城市准确定位,产业结构得以优化配置,更容易获得整体的发展。正所谓,有效联合是精髓,整体布局是优势,分工协作是本质。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形成城市定位,完善产业协作分工,这一路径也为世界上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历程所证实。因此,落实城市功能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完善城市布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以北京为核心,打造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天津为先进制造研发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在京津的带动下,推动雄安新区、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曹妃甸的建设升级。由于河北省内城市跨度较大、联系松散,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整体效应,需要对各节点城市的整体功能进行有效分解,以便形成一个多元的网状等级体系。以区域发展规划为基础,沿着京津、京保石和京唐秦三轴辐射发展,围绕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中心城市重新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格局,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间的功能协调和融合发展。以产业分工协作为核心,实行错位发展。将石家庄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将唐山重点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将保定培育成区域服务业中心和新型城鎮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4.3 生态机制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并举
在城市群内部,制约群内城市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是环境,能让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也是环境。当然,宽泛的环境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也是关键,是影响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鉴于目前京津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在资源开发规划中要特别注重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利用海洋资源,适当减量,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良性结合。尊重自然格局,构筑区域生态保护体系,以区域山地、河流、海岸线等生态资源为重点,构建京津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体系。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完善海岸带功能区划,实施分类开发与保护策略。同时,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流域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防治。对于流域内河流的水环境,实行大规模的污水截污、取缔排污口、河道拓宽和清淤,以改善流域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的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 黄松龄.环渤海区域理性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 刘静玉,王发曾.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4(6).
[5] 陈振凯,吴博.中国城市群发展迅速增至23个功能定位日益清晰[EB/OL]. (2012-04-04).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2/04-04/3795134.shtml.
[6]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9).
[7] 邬晓霞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6(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露(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山师范学院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