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传播中的受众参与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33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环境保护传播是一个线性传播过程,受众参与性较低,传播效果难以考量。本文思路在于探究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受众参与为例,通过受众研究视角来窥视整个传播过程,促进环境保护传播效果的产生与放大。
  关键词:环境传播;受众参与;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81-02
  一、我国环境保护传播中的受众参与
   环境传播是传受环境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或者说是环境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流动过程。环境传播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上的环境传播是指通过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媒等方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传播[1]。而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中,在议题选择、叙事策略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2]。
   环境传播中的受众参与,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接收传播消息,参与到环境保护过程当中,从而促进环境保护进程。这是整个环境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也是传播过程中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本文通过探究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受众参与为例,梳理环境保护传播中的受众参与情况,通过受众研究视角来窥视整个传播过程,促进环境保护传播效果的产生与放大。
  二、 探索环境传播中受众参与路径的意义与建设性
  第一,与时俱进地回应国内外对环境保护建设中公众参与模式的探讨。英国在遭受雾霾伤害后,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此后各国分别从宏观的国家顶层设计和微观的实施方案设计进行回应,探究公众参与模式,与时俱进地回应着世界不同环境保护方式的模式探索。
   第二,力求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环保论述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生态屏障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共同参与。”因此,研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视角的深化研究。
   第三,尝试丰富民主行政理论的内涵,构建“公民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其行使个人环境权的直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民主政治,在环境保护建设中,重视公众参与力量,在具体的生态文明理论中丰富了民主行政的内涵。环境保护传播建构“公民社会 ”,是由其公共性不断彰显所决定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和扩大化,由传媒反映的这一问题才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3]。
  三、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受众参与状况分析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重庆市公民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情况,在选点取样上,兼顾不同类型(农村、郊区、城镇)、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社会身份、职业以及经济状况等的重庆公众的取样,研究者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的问卷397份。
  (一)参与主体分析
   第一, 生态利益直接相关者。其主要包括典型的以林业、国土为建设基础的政府官员和村民官员面对这生态建设的政绩考核,面对林业建设给自己带来效益的村民。
   第二, 环保志愿者。这类力量主要在学校中产生,如重庆市各高校的绿色青年志愿者团队以及以化学为知识背景将生态教育贯穿课堂的教师队伍。
   第三,专家学者。生态屏障建设除了实践层面的操作,还需要理论指导以及科技支持,环境测评、生态林建设标准、污水处理技术等专业技术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效果比较
   第一,知晓程度的比较。 居住在农村的公众,他们知道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一半;郊区和城市两个区域的知悉重庆市生态屏障建设信息的人数比农村要多。知晓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人数依然不到一半且年轻人中知曉度是34.5%,这些年轻人中,一半以上是小学及以下的文化水平。从职业层面考察公众的知晓度,公司职员(26.7%)明显高于其它群体,农民(3.8%)这类群体知晓度是其中最低的。
   第二,参与态度的比较。 城区公众主动参与的意愿稍微积极,且多数是19~35岁的青年群体。另外,年轻群体中的科技人员是100%的愿意主动参与,商人是100%的被动参与,担任教师职责的则是建设主力军。
   第三,参与次数的比较。 从居住区域上比较,参与4次及以上的群体基本来自主城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参与次数达4次以上的基本上是19~35岁之间的年轻人;从职业上来看,平均参与次数有2次的是工人、机关干部和教师;在农村参与4次以上频次的基本为0。因此,公众的居住区域、年龄、职业三大要素决定了其平均参与频次。
  四、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受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重庆市公众参与生态屏障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且多以被动参与的局面呈现,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方式存在缺陷,参与深度不够。
   1.公众参与的深度不足。 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公众参与,主要是末端参与,在行动层面上,高达72.7%的公众未曾参与过。“高山生态移民这些工作对农民有优惠,有好处,他们愿意做,但他们不知道意义在哪,怎么参与进来,有些是被动接受。”(来源:研究者访谈璧山国土局负责人一手资料)
  2.公众参与的渠道缺乏。 重庆市政府和相关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在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屏障建设时,首选的是网络(26%)和电视(19.4%),主动参与渠道几乎没有。
   3.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 对于公众而言,虽然他们高度认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在参与建设、保护、治理方面,公众主要是“利益主导型参与”,公众关心的更多是个人的利益。
  (二)制约因素
   1.政策落实的时间差。 政策落实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常常出现上级部门政策制定已经很久,而群众却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宣传人员缺失,特别是基层宣传人员。基层部门可能并没有专门从事基层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宣传人员,有的宣传人员还兼有其他重要的职责。
   2.生态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 在调研中发现,基层生态科技普及力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生态科技知识本身的专业性水平较高,非专业人员不是很好理解,基层民众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限。
   3.经济支持力度。目前来说,资金投入仍然是一个大问题,重庆地处山区,特别是有些郊县都是刚刚脱贫,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因此,资金投入这一问题对于生态屏障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和建议
   促进环境传播中的受众参与,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融媒体式的宣传平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裂变式传播,建设成效等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宣传效果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2.制度方面拓展公众参与途径。通过制度方面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参与环境保护,拓宽参与措施,设置环境信箱,开通热线电话,召开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等。
   3.建立宣传动员机制。树立典型,塑造意见领袖,培养二级传播机制,进行点到面的宣传,以具体鲜活的例子进行宣传,邀请代表民众、专家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淑文.环境传播的审视与展望——基于30年历程的梳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
  [2] 黄河,刘琳琳.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4(1).
  [3] 贾广惠.论环保传播对公民社会的初步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6).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隆冬时节,天山一带。千峰裹雪。万壑挟风,滴水成冰。  新疆军区某高炮旅抓住这一冬季砺兵契机。组织千余官兵分多路挺进天山腹地展开适应性训练。他们走雪路、穿雪谷,住雪窝、睡冰窟,在生疏复杂地形上摆战场、出险情,设危局。通过长途奔袭、动中歼敌、快速隐蔽、雪地宿营等课目演练。全面锻炼部队在严寒天候、恶劣环境下。走、打、吃,住、藏,管。的能力。  巍巍天山风雪狂,热血男儿砺兵忙。通过4昼夜的拉练。不仅锤炼了
期刊
摘 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议题,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布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起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通过一系列话题讨论引发了网友们对纪念改革开放的回首与期盼。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微博、新华视点微博、《光明日报》微博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帖内容较为丰富,互动内容引起受众共鸣,具有构建集体记忆的效果。三个微博不同主题的话语设置,多样的纪念视角
期刊
摘 要:脑在计算机术语中被称为“湿件”,是相对于“硬件”——即无机计算系统而言的“有机计算中枢”。二者都是电荷的承载基质:一个基于数字电信号,一个基于生物电信号。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硬件智慧大幅提升;为平衡差距,脑机接口(BCI)的研究突然加速。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较量在2019年进入白热化,其进路分化与目的性分层渐趋明朗。美国能否抓住BCI的战略机遇,在信息“湿件”领域追赶5G“硬件”,
期刊
摘 要:自2017年以来,国内首档大型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角儿来了》每周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这档节目的宗旨是“还原名家本真,寻回时代情怀”,主打“融媒互动、跨屏播出、全民参与、情境访谈、科技点亮舞台”等创新点。过去的戏曲题材媒体产品往往更关注于回溯戏曲发展历程和介绍戏曲界的老艺术家,但这种形式难免会让观众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中央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互动节目《角儿来了》聚焦当下,运用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
期刊
为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人们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以寻求可再生,清洁,经济和环境友好的高效能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光/电化学水分解工艺是产生H2和O2气体(当前化石燃料的替代燃料)的直接途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高效的电催化剂来克服反应电极的动力学势垒。因此,需要电催化剂不仅可以降低反应的过电位,减少能量的输入;还需满足容易制备且耐用等要求。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则需要把握好新型光电极材料在稳定性,费用和效率之间最佳的平和。
  目前,该领域主要的挑战就是在保持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和
摘 要: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中国持续扩散,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老年人作为此次疫情危重病例的高风险人群,却在疫情扩散初期表现出不重视、不听劝的态度,在政府行动和媒体报道的日益增强下,中老年人才逐渐感知到疫情风险。因此,本研究以合肥市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新冠”肺炎风险传播期间中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风险感知,基于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因子分析、多重对
期刊
摘 要:当下高校舆情危机频发,梳理既往案例,可发现高校舆情从无到有的发轫过程中潜藏着 “联想-叠加-聚焦”的效应,此机制支配着高校舆情危机的走向,使诸多高校身陷舆情旋涡。在舆情应对中高校普遍存在“对话缺位”“扬汤止沸”等问题,既未能找准着力点,亦失去了话语权。因此,由“硬宣传”走向“软对话”成为高校舆情应对的必由之路。“对话转向”首先需要疏浚对话思想的河流,为高校舆情应对的路径转向奠定哲学基础;同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自制网络剧大量涌现。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大尺度暴力镜头、以同性题材为噱头等失范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热门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以此来浅析网络剧失范现象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思考。  关键词:网络剧;失范现象;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J9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64-02  截止2018年6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各地教育机构失信状况日益严重,尤以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并常常出现网络舆论失衡的问题。故此,本文以具有舆情发散代表性的携程亲子园事件为例,通过对微博平台携程亲子园事件媒体报道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探讨幼教虐童案件中网络舆论失衡的表现及原因,对媒体在幼教虐童案中的角色进行反思。  关键词:虐童案;舆论失衡;携程亲子园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