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园中寻找萧红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_r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倒春寒,感觉又回到了冬天,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想起了《呼兰河传》的开篇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很巧,《呼兰河传》的完成也在冬天,1940年香港的冬天。彼时的萧红才29岁,虽然尚未而立,却已经历半生颠簸 :她已经尝过贫穷、疾病和战争的滋味,在与世界的对抗中消损了健康和乐观,她失眠、头痛、咳嗽不止,久久寻不到一张可以安心写作的书桌。在鸟语般的南音环绕里,她无限想念着那个有大榆树、有不大结果子的樱桃树和李子树的后园和宽厚纵容的祖父,于是便把对故乡、童年、亲人的爱与恨,都留在了一本《呼兰河传》里。
  她在纸上重建了那个回不去的故乡。而故乡,对萧红而言,既是她痛苦的根源,也是她漂泊在外时的心灵慰藉。如果把现实比喻成她童年那个拘束而冰冷的居所,那文学便是给予了她无限自由与快乐的后园。
  在布满荆棘的现实世界里,能宽慰并温暖她的,只有后园和后园中的祖父,唯有他们都愿意放纵她,不拘束她,让她自由自在幻想和行动。而《呼兰河传》中,我喜欢的,也是萧红笔下的后园和后园中的祖父。我多么喜欢作家笔下的那些温情,却对苦难有着防备式的警惕。那些苦的、惨的、好心人遭遇的不幸的事,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更多是一种猎奇式的围观,同情时心底惆怅愤懑一阵,叹息一声也就过去了。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被无条件地爱过,如果内心没有对自己、对亲人的爱,是难以真正同情地去写那些苦难中的人们。这世上若没有爱,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刺痛。这世上若没有欢乐,悲伤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重量。
  也正是有了后园,有了这一层被爱过的底色,作家笔下那些小人物的悲欢才更令人沉痛动容。现实世界就如呼兰小城东二道街上那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能躲过的也就躲过去了。躲不过去的,无论在泥坑里如何挣扎,也摆不脱灭顶的陷落。人生就是生与死的交替,生者没有什么幸运,死者也未必那么遗憾。有了对爱与生的留恋,死亡才让人唏嘘。若不是有了笑盈盈的祖父和鲜绿一片的后园,有了爱与悲悯的底色,看到那片苍茫的大地和那些苦难的人群,读者心中“这世界本不该如此”的念想和作家笔下“这世界却理所当然地如此了”的现世,才会在人的心中左突右撞,让人忍不住悲怆落泪。


  这一次,我试着在《呼兰河传》和被萧红温柔书写的后园中,寻找一些被作家隐藏起来的线索。
  《呼兰河传》说是小说,却埋藏了太多的个人记忆,说是散文,却又超出了散文写作的界限。在这部小说里,萧红一忽儿是俯视众生的全知视角,一忽儿是说书人,一忽儿是旁观者,一忽儿又跳进书中,把自己整个儿也放了进去。她袒露了一部分自己的童年,又隐藏起一部分自己的童年,然后,用重重叠叠的笔墨把对人生的体味隐藏在清丽冷峻的文字背后。数不清的寒冷的风从她文字的缝隙间吹出来,扑面生寒。
  如果说张爱玲的讥诮站在高处,那萧红的悲凉便是站在低处。人生如被冬季寒风吹裂的大地,袒露出一个又一个的伤口。春天来时,大地的伤口被密密麻麻的春草和野花覆盖,但人心上的伤口,却只能结成硬硬的疤,每揭开一次,就流一次红色的血。读她的传记时,我会忍不住想,颠沛流离中的贫病交加有没有让她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如果当时的她顺从了父亲的安排,嫁给了那个男人,是否可以有顺遂的一生?虽然这世间会少了一个天才作家。黑白照片里的萧红有一副温顺的模样,谁也看不见她内心藏着刺刀般的棱角,然而这棱角又被生活一点一点磨平,最终变成了她的内伤,成为她疾病的源头。青年的特性之一,便是不顾后果,萧红看似平静的面容下,是不顾一切的孩子式的激烈,不撞南墙不回头。
  然而,她终究寂寞。世人看来惊天动地的反抗,最后不过是从一个囚笼到另一个囚笼。毕竟,她出生在尚不能给予女性更多自由和宽容的时代,世界也不是她可以任意玩耍打闹的后花园。从少年到青年,从冷淡的父親到寻上门来的未婚夫,从拯救者萧军到崇拜者端木蕻良,她想要随心所欲,却始终不得不依靠另一个人,才得以在这世间辗转。在父亲眼里,她是忤逆的女儿。在爱人眼里,她是会愁苦和抱怨的主妇。被后世人交相称赞的文学天赋,在为柴米油盐所累的日常中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主导,未必会被珍惜和崇拜。而在旁人眼里,她是一个妻子或者情人,是流亡者、写作者、反封建的斗士、为自由出走的勇敢女性,她的行为已经被赋予行动之外的更多意义。
  但是,她内心应该且必然有的百转千回,惊涛骇浪,尽管似乎从不曾与人说起。所有人都在猜测和推度,但或许已经不会有人真正知晓。诗人王小妮在传记《萧红 :人鸟低飞》中这样写 :“我发觉萧红是一个完全隐藏着内心的作家,她从来没有准备剖白,她隐藏着一个疼痛、破碎、敏感的萧红。她另外存留着一个自己,拒绝别人的注视。”
  这样一看,再读萧红其他的作品时,便仿佛是在看她不能与人说的独白。《小城三月》里因不愿嫁人而郁郁终了的翠姨,在临终告白时说的那番话,会不会也是萧红想对世人说的话,“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只是,就像大家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人们也未必理解萧红为什么总是不顾一切地离开。她求的是什么?她想要读书,她想要逃婚,她想要独立、自由、被人尊重,她想要不顺从的随心。只不过,随了这个心之后,世界是否便如后花园一般向她敞开,任她看花开花落?
  或许,只有文学,文学才是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广阔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想要袒露自己,又希望隐藏自己。她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为后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惜她自己始终寻不到这样的自由。


  《呼兰河中》我喜欢的片段,还有老祖父教小时的萧红念诗的片段。祖父随口吟来的千家诗学了不少,但等她回想起来时,已经尝尽了人间的百般滋味。而那些曾经在不经意间读过的诗句,再念出口时成了苦的、涩的、断的、不可言说的。最后,在读过的那么多诗句里,她记得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有“人面不知何处去”,她挑了一句“春眠不觉晓”,最后又挑了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时,她已经辗转过青岛、上海、东京、武昌、汉口、重庆,又远赴香港时,她肯定不曾想过这个离呼兰有千里之远的南方城市,会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她是不是还想着鬓发斑白的时候回到小城,等待哪个有着一双顽皮而天真的眼睛的儿童牵袖来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呼兰河传》的尾声也是不动声色的伤心,“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或许,她还想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过我,何时埋葬我?
其他文献
迷人的香气,可爱的饼干,干净的店铺,美丽的装饰……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奇妙餅干店铺,我卖的每一块饼干都有非常神奇的功能,有的可能会把你变小,或者把你变大;有的可能会让你长出翅膀,带你去天空飞翔;有的可能会让你长出一条美人鱼的鱼尾,带你去海底冒险……是不是非常神奇?这饼干不光神奇,还特别好吃,而且是我亲手做的,大家不用担心会对身体有危害,快来我店里品尝吧!  “铃叮叮,铃叮叮。”店铺的门铃响了,又是忙碌
期刊
我们无意间瞟到这家小店,目光一下子被橱窗里花花绿绿的小玩意给吸引住了,好奇心便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推开门,悬挂在门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悠哉悠哉地徜徉在冷气的世界里,无法被烈日炎炎打扰到的我们便尽情将目光投向各种礼品上:木制架台上高高摆放着软绒绒的抱枕,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玻璃展柜中塞满了彩色发圈,而被设计成卡通形象的背包只有低头弯腰才得以瞧见。  我们兴奋地四处张望,像发现了什么宝藏。我对这些小东西自
期刊
我最初爱上文学,可说是必然亦是偶然。  我家不敢称书香门第,勉强有点文化的底子。外公是那个年代罕有的具备高中学历的人。每逢春节,乡人纷纷请他写对联;平日有了难以调和的龃龉,写状子一事也落在他肩上。外公将己之所爱“强加”给我母亲,要求她读了中文系,她便遇见了同系的我父亲。父亲嗜书如命,读大学起生活费的结余几乎全献给了文学作品。我十岁时搬家,父母力求“精兵简政”,弃去我儿时的读物等,书仍装了百余个麻袋
期刊
靳超  如果说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似一片恣肆的汪洋,那么柳宗元则像一棵外枯而中膏的巨树,看似平淡,实则满溢着强劲的力量。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柳宗元的文章散发着一股独特的哲学味道,不仅体之有感,更品之有味。这篇《梓人传》便是凝结着柳宗元“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的精华之作。一、“劳心”者役人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本意是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
期刊
临近圣诞的一个夜晚,翻看从英国带回来的专业方面的书,想起去年此时正是一边翻看着这本书,一边准备着第一学期期末的测评,便不由得想起我的研究生导师伊弗。于是打开手机邮箱,给她编辑了一封圣诞新年问候,发送成功后的第一时间,不出所料,是伊弗的自动回复,大意是她正处在冬假假期,1月4号会回到岗位。去年上学时,假期中的老师回邮件一般都是这种业务性的自动回复,所以一刹那我竟以为自己尚在英国,好像在等着1月初开学
期刊
活著的力量  院内小竹林边长出一棵李树,有的地方叫李子树,单听口音容易和梨树混淆,两种树最主要的是果实的形状不一样。对我来说这“李”还有一个特殊记忆,少年时曾与戴着老花镜的祖父在乡下破旧的房屋内,一块翻看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书中预言明太祖朱元璋时所绘的图形是“李子树上挂拐尺”,木上加“拐”,寓意从那时往后700年将有朱姓者得天下。从此李树这种树便深刻印在我生命记忆的底色上,并长时间地在心里
期刊
裴封叔之第2,在光德里3。有梓人款4其门,愿佣隙宇5而处焉。所职6,寻引7、规矩8、绳墨9,家不居10砻斫11之器。问其能,曰 :“吾善度12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13,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14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15足而不能理16,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17者。  其后京兆尹18将饰官署,余往
期刊
自古以来,适宜种植柳树的地方很多,种植得也很广。但种出洋洋大观,种出秀人景色,甚至种出千秋名气和盖世悲情,当属隋堤柳。  当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疏通大运河,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巡幸江南。于是这个刚刚一统天下的王朝,举全国之力,动用百万民工,耗时六年,修通了举世无双的隋唐大运河。  与隋唐大运河相比,隋堤植柳只能算是一个附带的小工程。然而“西至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这样的规模可以说至今无人超
期刊
没想到,一个沉没的王朝在沉没352年后,以这样的方式被打捞而起。也许这就是盗亦有道、因果轮回的另一种解释。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检察院的公诉状,把我们带到惊奇发生的那个阴风惨惨、神出鬼没的夜晚:2013年4月4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樊川居士的诗,惟妙惟肖地表达出了清明时节的氛围,却没有把所有人都带入一个思亲悼亡的情景。比如范、谢二人。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
期刊
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来了!一声气壮山河的春雷悄然在湘南大地的上空炸响,将沉寂一冬的万物从睡梦中惊醒。惊蛰到来之时,已是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极目远望,湘南远山辽阔,静水澄澈;收眼近观,听虫鸣鸟叫,见桃李竞放。  “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湘南农村虽然还处于乍暖还寒之际,但是,桃花始放、黄鹂鸣叫、布谷啾啾,这春意已然越来越浓了——该到春耕生产的时候了。每当这时,人们会栽植树木,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