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咸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到一则小文,说的是,清代篆刻大师邓石如有一方闲章_“十分红处便成灰”。炉中燃烧之炭,虽一时很红,但很快便成灰烬。某些搞艺术的人亦如此,虽一度大红大紫,但不久就“红处成灰”,如过眼云烟。“红处成灰”_讲的真是精到。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热闹”之时必是“大红大紫”之时,怎么会完了呢?原因在于,“热闹”的背后是欲望在作祟,欲望有時迷于怂恿,有时乱于放纵,有时逸于狂妄。没有了节制和约束,欲望就会毁灭人。人在欲望中实现着自己,也在更大的欲望中毁灭着自己。
  因此,“红处成灰”现象,古今中外文艺界概莫能外。想想我们每年出版的成千上万部作品,拍摄的成千上万部影视剧,有多少是虚幻的泡沫?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成千古名著。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私以为,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鉴定那些最好的书,即伟大的书。
  作家们经常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您的灵感来自何处?”
  作家曹文轩说,他对灵感的定义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这个知识积累的厚度决定了你“燃烧”时间的长短,薄积而短燃,厚积而长燃,常积而常燃,不积注定连成为“炭”的资格都没有。
  嘉纳治五郎是日本讲道馆柔道的创始人。他年迈时,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弟子们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他死后。要系着白带下葬,而白带在柔道里是初学者的标志。这位顶尖的柔道大师是如此谦恭,直到去世还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嘉纳治五郎的遗愿,除谦恭之外,更体现了他不断求索的精神追求。在智者的隐秘之镜里,嘉纳治五郎即使是在成就最高的巅峰时期,依然能够照出他内心深处初学者的心态,看出他对新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他那愿为“愚人”的境界。
  吴孟超,今年已经96岁高龄,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如此高龄,还保持着一天三台手术的律己要求,在《朗读者》节目中接受董卿采访时,深情地说,“手比脸重要”,“名誉算啥”,致使董卿热泪盈眶。
  试问,像这样的大师会“红处成灰”吗?!
  “红处成灰”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文艺界、演艺界,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皆有体现。比如:有些明星官员,火箭速度升迁,以贪腐被斩于马下;有些商人,企业借势而起,却因盲目扩张而债台高筑;一些学霸,在学生时代意气风发考取名牌大学,毕业后却默默无闻;甚至普通人在幸运地中了大奖之后,对突如其来的巨款挥霍无度……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月满为亏”“国画留白”。这是老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生活哲学,言简意赅,余味悠长。然而却常常为“势”人(风头正劲的人)所忽略,对“高处不胜寒”不以为然。
  当然,被“拍在沙滩上”也未尝不是好事。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事业顶峰的表现,而是看他从顶峰跌下低谷后的反弹力。生命注定要燃烧,只要在灰烬中还能捕捉星星之火,就有形成燎原之势的希望。生命中有过高飞的痕迹,也要能够忍受在地上爬行。
  豆薇/图
其他文献
日前笔者在某杂志上阅见一位略闻其名却素未相交的哥们将其“傍名人”之作为大大地自我推销了一番——与某某某某名人合影啦,请某某某某名人为其集子作序啦,在其所谓作品研讨会上有多少多少名人到场为之吹嘘捧场啦。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傍技,颇令笔者闻之不屑。  “傍”者,依附也;“傍名人”者,亦无非借力名人,从名人身上揩点油,沾点光,希冀着让自己也尝一把做“名人”的滋味。  世风浸染。文人雅士傍招自亦良多,诸
期刊
一位朋友新近升职。自是一件喜事,按说我应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微)信表示一下祝贺,踌躇再三,决定还是算了吧。或曰:你这样做是否太不近人情了?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乐意干,轻松简单,顺水推舟。但是这顺水人清也能讓人伤不起。  那年,也是一朋友升职,我为他感到高兴,发去短信祝贺,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压根没有理我,弄得我郁闷了好几天。好像我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又一次更狠,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还不是升职,而
期刊
作家孙少山在《二元一斤国富论》一文中说,他在地摊上花二元钱买了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国富论》主旨宏大,研究如何富国裕民。巧了,笔者逛书摊,也看到一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旁边还有一本《韬略大全》(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都是二元一本。没出息的我,只买了《韬略大全》。   民俗有“抓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如果小孩抓了
期刊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的致辞火了。“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一看似不走寻常路的演讲主旨,为何能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因为叶院长讲到,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更是为了获得思想来追求自由,在希望传递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视角便是普通人,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样做,会让你变得更强。因为动辄“我厉害了”,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餐厅
期刊
乍看这题目,有人或许会质疑:乞丐就是乞丐,哪有什么“权贵”“草根”之分。的确,但凡乞丐,都是乞讨者。其行乞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钱或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一点。别无二致。然而,细加观察,现实生活中,乞丐非但有“权贵”与“草根”之别,而且二者行乞的方法、性质等,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草根乞丐”,破衣烂衫,灰头土脸;“权贵乞丐”,衣着光鲜,冠冕堂皇。“草根乞丐”行乞,大多只为填饱肚
期刊
汉朝时,西域龟玆国国王绛宾在汉宣帝时多次访问汉朝。他对汉朝的文化特别喜欢,回国后大力推广汉朝的文化,这与西域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人们认为他的这一套似是而非的东西,是驴马杂交的骡子。打那以后,人们便把不三不四不伦不类“四不像”的东西用成语非驴非马来概括。   但细想想,有些东西非驴非马也没啥不好。就说骡子吧,作为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富持久力,易于驾驶,使役年限长达二三十年,价值比
期刊
我认为,作为一名杂文作家,他的人生定位应该是思想者,即以勇敢和真诚直面现实,独立思考一切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激赏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更敬慕现实生活中像顾准、王元化那样的思想家,他们给人间留下一个长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背影。杂文作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应该是整天枯坐在书斋里的恂恂如也的学者,而应该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锋芒毕露的斗士。他们“为学不作媚时语”,反
期刊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未发迹时,经常吃不上饭饿肚子。一个漂洗衣物的老大娘见他可怜,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受恩,发誓以后报答老大娘,一听这话,老大娘生气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根本没有指望什么回报!”  力所能及,助人为乐,不图任何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期刊
名家出书,印量大,读者众,自然给出版商带来颇为丰厚的收益。因此,各出版社围绕名家出书竟相追逐,捷足先登。季羡林的《病床札记》尚未杀青时,已有30多家出版商争要此稿,他对媒体“超前”炒作此书的做法极为不满:“哪有未降生而夸奖婴儿的事?”  倘若出版商为名家出书,编得上乘,质量优良,从而能与名家一起留名后世,也应该算是為文坛做了一桩善事。问题在于,某些出版商急于出名,却欠于功力,又不认真从事,其效果实
期刊
中国的历史多故事,晚清的故事尤其多。近年同中国的历史较上了劲的游宇明君,他的系列晚清历史随笔将读者带回到了晚清这个充满了糜烂和新生的历史场域。  按照他在一部著作中的说法,“读清史,有时就像看一幕卓别林的滑稽剧”。“滑稽剧”大概也是国人对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历史的普遍印象。元气丧尽,大厦将倾,铺天盖地的苦难故事这时都已难构成悲剧和挽歌。但正因为是滑稽剧和“喜剧”,才对读史者和作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