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6日,深圳富士康发生今年以来第12起员工坠楼身亡事件。无独有偶,欧洲第三大国营公司法国电信近三年来也相继发生了46名员工连环自杀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是必然的“宿命”,还是事出有因?
各国都有连环自杀
在某一个短时间内自杀率骤然升高,特别是采用相似的手法自杀案例的猛增,一般可称之为连环自杀事件。换一句话来说,连环自杀事件是指一连串先后发生的有前后影响、被影响关系的自杀事件。
连环自杀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为情开枪自杀,小说面世以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生命。因此,“维特效应”也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200多年后,日本当红歌星冈田有希子的自杀,再次引发一股模仿自杀的高潮,后被日本学者称为“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2008年,英国南部小镇布里真德也发生了一连串疑似连环自杀事件。一年间,这个小镇有7名青少年相继上吊自杀。据警方调查,连环自杀事件中的受害人是通过网络结识和保持联系,并相互感染,相继模仿而走上自杀之路。
近三年来,连环自杀事件也困扰着法国电信公司。这家欧洲第三大的国营公司从2008年到2009年竟然有35名员工自杀,今年以来又有11名员工相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法国电信全数约10万的员工人心惶惶。
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
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因此,富士康“连跳”这类轰动案例会吸引一些被疏远和被抛弃者,甚至无力抗压者的跟进,自属必然。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给我们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条大街上,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有人喊“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有时候,这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有一个松毛虫实验很能说明问题。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上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情绪的传递、行为的感染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这种传染更是明显。富士康“连跳”同样是一种不良情绪的结果,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也会影响那些有着同样负面情绪的人,从而“激活”他们潜意识中自我“解脱”的郁积心理,最终导致轻生者盲目的从众模仿行为。
多种诱因
我国自杀率的上升与目前处在巨大变革中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自然灾害、酒精滥用、吸毒、移民、离婚、家庭暴力、独生子女教育、学习压力、失业增加以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对于年轻人来说,情侣分手可能是自杀的最大原因。恋爱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感到幸福的化学物质,当被爱恋的对象抛弃,就好像吸毒者突然被断掉毒品,就有可能让人疯狂。
自杀行为分为“冲动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种类型。“冲动性自杀”往往由引发极端情绪的具体事件引起,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如,失恋、背叛、分离、抑郁、压力、疾病等等引发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应激性反应,有的人因此选择自杀寻求解脱,有的人选择自杀“示威”,也有人选择自杀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责任或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而“理智性自杀”更多的则是因长期对生活的负向解读所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抑郁等所致。比如长期缺乏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等等,种种不良情绪和认知的累积,逐渐催生人的自杀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从人格重塑恢复自倌
自杀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的。
自杀或杀人,都是心死的表现。救人于心,才是最好的救人。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重塑”,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如何才能遏制自杀行为的进一步扩散呢?企业应从管理着手,以人为本与企业追求利益需要取得一个平衡。跳楼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极度不认可的姿态,选择跳楼,说明自杀者已承受了太多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是要进行-高危人群的排查,对员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反复做,坚持较、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逐渐让员工摆脱负面情绪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媒体过度渲染自杀事件,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的暗示。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文章代码:101521)
[责任编辑]张田勘
各国都有连环自杀
在某一个短时间内自杀率骤然升高,特别是采用相似的手法自杀案例的猛增,一般可称之为连环自杀事件。换一句话来说,连环自杀事件是指一连串先后发生的有前后影响、被影响关系的自杀事件。
连环自杀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为情开枪自杀,小说面世以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生命。因此,“维特效应”也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200多年后,日本当红歌星冈田有希子的自杀,再次引发一股模仿自杀的高潮,后被日本学者称为“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2008年,英国南部小镇布里真德也发生了一连串疑似连环自杀事件。一年间,这个小镇有7名青少年相继上吊自杀。据警方调查,连环自杀事件中的受害人是通过网络结识和保持联系,并相互感染,相继模仿而走上自杀之路。
近三年来,连环自杀事件也困扰着法国电信公司。这家欧洲第三大的国营公司从2008年到2009年竟然有35名员工自杀,今年以来又有11名员工相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法国电信全数约10万的员工人心惶惶。
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
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因此,富士康“连跳”这类轰动案例会吸引一些被疏远和被抛弃者,甚至无力抗压者的跟进,自属必然。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给我们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条大街上,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有人喊“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有时候,这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有一个松毛虫实验很能说明问题。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上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情绪的传递、行为的感染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这种传染更是明显。富士康“连跳”同样是一种不良情绪的结果,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也会影响那些有着同样负面情绪的人,从而“激活”他们潜意识中自我“解脱”的郁积心理,最终导致轻生者盲目的从众模仿行为。
多种诱因
我国自杀率的上升与目前处在巨大变革中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自然灾害、酒精滥用、吸毒、移民、离婚、家庭暴力、独生子女教育、学习压力、失业增加以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对于年轻人来说,情侣分手可能是自杀的最大原因。恋爱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感到幸福的化学物质,当被爱恋的对象抛弃,就好像吸毒者突然被断掉毒品,就有可能让人疯狂。
自杀行为分为“冲动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种类型。“冲动性自杀”往往由引发极端情绪的具体事件引起,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如,失恋、背叛、分离、抑郁、压力、疾病等等引发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应激性反应,有的人因此选择自杀寻求解脱,有的人选择自杀“示威”,也有人选择自杀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责任或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而“理智性自杀”更多的则是因长期对生活的负向解读所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抑郁等所致。比如长期缺乏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等等,种种不良情绪和认知的累积,逐渐催生人的自杀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从人格重塑恢复自倌
自杀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的。
自杀或杀人,都是心死的表现。救人于心,才是最好的救人。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重塑”,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如何才能遏制自杀行为的进一步扩散呢?企业应从管理着手,以人为本与企业追求利益需要取得一个平衡。跳楼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极度不认可的姿态,选择跳楼,说明自杀者已承受了太多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是要进行-高危人群的排查,对员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反复做,坚持较、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逐渐让员工摆脱负面情绪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媒体过度渲染自杀事件,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的暗示。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文章代码:101521)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