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 过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41-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給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丰富的感性积累。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现笔者谈谈数学教学过程活动化的体会和思考。
一、找准起点,让学生经历“猜想—感知—应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小学生容易遗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者的新知是建构在原有经验和已有认知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想—感知—应用”的活动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数学概念,降低遗忘率。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时,学生已经具备使用长度单位的相关经验,对合理使用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科学性也有一定的了解。笔者特意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有哪些长度单位?试猜一猜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提出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此时,笔者让学生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初步感知1平方米厘米图形的大小,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想象、默记其大小,之后从身边找出1平方厘米大小的面。等学生有了充分感知之后,笔者回到原来的问题,让学生运用1平方厘米来进行面积比较,并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教师要求的图形面积,辨认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上过程通过“猜一猜”引出了面积单位,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又通过“摆一摆”“辨认大小”强化感知,使学生充分会使用这一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学生对平方厘米这个概念经历了模糊、辨析到明白的过程,有效建构了这一面积单位的数学概念。
二、紧扣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需要教师抓住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的过程,以便能提升思维品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识时分》时,笔者设计了跳绳、画笑脸、做口算题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接着,让学生比较:同样都是1分钟跳绳,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跳70个,有的却只能跳5个?难道1分钟对应的长短不同吗?经过精心比较,学生认识到一分钟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对每个人来说,长度是一样的,但使用率却因为主观不同而呈现不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的客观特性,笔者又组织了一分钟数脉搏、数滴漏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了时间所具有的不可更改性。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将两次体验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时间这一本质的理解。由此,在“体验—比较—理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辩证理解,思维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三、强化内涵,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过程,深化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需要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强化其对数学内涵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数学知识,有目的地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的数学过程,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角的度量》时,笔者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来测量一个30°的角并就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同一个测量角,居然出现了120°、119°、117°、59°、56°、61°、62°的不同度量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差?是量角器出了问题还是使用的方法不对?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展开分析,一方面播放用量角器测量的视频,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示范;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分析,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出现120°、119°、117°这样的度量值,是因为在读数时读反了,读成了补角的度数;出现59°、56°、61°、62°的度量值,是因为量角器在测量时摆放位置出现错误而造成。那么,如何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呢?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概括出正确读数、减少误差的方法——读数时要注意与角一边重合的“0”刻度线是内圈的,还是外圈的,读数就读相应的那圈刻度;减少误差就要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的刻度线要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以上教学过程,学生既有动态的操作又有静态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度量的准确性和角的特性,由此深化了数学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带领学生从多种教学活动中经历感知、理解、抽象等数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提升思维品质。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41-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給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丰富的感性积累。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现笔者谈谈数学教学过程活动化的体会和思考。
一、找准起点,让学生经历“猜想—感知—应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小学生容易遗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者的新知是建构在原有经验和已有认知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想—感知—应用”的活动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数学概念,降低遗忘率。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时,学生已经具备使用长度单位的相关经验,对合理使用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科学性也有一定的了解。笔者特意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有哪些长度单位?试猜一猜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提出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此时,笔者让学生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初步感知1平方米厘米图形的大小,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想象、默记其大小,之后从身边找出1平方厘米大小的面。等学生有了充分感知之后,笔者回到原来的问题,让学生运用1平方厘米来进行面积比较,并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教师要求的图形面积,辨认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上过程通过“猜一猜”引出了面积单位,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又通过“摆一摆”“辨认大小”强化感知,使学生充分会使用这一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学生对平方厘米这个概念经历了模糊、辨析到明白的过程,有效建构了这一面积单位的数学概念。
二、紧扣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需要教师抓住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的过程,以便能提升思维品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识时分》时,笔者设计了跳绳、画笑脸、做口算题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接着,让学生比较:同样都是1分钟跳绳,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跳70个,有的却只能跳5个?难道1分钟对应的长短不同吗?经过精心比较,学生认识到一分钟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对每个人来说,长度是一样的,但使用率却因为主观不同而呈现不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的客观特性,笔者又组织了一分钟数脉搏、数滴漏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了时间所具有的不可更改性。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将两次体验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时间这一本质的理解。由此,在“体验—比较—理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辩证理解,思维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三、强化内涵,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过程,深化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需要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强化其对数学内涵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数学知识,有目的地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的数学过程,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角的度量》时,笔者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来测量一个30°的角并就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同一个测量角,居然出现了120°、119°、117°、59°、56°、61°、62°的不同度量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差?是量角器出了问题还是使用的方法不对?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展开分析,一方面播放用量角器测量的视频,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示范;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分析,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出现120°、119°、117°这样的度量值,是因为在读数时读反了,读成了补角的度数;出现59°、56°、61°、62°的度量值,是因为量角器在测量时摆放位置出现错误而造成。那么,如何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呢?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概括出正确读数、减少误差的方法——读数时要注意与角一边重合的“0”刻度线是内圈的,还是外圈的,读数就读相应的那圈刻度;减少误差就要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的刻度线要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以上教学过程,学生既有动态的操作又有静态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度量的准确性和角的特性,由此深化了数学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带领学生从多种教学活动中经历感知、理解、抽象等数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提升思维品质。
(责编 黎雪娟)